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具体配置,只是这个吨位就足以碾压现在的所有快速战列舰。
关键还有,在吨位相当的情况下,梁夏海军主力舰的战斗力一直就是全球第一。可以说是一直被追赶,从没被超越。
显然,在视野范围内的战斗,快速战列舰依然是无敌的存在。
不说别的,只是6艘“南珠海”级所产生的强大压迫感,就能让纽兰海军官兵觉得呼吸困难。
双方快速战列舰的差距足以证明,纽兰联邦拼尽全力都不是梁夏帝国的对手。
双方在工业领域的差距,其实并不像很多纽兰人所想象的难么小。
说得简单一点,纽兰联邦在全面动员的情况下,也就只是跟还没有进行全面战争动员的梁夏帝国持平。
如果梁夏帝国进行全面动员,工业产能至少能提高3成。
这个差距,根本无法用别的方式弥补。
败在梁夏海军手里,其实一点都不冤。
第628章 巨大的差距
突击编队里面,除了有6艘“南珠海”级,还有12艘万吨级巡洋舰与至少20艘大型驱逐舰。
这些,全都是在大战爆发之后建造的新式战舰。
虽然出于习惯,严重了“重巡洋舰”这个称呼,但是实际上,这些在大战爆发后建造的战舰,早就不是重巡洋舰了。
道理也很简单。
“重巡洋舰”这个概念,本身就来自两份海军军备条约,特指那些配备8英寸主炮的巡洋舰。与之相对的轻巡洋舰,配备6英寸主炮。至于吨位等其他指标,两种巡洋舰并没专门区分。
在条约作废后,重巡洋舰的概念已经不存在了。
正是如此,在条约作废后建造的,一般称之为后条约型。
最主要的差别,也就是吨位。所有的后条约型战舰,都是通过增加排水量解决条约型战舰存在的问题。
在技术水准差不多的情况下,弥补战舰性能缺陷的唯一办法,也就是增加吨位。
要说的话,后条约型重巡洋就是大了一圈。
当然,在用途上也有明确的区分。
虽然梁夏海军一直不缺防空战舰,还专门建造了一批以防空为主的远洋巡洋舰,但是所有的大型战舰都格外强调了防空作战能力,还无一例外的加强了防空火力,全都成了货真价实的防空战舰。
在重巡洋舰上,这一点体现得格外的突出。
即便标准排水量提高到15000吨,梁夏海军重巡洋舰配备的主炮,依然是在战前研制投产的200毫米舰炮,并没采用更大口径的主炮,也没采用更长的炮管,甚至没为提高射速做改进。
那9门200毫米舰炮的最大作用,其实是用来为陆战队炮火支援。
显然,纽兰海军就没这么专一了。
比如正在设计的17000吨级巡洋舰上,纽兰海军就提出,配备比k15型55倍径8英寸舰炮更强的主炮,而且倾向于扩大主炮口径,而不是通才用长身管,以及改进发射机构提高射程与射速。
毫无疑问,采用大口径主炮就必然付出更大的代价。
关键还是数量。
只是3支特混舰队,就有足足12艘新锐重巡洋舰,而纽兰海军的新式重巡洋舰总共都没这么多!
“俄勒冈”级才完成了设计,而“得梅因”级也就只有一个技术框架。
即便是“巴尔的摩”级,也只有区区数艘!
何况,在重巡洋舰之外,梁夏海军还拥有更加强大的大型巡洋舰,而且已经有12艘交付给。
至于纽兰海军的大型巡洋舰,不但没建成,而且总共才4艘。
其实,数量上的差距还体现在其他战舰上,比如更适合远洋作战的大型驱逐舰。
上次大战,驱逐舰还是小型舰艇,而且被称之为“雷击舰”,是一种把鱼雷当成主要武器的快速战舰。
在性质上跟现在的鱼雷快艇相似。
在很长的一短时期之内,鱼雷被众多二流海军当成用来挑战与战胜一流海军的利器。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洛克海军。
可惜的是,残酷的事实证明,决定制海权的绝不是一种或者几种先进兵器,也绝对无法靠少数先进武器改变海上的游戏规则。
直到上次大战后期,驱逐舰承担起了反潜重任,才获得海军重视。
只是,受反潜技术,以及潜艇战术的限制,驱逐舰一直被当成是辅助战舰,没有在上次大战中成为舰队的主力。
最明显的就是吨位。
大部分驱逐舰都在1000吨左右,达到1500吨就很了不起了。
即便到了大战之后,驱逐舰的发展速度也非常缓慢。除了海军假期产生的影响,主要跟用途有关。
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大型化的需要。
直到本次大战爆发,驱逐舰才走上了大型化的道路。
率先让驱逐舰大型化的就是梁夏海军。
有趣的是,梁夏海军不断的提高驱逐舰的吨位,或者说是建造大型驱逐舰,并不是为了赋予其更强的防空或者反潜作战能力,而是要让其跟上特混舰队,不至于成为特混舰队里的短板。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巡航速度与续航力。
把驱逐舰造得更大一些,只是为了装载更多的燃油,以及在吨位提高之后,安装功率更大的推进系统。
当然,由此带来的间接好处就是,驱逐舰获得了较为全面的作战能力。
这为今后成为海上多面手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