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一下倭国的情况之后,刘易自然还得要对江东地区的情况做一次深入的了解。
其实,一个一个江东,但是整个江东。其实还是挺大的。
以长江为界,长江之南的地区,以及,扬州、徐州东南一带,几乎都被人笼统的称为江东。
因为新汉朝的掘起。江东地区,已经不再是势力林立了,当中也包括了许多的占山为王的山贼,占湖为盗的水贼,也早在当年新汉军水军掘起的时候,被甘宁、周泰、蒋钦等水军将领率新汉军水军肃清了。
尤其是袁术覆灭之后,长江口岸,长江的一南一北,分别都落入了新汉军及曹操的手上,这样。那些小势力诸侯及山贼强盗等等,如果不归附于新汉军或曹操,也只有被灭的下场。
尽管,现在新汉朝与曹操的势力,正在互相对持着,隐隐已经有了一种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可是,相对于早十年左右的天下大乱时期,只刻的长江两岸地区的大汉百姓,生活就相对的稳定了许多,也更丰足了一些。算是勉强看到了一个经济复苏的迹象。
起码。现在长江两岸,尤其是原来的扬州一带地区,那些地区的百姓生活,的确要比原来要好得多了。他们尽管是在曹操的统治之下。可曹操也并非如袁术的那种草包之辈,对地方施政而言,的确是有一手的。
不过,刘易现在并不太关注还属于曹操的势力范围内的事。而是关注那些曹操没有能力攻取或是没有办法伸手到那些地盘,刘易觉得,现在也是该到了收网的时候。彻底解决大汉中原的问题了。
刘易想想,自己成立新汉朝以来,从无到有,经历了许许多多,新汉朝看似一路走得一帆风顺,虽有风险,却全都能大步迈过,总是有惊无险。或者,会有人认为,以新汉朝新汉军的强大,早就应该一统大汉了,根本就不用留给别的势力诸侯的发展时间,没有必要等别人也强大起来之后,再说要起兵统一大汉,攻伐他们,这不是等于养虎为患,多此一举吗?
可是,当真的是如此吗?不是身在局中,就不会明白,许多事,操作起来后的困难之处。有时候,打仗还真的不是说,单单的凭纸面上的实力,说打就打,没有一点后顾之忧,也没有一点远虑。
三国时代,诸侯林立,无论是哪一个,恐怕都会有着他们立身之本,绝对不是说想灭就能灭得了的。
再想想,新汉朝现在十来年来,又真的灭了多少大汉境内的诸侯?
刘易记得很清楚,当初抢在董卓军刚刚撤离洛阳,迁都长安的时候,自己率军突然插入,进占洛阳,阻止董卓军火烧洛阳,这个,就等于是虎口夺食,一个不好,刘易经过数年,好不容易才积攒下来的那一点兵马就会全军覆没,所有的努力及心血,都会付之流水。
要知道,当初刘易的军马,的确不多,不过是数万人马,当时,又要分散兵力各自行动,如果哪一路的兵马出现一点意外,都会给刘易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当时,无论是哪一路的兵马,所面对的,都是更多更强的董卓军。
也庆幸,董卓军在当时的确未战先乱,已经被天下诸侯的大军吓得人心惶惶,未曾决战就先露怯意,先自乱了阵脚,如此,才让刘易的各路军马顺利的完成了战略目的,从董卓的虎口当中,抢救下洛阳来。
当然,这还不算完,还有跟着而来的,论整体兵力还要比董卓强得多的天下诸侯联军,若非联军也是自乱了阵脚,难再同心协力的向洛阳进军。加上刘易早早就和曹操有了君子之约,让曹操在进攻荥阳兵败之后,一怒之下退出盟军,这才让天下诸侯盟军的实力大减。还有天下诸侯的中坚孙坚孙文台也因为在洛阳寻得了传国玉玺,一时起了贪念,不顾刘易派人送信去苦苦劝告,也毅然的退出让他窝火人心不齐的天下盟军,匆匆的率军离开。这样一来,天下诸侯盟军已经名存实亡,实力已经弱成渣了,也只有如此,才会让赵云率军杀退从虎牢攻来洛阳的袁绍兄弟的盟军。
新汉朝就是在如此复杂的一个情况之下成立起来的,可谓真的不容易。当然,新汉朝的不容易。也不仅仅如此,想要立住脚,也不是那样简单的。那时候,洛阳司隶州地区。被迫成为了流民的百姓数百万,这些流民安置不好,也难说刘易能在洛阳立稳足。另外,洛阳四周,豪强及异族林立。处处要提防,要警惕,要进驻军马去驻防,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新汉军又如何能够早早就灭了那些天下诸侯?
站着说话不腰痛,某些人说,新汉朝有许多机会就能统一大汉,不用留着对手敌人慢慢的坐大,等着敌人壮大了为自己增加难度。
呵呵,只想说。某想人的思想,实在是太过简单了,总以为统一大汉,就只看新汉朝的军力的问题,只看刘易收服了多少三国时期的超级猛将,超级谋臣,以为有了这么多人的辅助,三国早便统一了。
其实,单看纸面上的实力,刘易也不否认。的确会有一些机会,可是,谁能够知道,新汉朝四同环敌。当真的不顾一切的起兵灭了当中的一个潜在的将来的强敌的时候,谁知道新汉朝又会发生什么的变化?
更主要的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都以为粮食全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要知道,新汉朝初期,尤其是新汉朝成立之后的那一两年期间。数百万百姓的粮食用度,以及新汉军的粮食用度,全都要由新汉朝,其实就是刘易去想办法解决。那些粮食又从哪里来?自产一部份,收购一部份,用尽办法,哪怕是不太光彩的手段,巧取豪取又一部份,如此,才勉勉强强的让新汉朝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这里,也要说的是,一些势力较弱的势力,还有一些新汉朝的确可以去夺取的地方,刘易并没有下令攻取,那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因为新汉朝的政策问题,如何治理新汉朝势力范围之内的大汉百姓的特有策略,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新汉朝不宜急于求成,不宜一下子扩张得太快。只能一步一步的发展,做好了,才有余力,才能再夺取下一块地盘,并对其地做到更高效的治理。
想想,新汉朝每收复一处地盘,对其地的百姓,采取全面先援助资助他们,让当地的百姓先能够勉强的生存生活下去,让他们有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如此,方能在短时间之内,获得所夺地盘内的百姓的民心,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对新汉朝归心,从而对朝廷对刘易忠诚。新汉军能够在短短的十来年的时间之内,可以发展到现在两三百万大军规模,这与新汉朝的政策做法有着很大的关系的。所以,刘易每一次夺取一块势力地盘,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要如何击败那些诸侯,还要考虑,在夺取了之后,要如何去治理好那些地方的百姓,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对新汉朝感到认同认可,从此归心,在感受到新汉朝带给他们的美好及希望的同时,他们也愿意为新汉朝付出一切,从此,大汉百姓与新汉朝,互相融为一体,真正的军民如水。
所以,在就算是有能力打下某此势力地盘,却没有把握能治理得好,没有把握在攻夺下来之后,能够真正的为那些地区的百姓带去希望、安宁的情况之下,刘易也不能轻易的收取那些地区。因为,新汉朝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对那些被新汉军夺取过来的地区进行了治理之后,却因为其地是属于战争要地,新汉军难以确保其地的安全,万一,又遭受到敌对势力的攻袭,甚至失去了其地的控制权之后,这不仅仅是对新汉朝的巨大打击,及巨大损失,而是对那些地区的百姓的一个沉重打击,会直接让那些地区的百姓,对新汉朝失去信心,失去那种可以信赖依赖感。
就好比,后世的近代战争时期,我党在国战及抗战其间,在广大的农村建立了无数的根据地。那个,我党的人民军队还在根据地的时候还好说,军民一家,其乐融融,人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可是,当我军要战略转移,要撤走之后,那根据地内的百姓就苦了。
其中的残酷性,刘易就不想多说了,反正,刘易不想让那样的悲剧再重演,唯有就是自己以洛阳为中心,当有能力之后,才慢慢的向四周扩张,直到,有朝一日,新汉朝有了足够的能力,才会考虑出兵,一统大汉。
说这些,其实就是想说,许多时候,刘易在一些可攻取的或是可消灭的某个诸侯时候,并没有急于动手,那是有原因的。这并不是游戏,不能再重来,刘易必须认真的考虑好每一步的行动。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没有那么大的头就不要戴那么大的帽。这些,就是一些道理。
现在,江东地区,还存在着不少势力,当然,这些势力,都是占据着一城一池,或者是一些小块的地盘,并且,都与新汉朝有站紧密的关系。这些势力诸侯,其实大多都早就向新汉朝暗暗归顺了,只是刘易早前早早就定下了策略,让这些势力,暂时不要公开归顺新汉朝,让他们暗中归顺,并由他们在新汉朝的暗中支持之下,对他们的地盘进行自治。
当然,也有一些诸侯,并没有正式向新汉朝表达其愿意归顺新汉朝的意思的。但他们一直来,也一直与新汉朝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关系,那个商贸往来,是肯定有的。
当中,就有江东建业城的刘繇。
刘繇是江东地区,最为老资格的一个诸侯了,要比孙策他们更加老资格得多了。
当然,这些都并非是他可以一直保住势力地盘到至今的原因。他之所以没被灭,是因为孙策早早就归顺了刘易,要不然,孙策也早要起兵灭了他。还有就是,一直留着他,刘易是利用他作为自己与当时的袁术及现在的曹操为自己缓冲一下,如此,就不用直接与那些大势力直接对持。
现在,刘易打算去见一见刘繇。(未完待续。)
第五百九十三章 益汉战事僵局
其实,按这一世因刘易这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再按这个历史已经因刘易的关系而致使一些历史事件早推动了两年以上的情况来说,刘繇恐怕已经死了,或者就算是不死,怕也死不久矣。
因为历史上的刘繇,就是于197年兵败给孙策之后,逃反丹徒病逝。
但这一世,他与孙策虽然有过一些小磨擦,但是双方并没有正式的宣战,又有刘易刻意的留下刘繇作为新汉朝与各方势力的缓冲,所以,刘繇近些年来的小日子过得还是挺安乐的。
他的军马并不多,说强不强,说弱也不算太弱,人马大约就二十万左右吧。一般的大势力,想要灭他,不运作一翻,太小动作了,对他也莫可奈何,而小势力呢?又不敢招惹他。他就守住建业一带,左右逢源,不仅与新汉朝有着比较密切的商贸往来,还与曹操的势力有着商贸往来。
这也是刘繇在看到新汉朝大势已成,看到江东孙策公开归顺了刘易之后,又没有对他有什么的军事行动,新汉朝又没向他下发正式通谍,劝他归降新汉朝,如此,他便安于现状,没有正式表态他的政治意向。
不过,刘易也知道,现实让刘繇没有选择,地处江东地区的他,并不存在向曹操归顺的可能,除非他北逃放弃自己的基业,否则,他向曹操归顺,就等于是在掳新汉朝的虎须,等于向新汉朝宣战,绝对是死路一条。刘易相信,刘繇或者还心存饶幸,最多就是幻想着自己与曹操都忘记了他,待自己与曹操打得两败俱伤之后,无力对付他。所以,刘易相信,只要自己新汉朝向他发出通谍,刘繇也只能顺应时势。归顺新汉朝。
刘繇的事,刘易打算返回洛阳之时,顺便前往建业,跟他见上一面。相信一切都可以顺利解决。
至于另外的一些山盗势力,据着一城一池的小势力,刘易相信,只需要一封劝降信,他们就会归顺新汉朝。这样一来。新汉朝就彻底完成了对大汉南方的统一,真正对中原的曹操完成了整体的包围之势。
现在,刘易就只需要待向益州、汉中等地的新汉军完成其战略目的,收复益州、汉中,把这两个战场的兵力都抽调回来,如此一来,也等于是把整个西凉,甚至是整个大西北的新汉军兵力都解放出来。到时候,新汉朝就可以全心全力的解决大汉最难解决的曹操。
看完了江东地区的一些重要信息情报,主要是关于刘繇的事。领南一带的情况,刘易也不用刻意的去关注了,刘易只是希望孙策、周瑜等赶紧解决了山越人的问题,与交州连成一片,如此,便也可以腾出兵力来由南向北发起进攻。
刘易相信,只要新汉军能够全面集中兵力来向曹操施压,刘易甚至还考虑是否能够做得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毕竟,曹操虽然是一个不甘于人下的枭雄,可是。他却是最有大局观的一个枭雄。无愧于治世能臣,乱世枭雄之名。说到远见,说到识事务,恐怕曹操要比整个大汉诸侯都更具眼光。就看曹操能否放下心底里的野心了。
现先不说这个,且说益州与汉中的战场情报,刘易这次化名进了一次益州,已经了解到益州的基本情况,尤其是获知了刘备没死,反成了益州三军大都督的事。这当中牵涉到张飞、关羽与刘备的兄弟之情的问题,刘易觉得自己也不好插手太多,便干脆放手让张飞主持进攻益州的大局,另外,从北方调来了赵云及一部份军马,前往支援张飞。
另外,汉中方面,获知马超没能直接从西川的西北面杀入川中,便让马超转而想法子从西北面杀入汉中。还有让关羽尽起荆州之军,支援先一步向汉中进军的魏延进攻汉中。
但可惜,刘易远洋出海数个月回来之后,这几方面的军马,进展并不大。尤其是西凉马超方面,他没能杀入西川之余,居然又没有杀入汉中,这还真的让刘易感到有点意外。
但刘易不知,一切,都是他太过理所当然了。
受后世有关于三国的种种书籍所影响,刘易的心里,一直都把张鲁当作是刘表、刘璋、刘繇之流,心里早早就把张鲁当作是随时可吃的可口鱼腩。并且,一直来,刘易却对张鲁有所偏见,根本就没有正视个张鲁这个势力诸侯。
但实际上,张鲁真的不是鱼腩。如果用另外的一个说法来讲,或许就知道张鲁真的不简单。他,实际上,就是三国时代当中的第二个张角。甚至,他的来头,要比靠一些招摇撞骗的伎俩来号召信徒的张角要大得多了。
张鲁,字公祺。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在杀张修后继续在汉中一带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张鲁去世后谥号为‘原‘,葬于邺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