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设置禁飞区是防御性质的军事行动,以保护沙乌地为目的,不存在入侵伊拉克的可能。在地面上向伊拉克境内的军队开火,而且是主动发起攻击,那么跟军事入侵就没有区别了。
帝国是打着反侵略,帮助科威特复国的旗号出兵波沙湾,更加不能做出主动入侵他国的举动。
正是如此,帝国采取的军事行动才获得众多国家的支持。
其实,这么远的距离也没法瞄准。
十来分钟过后,伊拉克装甲部队推进到边境线附近。
也就大约5千米的距离,已经能够清楚看到伊拉克的坦克与战车,不过伊拉克军队也已停止前进。
在越过边境线之前,所有坦克战车都停了下来。
难道,伊拉克军队发现了边境线南面的陆战队!?
第24章 装甲突击
他们在等什么!?
难道是陆战队的坦克没藏好?
想到这里,丁镇南还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些借地形隐蔽的坦克与战车。
这个担心明显有点多余。
要说的话,夜色与距离就是最佳掩护。
虽然由骆沙民主共和国研制生产,与迢曼帝国联合推销的t72,也号称是第三代主战坦克,出口的t72为广大第三方国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买到,性能最好的主战坦克,比如配备了威力巨大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拥有不错的机动性能,但是t72本身就是低配版的备胎,出口型就更加低劣了。
在很多方面甚至比不上“zt80dg”等经过现代化改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
比如为了降低成本,依然采用早就被淘汰的机械弹道计算机。
关键还有,因为没有可靠的双向稳定系统,所以行进间射击能力几乎为零,而且缺乏可信的夜战能力。
在出口的t72上面,使用的都是由骆沙民主共和国研制的主动红外夜视仪,没有配备迢曼与洛克企业合作开发的红外成像夜视仪,因此t72在夜间的战斗力,更像拿来宣传的噱头。
靠红外探照灯,其夜间观察距离不会超过1000米。
有趣的是,配备了红外成像夜视仪的坦克,能够在2倍于此的距离上,观察到红外探照灯发出的辐射。
显然,t72有夜盲症,根本就不适合在夜间作战。
伊拉克人肯定没有发现埋伏在2000米之外的“zt99a”。
至于空中侦查,更加不可能。
在经过白天的战斗之后,伊拉克空军早已老实下来,而且伊拉克空军没有几架能在夜间出动的侦察机。
显然,伊拉克装甲部队的指挥官肯定早就接到命令。
他们的任务只是到边境线上示威,也就在做做样子,而不是真的要入侵沙乌地。
其实,这完全能够理解。
丢掉了制空权,根本不可能在地面战争中占到便宜,更别说让装甲部队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推进数百千米。
从边境线往南数百千米,全是人迹罕至的荒漠。
就算沿途有几处绿洲与城镇,也不足以为装甲部队支持,就连基本的水供应都保证不了。
让装甲部队到边境附近驻扎,更多是为了展示军事存在,也就是挑战由联合部队司令部设定的禁飞区。
说得更加直接一些,就算告诉伊拉克装甲部队的指挥官,南面一个敌人都没有,他也不会率领部队越过边境线。
看来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长官,快看!”
在丁镇南犹豫要不要动身返回的时候,旁边的营部参谋突然大声喊叫起来。
其实,在营部参谋喊叫出来之前,丁镇南就看到了右前方的那个快速移动,而且十分刺眼的光点。
只是,等到他拿起微光望远镜的时候,光点已经消失了。
错觉?
营部参谋也看到了,肯定不会是错觉。
那是一枚骑兵战车发射的重型反坦克导弹。
导弹采用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只有几秒钟,在把导弹推进到每秒250米之后就停止工作。
正是如此,那个光点只存在了几秒钟。
导弹已经射出,正朝着目标飞去。
从导弹出现的位置来看,发射反坦克导弹的是一辆突前执行侦查任务,处在战线北面的骑兵战车。
骑兵战车为什么要开火,以及在朝谁开火?
“在那边,bp战车!”
在营部参谋指示下,丁镇南很快就找到了那辆正在快速行驶,而且位置明显更加靠前的步兵战车。
那是一辆同样从骆沙民主共和国进口的bp1步兵战车。
在外观上,这辆步兵战车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架在73毫米低压滑膛炮炮管上的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关键,战车正在朝北面狂奔。
显然,那辆伊拉克的步兵战车在此之前很有可能已经越过边境线,只是并没深入沙乌地境内。
大概是搞不清楚边境对面的情况,或许只是为了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象征性的越过边境线。
或许,只是在边境附近试探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