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这附近太平坦了,根本就无险可守。”
“真要打,也不是没有办法。首先通过空中突击控制附近的交通要道,切断电话线,同步实施全方位电磁压制。随后的几天,主要依靠空中支援与远程炮兵打击敌人,尽可能的减轻突击部队的作战负担,同时动用突击航空兵,把工程部队与设备送过去。只要建起了野战机场,那么一切都好说。”
“那也需要足够多的运输机。”
在刘尊山说出了这句话之后,两人同时朝丁镇南看过去,而丁镇南在忍了一阵之后,还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俩一唱一和,看上去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被丁镇南看穿自己的小心思,刘尊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
“运输机肯定管够,总共不会少于200架,其中至少有60架‘运-15a’。”
“60架?”侯晨晟明显有点不敢相信,觉得自己听错了。
丁镇南点点头,表示他没有听错,并且说道:“不过,其他主要是战术运输机,只能运送人员与物资。”
“这到无所谓,有60架‘运-15a’就够了。”
“还有什么需求吗?”
“能不能多安排一些直升机,加强我师突击航空旅?”
“我去想办法,应该没什么问题,毕竟也只是临时借用。”丁镇南没把话说死,因为他知道,侯晨晟提出这个要求,其实是针对第十七装甲师,因为现在也只能从第十七装甲师的突击航空旅借用直升机。
感情,侯晨晟要借此机会给付卫民上眼药。
“要求也不多,主要是能够运送大型设备的重型直升机,毕竟我们的重型直升机全都在登陆舰上。”刘尊山补充了一句,大概觉得侯晨晟有点得寸进尺,提的要求过头了,大家面子上都过不去。
“不管有什么要求,随时都可以找我。”
“行,我现在就去安排。”
在侯晨晟转身朝门口走去的时候,丁镇南暗示了刘尊山,让他在送走侯晨晟之后返回司令部。
由空运支持陆战队发起突击,关键就是“运-15a”。
在“运-15a”之前,帝国空军采用“三段式”空运战术。首先是由战略运输机,也就是载重量高达150吨的“运-10a”把装备物资送到距离前线最近的大型机场。接下来由大型运输机,即载重量为60吨的“运-11”把装备物资运送到距离前线更近,而且无法让战略运输机起降的前沿机场。最后才由战术运输机,载重量为30吨的“运-9”把装备物资送往由作战部队控制的野战机场。
采用“三段式”接力运送战术的关键原因,并不是运力不够,而是战略运输机与大型运输机对起降场地的要求很高,比如跑道必须足够长,还需要进行铺装,而野战机场显然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结果就是,不但运输效率非常的低下,还无法直接把坦克等主战装备直接送到作战部队手里。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帝国空军投资研制了“运-15a”大型战略运输机。
从这个名字就能够看出,“运-15a”是介于“运-10a”与“运-11”之间的,能执行战略投送任务的大型运输机。
这里的“战略”指的并不是载重量与航程,而是运载大型货物的能力。
在“运-15a”之前,也就只有“运-10a”能运送陆军的所有主战装备,包括大尺寸异型作战平台。至于载重量,反到不是硬指标,毕竟最重的主战坦克也不到60吨。航程就更加不是事了,帝国空军有几百架大型加油机,就算运输机的航程稍微短一点,也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弥补。
因为运输机的服役时间达到了数十年,所以在设计阶段,必须把今后有可能出现的主战装备考虑进去。
“运-15a”的货舱尺寸,准确说是高度与宽度超过了“运-10a”。
此外,其运载能力达到了75吨,在对货舱地板进行适当的加强之后,能运载3个各重27吨的货盘。
这个运载能力,足以运送帝国陆军所有的主战装备!
不过,这还不是“运-15a”最突出的能力。
跟过去所有战略运输机与大型运输机相比,“运-15a”最突出的地方,其实是战术运输机级别的场地适应能力。
在设计的时候,帝国空军就明确要求,“运-15a”必须具备在任何一座能让“运-9”正常起降的野战机场进行起降作业,还不得降低载重量等指标。虽然在设计当中,帝国空军降低了要求,比如在无铺装跑道的野战机场上降落的时候,载重量只需要达到60吨,但是对适应能力的要求始终都没有降低,甚至有部分提高,比如得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在野外开阔场地起降。
帝国空军提出这么高的要求,就只有一个目的。
让“运-15a”取代所有的运输机,从而把之前的“三段式”空运改成“一站到达”,提高空运的效率。
当然,这个设想其实有点想当然。
只是,没人能否认,“运-15a”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式运输机,其出现必然会改变军事空运的面貌。
也就是因为性能太先进,“运-15a”的量产时间是一再推延。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恐怕还要等几年,才能通过帝国空军的验收测试。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有上千架运输机可用,而且机队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5年,很多运输机是在前几年生产的,因此就算“运-15a”性能先进,也会因为缺乏紧迫性而难以获得批量生产的拨款。
要说的话,“运-15a”的设计工作早在新历148年就已结束,帝国空军还跟设计单位签了责任认定书,承认除了少数几个小问题之外,“运-15a”已经达到量产标准,随时能进行小批量试生产。
所谓的几个小问题,其实是子虚乌有,或者说是为大规模量产设下的门槛。
当然,大战改变了一切。
准确的说,在波沙湾战争爆发后,帝国空军就跟厂商签订了量产合同,并且拨款让厂商为量产做准备。
主要工作,也就是建设更多的生产线,并且招募与培训工人。
正是如此,8月底,在大战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运-15a”正式投产,而且在短短的1个月之后,准确说还没有1个月,在9月中旬就达到了最高效率,3条生产线的月产量达到了90架。
当然,这是不折不扣的“战时速度”。
等到新增的3条生产线投产,“运-15a”的月产量将达到180架!
第234章 突击空运
战略空运,一直是帝国军队的杀手锏,而规模庞大的运输机群更是帝国空军的两大战略支柱之一。
论地位跟价值,运输航空兵其实超过了战术航空兵。
要说的话,正是因为拥有足够多的运输机,帝国陆军才能够左右开弓,在几个主要战场之间腾挪折冲。
当然,这也是丁镇南敢于临时调整作战计划的底气所在。
没有那几十架“运-15a”,就算丁镇南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对作战部署做出如此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