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现在就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原来所制定的,新汉朝每夺取了一些地盘之后,便会将地方的民众百姓进行登记造册,先确实他们的人口,然后重新分配当地的田地。这个,以后是很好办的,因为,大汉人口稀少,地域广阔,不管怎么样,都很好的安排,最后还会剩余太多太多没有百姓领取的田地,不得不由新汉军的军士去耕作。可如今却不同了,新汉朝要登记造册,这个民众百姓会很好的配合,因为谁都不想成为黑户,谁都想堂堂正正的活在大汉。但一说到分田地,便有许多百姓有意见了。
有些百姓,他们自己开荒开恳出来的田地,现在新汉朝官府要拿来分配给一些没有田地的百姓,那么他们就不干了。再加上,虽然说新汉朝成立了十多年,这样的做法一直如此延续了下来,似乎很不错。但是,在新汉朝原来的治理地域上,其实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好比,在这个古时代,水利网络远没有后世那么的多及方便,种植的时候没水怎么成?如此,容易放水到田地的地方,自然就有人争着要,而一些难以放水到田的田地,谁都嫌弃。官府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但许多落到实际的事,官府总不可能做得到十全十美的。
这样,其实已经造成了不少村与村、镇与镇之间的百姓发生了争执打斗事件。
现在,刘易就得要与众臣,就一些现实的情况,及早的制定出一些解决的办法方案,到时候,让所有的百姓都无话可说,要服从官府的引导治理,否则,这种牵涉到社会民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一样也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如此,刘易又根据后世的一些情况,跟众臣制定了一些合适的政策方案,等将来大汉一统之后,将会根据各个郡城、县城的情况。来从新分配土地,尽可能的做到让所有的百姓都无话可说,公开开明,公平公正。
但有一点,刘易是要重申的,那就是所有大汉的土地,都归国有,分配给百姓,那只是分配给他们使用权。还有就是,分配给百姓的田地,他们虽然有转让使用的权利,但是,必须要经得官府的同意,要根据官府的同意,他们方可以转让。因为刘易不想后世的那般,有人自持有钱有势,便可以为所欲为。
另外,更为重要的,刘易得要克制一些大地主的产生。如果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大地主,凭着钱财,将一城一地都买了下来,这样,总会有一天,会逼着一些百姓难以生存下去,就如不久前的大汉。之所以会有黄巾之乱。之所以会大汉大乱,就是这些原因。
所以,刘易可以允许富可敌国的商人出现,但绝对不能允许一些大地主的出现。
这个。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
有一个问题也是相当的重要,就是刘易所考虑到的,当百姓的生活达到了一定的较好的水平的时候,要如何的让广大的民众百姓保持一种艰苦朴素的良好传统美德的问题。
有句话怎么说的?男人一有钱就会变坏,毕竟。温饱思****嘛,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人之常情。
但是,如果没有一些条例去控制,去引导的话,这个社会早晚也会大乱。
比如,百姓民众,都有余粮,并且都有了钱,而有了钱的百姓。他们又做什么好呢?这个,无非就是赌博,就是玩女人。在这个缺乏娱乐,缺乏精神享受、物质享受的年代,民众百姓不过就是这些了。
可是,当民众百姓沉溺于这些的时候,当他们似乎除了这些便没有了什么追求的时候,他们又能做什么呢?
尤其是,大多数的民众百姓,他们缺乏自制力。一定沉溺这些,那么他们就会荒废了劳作,纵使得他凭着一时的努力,有了较好的生活。但是很快就又会落泊。所以,刘易跟众臣商议,要有法律条文,控制好百姓的行为规范,但是,也不能过于严苛。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好比,不能让民众百姓赌博,那似乎也说不通。后世都有人说过,后世的时候,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这一个赌字,是不分年龄不分朝代的。应该说,赌,已经成了人们生活当中的一种调解身心,放松自我的一种娱乐活动,偶尔小赌怡情,但大赌伤身。所以,新汉朝必须要制定一个法律条文,不禁赌,但有限制。如此,方能引导人们走上一条健康的生活愉乐之路。
至于各有爱好,有人贪色的情况,其实也是不能完全杜绝的,如后世,完全打击这种禁止这种事儿,也是过犹不及的。尤其是那个什么一夫一妻,刘易觉得属纯是扯淡,但是,的确也需要有一个限制。
嗯,那个,后世不是常挂在嘴边的,什么三妻四妾么?数千年来,一直都有这个说法,在一起朝代,也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能够有这样的规定,刘易认为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此,跟众臣商议过后,刘易就明确规定了新汉朝将来的婚姻法。
首先明确规定,男人最多可以取妻七个,其中,三个平妻,四个妾室,当然,条文也明确说明,这个妻与妾,虽然说是妻妾,但是,无论妻也好,妾也好,其实身分地位是平等的。当然,妻也有一定的特权,但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权力。比如,一个大家庭,总得要有一个能说事的吧?虽然不分尊卑,但是却有先来后到,要有一定的尊卑吧?这种尊卑的说法,却不是说分等阶,而是指,面对老人前辈,后辈的得要尊敬,便是这样的尊卑。
但是,男人可娶妻七女,这个也是有新汉朝原来所保留下来的一些法律规定的条文限制的。那就是男人娶多个妻室,首先就得要他有那样的能力能够养活得了这么多的女人。另外,还得要男女之间都愿意,不说互相要感情有多深厚,但起码都得双方同意,不能强求。还有就是,双方家人也没有意见,特别是男方,家里已有的妻室,也得要没有意见方可以。一个男人,连自己原来的妻子都没能满足,没能哄好,没能让她点头同意自己丈夫再娶,那么这个男人娶了之后,估计也是家嘈屋闭,能有什么的幸福可言?不幸福,就会发生太多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这一个家庭所有的人回报社会的问题。
嗯,可以说,刘易考虑问题,真的是面面俱到,也相当的人文,许多朝臣一起商议,都对刘易有这样的想法感到惊讶,但他们细想,互相讨论,甚至去观察看民情去研究一些民间的百姓,都觉得刘易所提议的这些,的确相当的人文,如此,可以更大可能的让社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刘易一个一个的问题,与众臣商议。
将所有将来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制定了将来要颁布实施的法律条文。跟着下来,刘易再与众臣提出一些更重要的事。
那就是如何加快推进文化科学的发展。
其中包括了教育、研发、生产、制造等等。
刘易的要求,一定要不断的推陈出新,尽可能的研制生产制造出一些更多更好的与广大民众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
只有不断的有让广大民众感兴趣,并且能改善百姓生活,丰富他们文化的事,方可以让广大民众保持一种有追求的良性生活态度及作风。(未完待续。)
第七百二十四章 科技文化普及
有时候,刘易对于那些塞外异族的生活环境及那些异族的生存态度及作风还是挺佩服的。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劣,让他们不得不保持着一种相对顽强的生活态度,他们在那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之下生活,却磨砺出他们那种彪悍的,惧有相当强侵略性的民风。
而汉人,有时候艰苦朴素是足够了,却太过容易安于现状,大部份的汉人,其思想都过于中庸,在没有面临压迫的时候,就会缺乏一种向上的动力,也只有面临着巨大的艰难之时,才会爆发出强大的潜力。
刘易希望,自己的大汉百姓,在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存态度的同时,也要有一种如当年先秦时期的秦人那般,几乎人人都有着一种以一统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观念,使得人人都惊惧秦人。
这是一种民族优越感。当然,刘易是想,现在的汉人,在将来某一人,面对任何一个异族人的时候,都具有这种优越感,而绝非如后世的那样,华人面对洋人之时,不自然间便流露出一种崇洋媚外的态度表现,总觉得在洋人面前就低人一等一般。刘易要的,先是广大民众百姓,养成一种自尊自强**强大的优越感,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会在无形之中散发着一种强大的自豪感,让任何一个异族人都不敢在汉人面前放肆,让异族人永远都要保持一种对汉人的尊重敬畏。
所以,刘易现在,就得要从方方面面着手,先力求治理好整个大汉,再加强加快民智开发及管理,尽快发展到科技强国的轨道上面来。
刘易与朝中众臣就许多的问题商议讨论过后,便留给众臣去细化一些事项。他自己又到洛阳有如春笋一般冒起来的许许多多由官府监管却由一些富商土豪出资出力开办的一些学院学府当中去巡视。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刘易知道,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教育事业。
新汉朝成立十来年了。从开始成立的时候,刘易就特意的加重教育事业的开展开发。现在的新汉朝势力范围之内,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由官府开办的学院学府了。并且,经过研究。刘易根据后世的情况,以及唐宋、明清时候的一些科举制度,也制定了一些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教学分级制,以及一些类同于后世高孝或者是唐宋清明时期的科举制度。
特别是,刘易提倡开展的新式教学方式及教育学科。甚至是教材,都已经慢慢的向后世接近。
事实上,当年刘易提出来的时候,所遭受到的反对声音还是挺激烈的,当时,就算是在这当世算是相当开明的一些学士,他们也都不能理解刘易所提倡的一些教学方式及教材,主要还是刘易废除了太多太多原来的一些必须教会学子所要学习的一些东西。如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基本都是这古人必须所学的书籍。却让刘易一句话说废除便废除了。怎能没有反对的声音?
尤其是,在古时代,基本将一些诗词歌赋等等作为必学必考的重要科目,但刘易也给废除了。这几乎让所有的朝臣以及一些民间的名士都感到不满及费解。
当时,刘易还真的是花费了不少精力口舌,方能说服那些反对的朝廷,方能够将新式的文化教学方式推行下去。
在大汉年间,其实是没有科举制度的,只有察举制,也就是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名取人、以族取人。实际在东汉年间,所谓的以德、以名取人,基本上就是以孝取人。一切都是依靠推举、举荐。也就是在东汉未年三国其间,出现了许多什么的举孝廉。这是由当地名人名士或者是朝廷官员向朝廷举荐为官的一些有德名的孝子为官的制度。
这样的用人制度,在新汉朝肯定是行不通了,所以,刘易是必须要改变的。同样的,后来的那些科举制度,完全照搬过来。肯定也不行的,不符合现在的社会民情,再后世的那样的教学制度,照搬过来,也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刘易想照搬过来,也不会有人懂得如何去教,文化差异太大了。
所以,刘易就只能结合实制的情况,先让这个时代的文人在他们现有的学识之下,开始接受后世的一些知识。可以说,在这十来年之间,都是让这些古时的文人接纳后世的一些更先进的知识的时期。
将来,刘易决定是这样推行教学制度的。
首先,还是要以推广识字率为主,起码得要让所有的大汉百姓,都能够有机会有渠道去读书识字吧?而读书识字的阶段,在后现代时期,就是小学阶段。
这古时代的教学,就是所谓的启蒙阶段了。如果再按这古时代的教育方式,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普及广大百姓都能够读书识字的。这汉代的启蒙教才,一般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等什么的。要求初学者及儿童,先死记硬背下这些东西。
但现在,刘易将后世的二十六个字母引入,开始自然是先教会了那些朝中的大文士,再让他们在新汉朝的开设的学府推广,然后,再如后世的那样,将汉字标注上拼音,确定正确的读法。嗯,这些,其实都是刘易从太阳能手机里的百科全书抄写出来的,为了抄写出这些东西,还真的花费了刘易不少的时间及精力。实际上,就等于是抄写出了一本新华字典出来了。
浅入简出,如此便更好的让初学者更全面的学习到读书识字的要领。更有利于初学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了,刘易也不可能如后世的那般,完全搬出那些课文来让初学者学习,因为文化差异的问题,解释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还以将一些更有利于树立初学者正确的品德品性的一些古代书经中的段落抄袭下来,编成教材,让初学者去学习。如三字经当中的一些易读易记还有着比较厚重教育意义的,会继续保留。这就是刘易跟众臣所说的去其糟粕存其精华。
而刘易也相当佩服这些当代的文人名士,他们的学识。倒还真的博大精深,当他们察觉到刘易所讲述的方式更适合启蒙教学之后,他们就能将教材细化,并且更具有易教易学易懂易明的教材。他们也做过试验。将一批学童,按旧有的方式来教学启蒙,一批学童按新式的教学来教育,结果差异很明显,只需一年的时间。就可以看得出巨大的差别来了。用新式教学启蒙的学童,只需一年,就基本比那些学习三年的学童更加的优秀。所掌握的知识,远比学习了三年的旧学的学童都要多。
这样试验,让那些文人看到了效果,所以,才会推行新式的教学,所有反对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样,后来增设了数学学科,及声乐等多种语言的学科。也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经过了十年时间的教育,刘易不敢说让全民识字,但是,眼下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文化学识,几等于后世的初高中生了。当然,许多的文化知识,还是处于一个试验教学的摸索阶段,有些东西。是不可能一下子全都让这古代人接受的,一些受制于现有的科技水平,刘易也不敢随意的从百科全书当中抄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