三国小兵之霸途(上) 第1323节

而且,这些都是在建国大典时候,由刘易亲手交给一众大汉将军的。

“啊,魏延将军?你、你怎么会在此?”

刘荣见过魏延,所以,一眼就认了出来,但是却很惊讶,魏延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

魏延却不认识刘荣,毕竟刘荣在还没有调到印度军团的时候,他也仅只是一个营将,并且,隶属于江东军,所以,他自然不会认识。

“你就是汉军驻印度军团的督军吧?嗯,很好,现在,传本将军的命令!”魏延不想多话,直接道。

“慢着!”

这个时候,一把声如雷鸣的声音响起来道:“哈,魏光头,没想到你竟然也在此。很好,有本将军在此,还轮不到你来号令吧?嗯,还是听本将军的命令为好。不过中区区一些蝼蚁一般的西方军队。用不着太过紧张,本将军远远的看到了,敌军大军当中,有一面特别的大旗,正从远处移来,估计会进城去。本将军希望你们从中抽调出一支骑兵,人数最好有五千到一万左右,随本将军一起,斩将夺旗去也!”

“文丑将军!”魏延抬头一看,一下子便认出了面相特丑的文丑来。

当然,听了文丑的话,魏延脸色一黑,沉声道:“这、这不好吧?文丑将军,敌军就要杀到我们军营来了,现在冲杀进敌军大军当中……这……”

魏延真的有点无语,就算是想要斩将夺旗,那也得要看情况啊。不过,文丑却是汉军当中的资深大将,论级别,魏延跟文丑差不多同级,但是论资历,却是文丑要老得多。

“呵呵,魏延老弟,不用管他,他别的不会,就懂胡闹。放心好了,现在形势对我们不利。皇上曾跟我等谈过魏延老弟你。说你有帅才之潜质,行军作战亦有一套。在如今我们大汉的一众大将里,除了子龙、子义等十余人,便是你了。所以,我们都听你的命令,现在,你说要怎么打,我等惟命是从!”

“颜良将军!”

不仅是魏延有点愕然,就是一众汉军的军将,亦有点哗然。因为谁都没有想到,平时他们难得一见的大汉扬名的大将军,这一见就是三个。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紧张的时刻,突然来了三员大将,也多少让军心稳定了许多。

“颜大哥……”

文丑论武力,其实并不逊色于颜良,但是,一直来,文丑都是比较尊重于颜良,一般情况之下,都会听颜良的。这个,他两人,其实就有点似关羽与张飞两个家伙。一般情况之下,都是只有关羽才能劝得住张飞。就如历史上,有时候连刘备都劝不住张飞,但是关羽一出声,张飞就安份下来。

所以,文丑一见到颜良,便不由讪笑一声,没有再多说什么。

魏延自然也不会是真的怕了文丑,见到颜良又出现来为自己说了话。那么他就不会客气了。

他举着将军符令,大声道:“敌军势大,且来得凶猛,以我们现在这军营的人马,的确非敌军所敌。但是,从这军营撤到了十多里后的底格里斯河岸,需要时间,还有,渡河亦需要时间。那儿就只有数条浮桥,一些船只,我们这里数十万的大军,肯定不可能一次性就能快速渡河。所以,本将军可以料定,在我们撤去河岸的时候,敌军的大军就有可能追杀上来。而就算留下一定的军马阻挡敌军,恐怕也是阻挡不住的,那么,现在的撤离,反而有可能会让我们汉军蒙受极大的损失。”

魏延的语速很快。三言两语便将他想说的情况给说清楚。

“所以,如果想要让更多我们的军马,能安然的撤回到底格里斯河东岸去,那么,我们就必须得要留下一定的军马,据守住此军营,尽可能的拖住敌军大军的兵锋,吸引敌军前来攻击。”

“在我们汉军,其实哪怕是面对更为强大的敌人,都从来不会畏惧的。在必要的时候,我们汉军更是会越战越勇,敢于牺牲。所以,现在为了能让更多的印度军团的兄弟能安全的从敌军大军的兵锋之下撤离。本将军命令,敢追随本将军跟敌军大军一战的汉军兄弟,请出列,随本将军留下守住军营,吸引敌军大军的注意,为印度军团的兄弟争取更多的渡河时间。”

“我等愿意追随魏将军!誓与敌军决一死战!”

……

如此,魏延便迅速的集结了派驻在印度军团当中的真正汉军将士,共有三万余人。

这三万余人,魏延要求,所有士兵,都必须要留有战马。非骑兵的,可以向现在开始撤离的印度军团的军马要来战马。

随后,魏延马上命令刘荣,将所有床弩、投石机等搬到了军营的西北方向,主要是面对敌军大军杀来的方向。

他要利用这些远程杀伤武器,先挫一挫攻杀而来的敌军大军的锐气。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焚营阻敌

在这关键时刻,派驻在印度军团汉军将士挺身而出,决意留下来为印度军团的军马撤退殿后。

这样的情况,让那些有些心慌的印度军团的军士感动得稀里哗啦。

原本,汉军在进攻安息帝国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驱使他们印度军团的人马进攻。而真正的汉军人马,基本都是在后面,迟迟都没有出动。

这样的情况,哪怕在表面上,那些印度军团的将士,多少都会感到有点不忿,尤其是在与安息帝国方面的军马战斗的时候,他们的军马死伤有些惨重的时候。或多或少,他们都有一种被大汉驱使为炮灰的感想。

他们在表面上的确不敢多说什么,但是内心里肯定会有那样的念头。因为心里有这些念头,肯定也让这些印度军团的军士,始终都与真正的汉军有多少间隔的。起码,他们有了做炮灰的觉悟之后,他们大多都不会将自己也看成是汉人,起码他们不会有自己也是大汉一份子的想法。说白了,就是他们始终都难以对大汉产生真正的归属感。

这个问题,这些印度军团的军士,和地方的那些接受了大汉统治的一般民众是完全不同的。地方的民众,他们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大汉的好处,所以很快就能对大汉产生归属感。可这些被征召入伍的印度青壮,他们在军中,平时除了训练还是训练。在这个过程当中,或者可以将他们训得服服帖帖,但是在情感上,他们的确是一时很难对大汉产生归属感,亦难对汉军产生感情。

甚至,有一些印度军团的士兵,他们虽然能够严格的听从汉军的命令。可是,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觉得他们自己其实跟奴隶兵似乎没有什么的两样。

可是,现在他们亲眼看到,在明知道留下来的人极有可能会遭受到帝国联军大军的围攻,极有可能会就此牺牲的情况之下。三万余汉军将士,不顾自身的安危,留下来拖住敌军大军。

这种舍身为他们争取撤退时间的行为,刹时让他们对汉军产生了别样的感情。起码,他们很直观的看到了,原来,一切都是战争的需要,汉军,并不是故意驱使他们去战争,让他们云做炮灰的。

在印度军团的军士的心目中,汉人都是至高无上的。可是,现在这个时候,这些在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汉人,居然愿意为了他们而牺牲。

可以说,哪怕原本不少的印度军团的军士对大汉有着满肚子的牢骚,但在这一刻,所有的心中不满都烟消云散。

许多印度军团的军将都知道,如果这些汉军人马,现在就撤退,肯定能够安全的撤回底格里斯河的东岸去。就算来不及,汉军军将,亦大可以命令他们印度军团的人马掩护汉军的人马撤退。只要命令一下,他们这些印度军团的人马,绝对不敢有半点指逆,明知道是死,他们也都只能执行命令。

对于印度军团的军士来说,他们不仅仅是接受了汉军的严格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他们这些印度军团的军士,他们的父母妻儿,都在大汉官府的统治之下,他们如果敢不听从命令,哪怕是死,他们敢不去赴死的话,便有可能会祸及他们的父母妻儿。

当然,大汉方面,并没有明着对他们说,会拿他们的父母妻儿来要挟他们。可是,这种事,是不用明说的,他们都有一种潜意识的觉悟。这也没有办法,谁叫他们的帝国被大汉所灭,现在是在大汉的统治当中?

现在汉军用自己的性命来作一个表率,这多少都让那些印度军团的军将有些感触。

个别印度军团的军将,他们也表示,希望可以留下来与汉军一起作战。

但是,魏延并没有同意。这些印度军团的军将及军马,跟汉军的真正精锐军马在战力上,以及在互相配合作战上,都有点差强人意。留下他们,反而会成为汉军的负累。

何况,在印度军团的眼中,这些汉军将士,是以牺牲自我换取他们的活命机会。但是,在汉军自己人的心里,留下来就未必就一定是牺牲。

印度军团的人马很快就从军营往东面撤离,往底格里斯河岸退走。

留下来的汉军将士,也飞快的各施其责,在帝国联军杀近到军营前两三里远的时候,亦做好了应战的准备。

其实也没有什么,三万汉军,在魏延的主持之下,命颜良、文丑两将,分别率一支人马,在印度军团的大营的西面、南面的一些营内的军帐放火。那些来不及拆解下来带走的军帐,还有许多来不及带走的物资,都堆在一起焚毁。

在大营的南面、西南放火,可以利用火势,阻挡住从南面、西面杀来的帝国联军的大军。这样,留在大营内的三万汉军将士,在短时间之内,就不会遭受到敌军大军的围攻。

事实上,在印度军团大营的南面,暂时是没有敌军的踪影的。而西面,则是直面泰西封的帝都城池。在这个方向,放火烧毁军帐,让火势形成一条障碍线,这样,就可以挡住从帝都城内杀出来的安息帝国的军马。

如此一来,就还剩下大营的东面及北面。

而东面,是汉军要撤离的方向,北面,便是帝国联军攻杀而来的方向。

魏延让刘荣负责,将那些原本是准备马上捣毁的床弩及投石机全都搬到了北面,一字排开,弩箭上弦,石弹上机。

首节上一节1323/1800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