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林老爷子邀请了各村的学童来读书之后,不过三五日,小王村和三里河的村长,外加赵家老爷子就带了他们挑拣好的孩子来林家行礼。
许是生怕辜负了林家的好意,三个村子选出的孩子都算齐整,拾掇的干净,若有问话,应答也还利索。
林家都收了下来,定了学堂开课就提前让人去送信。末了,林老爷子又吩咐工地灶上多添了一把米粮,留了六十个孩子吃顿饱饭,他则请了三个当家人吃酒席。
林家大方,饭菜丰盛,自然是宾主尽欢。只有娇娇眼见工地里多出的那六十个淘气小子,有些叹气,因为没有一个女孩子。
这个时代,就是以男人为主,女人为附庸。重男轻女简直是太理所当然的事了,毕竟女孩要嫁到别人家里,儿子才是成亲生子,延续香火的自家人。
这般看来,林家老少如此疼爱她这个丫头,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
于是,这日晚上,老爷子和老太太就喝到了孙女亲自榨的果汁儿,林大海和赵氏等人也吃到了闺女剥的果仁,一众小子们放零食的箱子也填满了。
众人眼见小丫头笑眯眯的爷爷怀里坐会儿,奶奶背上趴会儿,哥哥们身边蹭蹭,那个欢喜的小模样,好似得了骨头的小狗,都是想不通她这是怎么了,但也都跟着自家的小宝贝欢喜。
日子有奔头儿,家人身体健康又合乐,这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不说林家日子温暖又宁静,只说第二日,小王村和三里河,还有赵家屯都派了人手过来帮忙建学堂。
这些人大半都是学童们的父亲或者兄长,年轻力壮,干活的好手。
林家自然要推辞,毕竟马上就要开春种地了,家里修理个农具,往田里送个肥料啊,马上都要开忙了。
有些家里没有牲畜的,还要人力拉犁耕地呢。
可是这些人却没一个回去的,这学堂是他们家里的孩子也要住的,怎么能让林家自己出力建造?
大伙儿日子穷苦,帮不了钱粮,但力气可是不缺啊,尽最大心力,才是受人家恩惠该有的本分。
林老爷子见此,也就不再坚持,转而吩咐做饭的妇人们,不要吝惜米粮,多做一些,让大伙儿都吃饱了。城里的便宜坊也送了消息,每两日送半头新鲜的猪肉过来。
骨头炖汤,肥肉榨油,瘦肉就切片扔进菜里。
白生生的馒头更是管够吃,偶尔还会蒸大锅的二米饭,吃的众人是赞不绝口,嘴角流油。
农家过日子,冬末春初是最苦,夏日有野菜或者偶尔打些野味打牙祭,秋冬刚刚丰收打了粮食。只有冬末春初的时候,青黄不接,一日两餐还只能喝稀粥,肚子里半点儿油星儿都刮不出来。
这般,待得乡亲们回去说起,自动自发赶来帮忙的人就更多了。即便家里孩子不能过来读书,但也不能阻挡众人的热情。
老话说儿,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好干活儿,学堂就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建好了。
北地民风彪悍淳朴,特别是村屯,少有偷盗。所以,学堂外没有建围墙,只等春日时候栽种一圈儿榆树。一来,给学童们一片开阔的眼界,二来绿色围墙,总比冷硬的石墙多几分生气和舒坦。
松木打制的两扇大门,很是整齐气派,右边又开了角门,平日学童从角门出入,但凡有大事才能大开中门。
坐北朝南是一溜七间大房,之所以是七间是取了七上八下之意,盼着孩子们好好读书,积极向上。
其中,六间是孩子们的学舍,顶头一间则是先生们平日备课或者休息的地方。
东西两边都是整齐的七间大厢房,东厢房预备着先生们安身。每个房间都是一明一暗,明间给先生们待客,暗间就是卧房。
林家别的都缺,就是不缺木器,林大江知道,村里人搭把手,又给每间厢房,添了桌椅,盆架,衣柜,甚至还有书架,很有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意思。
西边厢房分了两部分,两间做了灶房,其中放置盘碗的木架,气死猫柜子,大灶铁锅,炉子砂锅,甚至水井都打了一口。
另外两间打通,做了食堂,整齐摆了条凳和木桌,预备孩子们平日在这里吃饭。
还有两间做了库房,一间放置米粮和油盐菜蔬,一间则备着干柴。
最后一间才是做杂活儿的妇人们歇息之处,也是值夜之人的落脚点。
而一正房,两厢房,中间夹着的大块空地被擂实,铺上了青石。其中又有四分之一被空了出来,埋了木桩,这是刘师傅特意提出来的。不知他是打算训练小子们拳打木桩,还是什么功夫。但众人眼见碗口粗的木桩埋的结结实实,就忍不住替小子们捏一把汗珠子。
至于演武场正前方,还圈了二亩菜田,准备春日时候由学童们亲自动手种上菜蔬,供给他们自己一年食用,也是寓意学堂不出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废物。虽然读书习字神圣,但农家孩子,不会种菜不会耕地,这可是忘本。
在最西南角落还建了三间茅厕,一间学童使用,一间先生专用,一间女厕,分得很是清楚。每间茅厕都是青石板搭建,中间添了隔断,虽然在娇娇眼里还是简陋,但在这样的乡村,已经是惊人的干净整齐了。
这般,学堂就算彻底建好了。
挑了个好日子,大灶同铺了地龙的各个教舍和先生暂歇屋舍,都烧起了柴火。
不过一个时辰,房间里就热得要脱夹袄,泥水糊的大灶也烧干了。
第165章 京华堂
各村学童们在长辈那里得了消息,不等开学就聚了过来,有帮忙打水擦抹桌椅的,有拎了扫帚打扫院子的,就是灶间都有人帮忙烧火,各个都是勤快又懂事。
林老爷子聚了里正和族老们想要给学堂取给名字,但里正和族老一来没读过多少书,二来自觉林家出钱出力,就算顶着族里的名号,那是林老爷子厚待族人,族人可不能没了分寸。
于是,林老爷子想了想,也没有再推辞,最后定了名字叫京华堂,取到京都北地,华彩绽放之意。
里正和族老们都赞这个名字听着入耳,喊着也响亮。
林大江亲自雕刻了匾额,第二日就挂上了学堂的门楣,第三日就直接开课了。
各村的学童们被族老和家中长辈带着,亲自送来了京华堂。
眼见如此气派的学堂,众人无不是激动之极,有些人甚至偷偷抹了眼泪。只要孩子进了这里,出来时候能写会算,就算脱离了必须泥土里刨食的命运,不管是进城还是自己做个小生意,总算有个不同的人生,养家糊口容易很多。
林老爷子带了林大山同林家一众孩子们,亲自站在校门口,迎进每一个学童。
学童们整齐站在院子里,林大山站在前边,挺直脊背受了所有孩子的三个响头。
这三个头,谢的是林家的大义和仁善,发达不忘乡邻,也是从此拜在林大山门下,从此就要把他当半个父亲对待,不可慢怠半分,林大山对他们不论打骂,都是应该。
林大山很是激动,背在身后的双手藏在袖子里有些抖动,这些孩子里,一半是林氏一族的希望,将来光耀门楣,庇护族人,兴许都要他们出力。而另一半都是左右乡邻的孩子,从华北堂走出去就刻印了半个林家的印记,以后必定改变他们的命运,也成为林家的助力。
林家在这一日开始,踏上了丰满羽翼,逐渐强大的道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入京华,终身是京华学子,遵规守矩,敬师忠孝。
春初的晨光里,华北堂的操场上,人头济济,却雅雀无声,只有林大山在诵读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他读一句,孩子们就跟着读一句,慢慢不自觉的挺直了胸脯,非常认真。一旁的父母瞧在眼里,好似孩子一夜间就长大很多,心理那份骄傲和激动,简直说也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