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么就忘了,这位唐大人是岳麓书院的核心弟子。而岳麓书院的周山长几乎是把姚先生当做亲兄长一样,自然要不遗余力的搭救姚家父子。
先前听说周山长病倒被弟子送回书院修养,他还以为偃旗息鼓了,没想到,这是又开始新一轮“攻势”了?
想起皇帝先前的坚决,他忍不住在心里偷偷叹气。
可惜,这一次却是出乎他的意料,皇帝沉默良久,居然说道,“拟旨,免去姚沐寒,姚长鸣二人苦役,居北地,不得回京。”
“哎,”万全惊讶之下,应声都错了,赶紧躬身改正过来,“是,皇上。”
唐翰林本来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没想到皇帝没有叱责,居然这么容易就免了姚家父子的苦役。但这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啊,山长说了,以姚先生开创新算学的功绩,足以免罪,回归京都。如今皇帝没说免罪,只说免去苦役,甚至仍旧不准回归京都,这同他的打算可是相差太远。
“皇上,”他磕了一个头,开口还打算再说话的时候,皇帝已经把奏折扔回了他身前,恼道,“出去!”
唐翰林迟疑了一下,到底没敢触怒龙颜,捡了奏折塞进袖袋,再次磕头,才慢慢退了出去。
万全给殿角伺候的小太监使了个眼色,小太监机灵的上前等候皇上的吩咐,万全就追着唐翰林跑了出去。
“唐大人留步,”他紧走两步,扯了唐大人站在一根环抱粗细的廊柱后,低声问道,“大人到底禀报何事,一会儿老奴也好替您在皇上跟前周全两句。”
唐翰林本来就没打算直接走掉,毕竟没有看着圣旨写出来,他也担心皇帝突然改变主意。
左右过些时日赵盛那忤逆奸贼的折子送来,众人也会探知,他早几日告诉万全也没有什么不可。
于是,他悄悄把周山长的折子递了过去,万全打开迅速浏览了一遍,末了眯起了眼睛,心头对姚家父子是一万个佩服。
贵妃被赐死,八皇子被扔出宫去,姚家拘禁,姚家父子发配北地挖矿做苦役,其实就是变相的死刑了。没想到,姚家父子不但没死,居然还折腾出一个什么新算法。
如今周山长也赶到北地去了,一点儿小事都能被他利用帮姚家翻身,更何况还是开创新算法这样的大事,若是真像周山长所说,普通孩童习学也年就堪比积年老账房,那推广开去,是不是三五年后,会写算在大越民间就不算什么稀奇之事…
他心里即便翻江倒海,但脸色上却是半点儿不显,手下的折子递回去,他只应了一句,“唐大人放心,姚老先生值得整个大越百姓敬重,老奴身份低贱,但也盼着姚老先生有回京的一日。
如今皇上还在气头上,能赦免老先生和大先生的苦役,就已经很不错了,唐大人不可强求。老奴定当督促,早送圣旨出京,早解老先生的辛苦。”
“多谢大总管,”唐翰林听得欣喜,有万全这个皇帝心腹帮忙,圣旨几乎就不能出什么变故,他收了折子的时候,毫无烟火气的递过去一张银票,得了万全笑眯眯又嘱咐几句。
这般,他才放心出了宫。待得下午时候,有快马出京去宣旨,一直盯在宫门处的唐家下人飞跑回去送信,他又赶紧修书一封,派家里信得过的人手日夜兼程送去北地…
夏风熏人,炽烈的阳光更是一个好帮凶,两者合在一起,使得白日的永隆街头,几乎是人影寥寥。通常太阳西斜的时候,夜幕降临,才是一日里最热闹的时刻。
当然这是对普通京都人而言,还有一个时刻同夜晚一样稍显凉爽,那就是凌晨。
每到大朝会的日子,天色刚刚泛起鱼肚白,就有各色的轿子或者马车从永隆的东西南北四城跑出来,小溪汇海一般,流往永隆中间皇城。
有昨晚贪恋夜生活的官员,到了皇城门口时候,还要在轿子里眯一会儿,直到宫门开启前一刻,他们才在小厮的伺候下用冷帕子擦了脸,然后赶去门前排队。
第422章 廷辩
待得宫门打开,大小官员们一边互相低声寒暄着,慢步走向皇宫内。
虽然刚刚天亮,但皇宫内外已经清扫的干干净净,光明殿里更是擦的金砖都越发耀眼。
这会儿日头已经跳出了地平面,走了不到一刻钟,众人都是微微有些汗津津。
好在上朝的光明殿里,四个角落已经放了说的冰笼,丝丝缕缕的寒气逸散开来,中和了大殿里的闷热,让踏进门来的大小官员都是舒坦的吸了一口气,也是彻底提起精神,为马上开始的唇枪舌战做准备。
三声净鞭响过,身穿明黄色龙袍的大越天子从殿后转了出来。
群臣齐齐跪倒,山呼万岁。
皇上掀起龙袍,坐在宽大的龙椅之上,低声同众人说道,“众卿平身。”
大小官员们齐齐道谢,末了纷纷爬了起来。有些年岁老迈的,旁边的官员还会扶一把,看着也是分外和谐。但这可不妨碍过一会儿他们各自为营,吵得口水纷飞。
只不过谁先开这个口,还有讲究。
万全扫了一眼皇上,见他眉头微微皱着,就赶紧高声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群臣分别看向文臣之首的丞相,指望他先把今日要“讨论”之事,先划个大体的方向。
结果不等丞相开口,却有一个官员出班跪倒,高声道,“皇上,臣有本启奏。巡风使赵盛昨日派人递了奏折,臣看过,自觉兹事体大,还望皇上亲自定夺。”
说着话,他就从袖子里拿出一本奏折,暗红色的奏折封皮,确实是只有勘察民情,考察官声的巡风使才能使用的特殊折子。
众人都是忍不住好奇,猜测赵盛有什么大事启奏。
先前,赵家在补办的太后寿宴上惹下大祸,不但折损了家主,还被皇上厌弃。赵盛原本是御史,结果得了个巡风使的差事,撵出京都,实际也同发配无异了。
难道这赵盛一点儿不明白自己的处境,还真拿了鸡毛当令箭,准备搅乱大越官场…
那跪倒的官员倒也没让众人疑惑很久,眼见奏折被万全接过送到皇帝手里,他就开口禀报道,“赵大人在奏折里禀报,姚沐寒和姚长鸣父子被发配北地服役,但他们辜负皇恩,不思悔改,伙同看守管事,随意进出服刑之地,甚至下山在百姓孩童的学堂教书,可谓是嚣张之极。藐视皇…”
“住口!”
不等皇帝应声,唐翰林已经忍耐不住,虽然早得了山长的嘱咐和提醒,但他其实不认为有人接了赵盛的奏折,会当真递到皇帝跟前。毕竟姚老先生在大越是活着的半圣,治学著书几十年,但凡科考之人,几乎都习学过他的题集或者注释本,不敢说都是老先生的弟子,起码也是半师之义。
姚家先前被牵连,全家遭难,有人出力奔走,有人旁观,但几乎没人落井下石。
所以,他也不认为姚老先生已经被发配去做苦役,同死刑没区别,还有人会起意害他们。
没想到,当真如同山长所说,这世上被名利迷了心窍的人还是不少啊。
赵盛想踩着姚家扬名,朝中也有人想踩着姚家得了帝心,因而更上一层楼的忘恩负义之辈。
“只凭赵大人一本奏折,如何能判定姚先生父子就是辜负皇恩。姚先生一生教书育人,事事为大越考量,这次徒步千里走去的北地,可谓是蛮荒偏僻,学风极淡,先生呕心沥血,开创了一门新算学,八九岁的学童,只用一年功夫就能媲美多年老账房。若是推行开来,大越民智开启,即将迎来盛世。
如此功绩,若不是周山长赶去北地,姚老先生甚至不愿留名。如此虚怀若谷,视名利为粪土,可谓大越文人的楷模,本官万分敬服。试问,每日凿两块条石,同如此神奇的新算学相比,哪个对大越功绩更大?凿条石人人都会,但开创新算学,百十年来却只有姚先生一人!”
唐翰林越说越激动,他这几日就恨不得立刻赶去北地,亲眼看看山长倍加推崇的新算学是如何神奇。要知道山长最是喜好算学,能得他大力夸奖,想必新算学一定有太多过人之处。
那递了奏折上去的官员,虽然明面上是吏部的一个侍郎,其实却同赵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昨晚也同赵家暗地里商量过很多。
他算计着日子,赵盛的奏折是日夜兼程送来的,路上马匹都跑死了好几匹,无论如何也要比周山长的折子送到的早,所以,他对今日上奏是信心满满。
没想到唐翰林一开口就说出了新算学,明显比他得到消息还早,甚至知道内情更多,他听得很是惊疑。
于是,他开口就道,“赵大人派人日夜兼程赶到,奏折昨晚才送到。倒是唐大人是何时得了消息,难道唐大人有先知之能,早料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