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户部银行中,银行资本占百分之四十,国家资本占百分之六十,十名董事会成员,也按这个比例,既保证了朝廷对货币发行等金融政策的控制权,又基本保证了银行家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沈默重塑了被朱元璋搞破产二百多年的国家信用。更更重要的是,他按照与东南绅商的约法三章,终于可以合理合法的征收工商税了,虽然为了恢复工商业的元气,约定在最初五年里,商号只报应税数额,而不真正交税。但这两件事都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将来。
更更更重要的是,这两项权力都在全体内阁会议手中,且不可能再还给皇帝。
之后几百年间,大明能在历史的数次反复中挺过来,并持续保持强盛,都要拜其所赐。
至于眼下,杀鸡不用宰牛刀……在南方终于从危机的泥淖走出,快速的恢复元气时,北京的皇帝母子却陷入了无解的危机中……因为历史原因,大明的边军和宗室,九成以上都集中在北方,再加上京城的物资消耗,这三个沉重的包袱,一直都是东南各省来背。
东南经济之所以恢复的这么快,也跟终于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有直接的关系。
按说北方有彪悍的军队,应该迅速南下平叛才是,然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包袱,不是本就贫困不堪,又遭受连年天灾的北方民众,能背得动的。
但不调遣依然要花钱养兵,北京的太仓转眼告罄,各地催饷的文书,像雪花般涌入京城。皇帝母子俩就是把紫禁城卖了,也发不出一个月二百万两的饷银、拿出一百万石粮食的军需来啊……北方的军队开始发生骚乱,甚至连蒙古人也因为没有人买他们的羊毛,而考虑是不是干回老本行。
但是沈默一封措辞严厉,几乎是连训带骂的亲笔信,就让一干台吉们腿肚子打转。富裕安逸的畜牧生活,已经消磨了他们最后他们只要想起那个一脸笑容、心黑手辣的恶魔,就一点趁火打劫的念头都没了。
刚刚转投南方,急需立功表现的晋商也派上了用场。他们几乎与每一支边军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跟蒙古人的关系更不消说。对于厮杀汉们来说,有奶便是娘,管你是南方还是北方了,所以军人们纷纷表示服从南京朝廷的调遣,随时可以攻打北京。
辽东的李成梁更是早就磨刀霍霍,几次请战要提兵南下山海关,为沈默直捣京师。
所有的请战,都被沈默压住了。
因为他很清楚,请神容易送神难。军事力量一旦形成,就很难在制度框架内约束直至消灭,他们从暴力中成长,也只相信暴力,放这些猛虎出闸,一定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难以预测的凶险的。
还是那句话,杀鸡不用牛刀,他只需要军队保持安静,静待结果就是。
这也决定了必须速战速决,否则会生变故。
万历十三年八月,北方天气转凉,正是杀人放火的好时节。
姚长子麾下的东南水师战舰二百艘,民间运输船二百艘,搭载着南方十二万内阁军,未开一枪一炮,便在天津卫登陆。
因为天津卫的最高军事领导人,后军都督府都督、东宁侯焦志,率天津两卫三万余名官兵反正。
之后大军一路未遇抵抗,顺利抵到北京城下,完成了对北京城的包围,并派遣使者进京谈判,以保护大明皇帝朱常洛安全为由,敦促伪帝朱翊镠投降,并保证其生命财产安全,保留其郡王的封号和待遇。如果三天之内,朱翊镠不开城投降的话,大军则强行攻城,到时候玉石俱焚,大不了再立个姓朱的皇帝。
在考虑了两天三夜之后,朱翊镠决定投降……其实没什么好考虑的,自从当上这个皇帝,朱翊镠就没睡过一宿安生觉,现在还能回去当他的富贵王爷,又有什么不好呢?
至于那些跟着他紫禁城的潜邸旧人,就像做了几个月的黄粱梦,一醒过来,发现又回到从前,似乎也没什么损失。只有王府长史发了疯,整天朝着府上的一条大黑狗破口大骂:“你害了我姐姐一辈子,又害了我一辈子,我要吃了你才能解恨!”但大黑狗太凶,他不敢靠近,所以只能每天骂骂过过嘴瘾。
李太后倒是心志坚定,她算盘打得精,横竖权力是没了,能享富贵也不错,反正孙子登基,自己还升一级,成了太皇太后呢,还是这大明朝最尊贵的人。
这就属于作她的清秋大梦了,当年十月,新君登基大典前,经过全体内阁会议的长时间磋商,最终决定剥夺她的尊号,降为太妃,南宫居住。只尊陈太后为太皇太后,王皇后为皇太后。
万历十三年十一月,不到三岁的新君朱常洛,在王太后的怀抱下登基,宣布次年改元。
在新君的登极诏中——宣布遣散宫中所有太监,并永不再使用宦官。
宣布锦衣卫改军情司,归兵部所属。并永久取缔特务机构,任何机构任何人,不经法律的审判,不得逮捕和任意拘禁任何人!
宣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任何人未经法律的允许,不得剥夺他人的财产。
宣布即使是皇帝本人,也必须遵守上述条文,并接受内阁和三级咨议会的监督,如果有违反之处,愿以退位谢天下!
这些条文,自然不可能出自三岁孩子之手,而是由沈默代拟。对于他这些大逆不道的条款,已经就任咨议会首任议长的张居正十分不看好。
他对沈默说:“你现在一手遮天,皇帝又是个三岁的孩子,不知道反对是什么意思,但等到他长大了呢?你却差不多要老死了,你以为这些死条文能约束住他?我敢保证,只要他有足够的力量,随时都可能撕毁宪章。”
“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我上半辈子,用力打破了一些东西,下面十年里,再用力让一些东西进入人心里,对我来说,这就足矣了。”沈默望着天边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道:“至于将来,反复是一定的,我也可能会被挫骨扬灰……但那有什么关系呢?无知不可怕,知道而不敢去争取才最可怕。如果他们愿意继续给皇帝跪下去,那就当从来没有我这个人好了……”
“你不怕将来的时代,会比过去还糟糕?”
“不会的。”沈默转过头来,微微一笑道:“一定会更好的……”
【全剧终】
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后记之二) (上)
关于剧情,不少读者感到意犹未尽,其实从故事性讲,万历登基,沈默成为首辅,这本书便可以结束。但穿越历史小说,不能单纯以文学性而论,而要看它的立意,是否已经得到完整的体现。
故事性与目的性,并非不能兼容。在本书中期以前,还是很漂亮的将两者结合起来。然而到了后期,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沈默在朝野,已经是无敌的存在了,他的敌人,从有形转向无形,从一个个帝王将相,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心天道……要是玄幻和仙侠小说,完全可以幻化出一个鸿钧之类的超级boss,掀起一波接一波的高潮。但是历史小说,哪怕是穿越类的,要受到逻辑的限制,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写出来书就完蛋了。
我记得似乎在写权柄时,便说过‘主角无敌了,书也就该结束了’,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没有活生生的强大对手,主角再牛逼,也不过就是在玩单机版。当然大家会说,新局面、新时代下,会有新的对手涌现出来。但一来,对手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二来沈默只有十年的任期,大大抑制了对手对付他的冲动,可以预见的是,他当政的十年里,反对的力量肯定会有,但能对他造成真正威胁的,没有——皇帝朱常洛太小,辽东李成梁深受沈默恩典,天下皆知,没有造反的借口。
将来肯定会有强大的敌人诞生,亦会有反复出现,但那就是另一个故事的范畴了。
其实我想在沈默和若菡喝茶的那个场景结束,然而感觉这样太不负,因此才有了沈默回上海平定金融危机,并在码头上讲了那样一番话……在这里结尾,还能称得上漂亮。
但是编辑对我说,国家分裂的状态,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这才有了后面几百字的统一过程。像个补丁一样,完整了,却也刺眼了。
但总之,这是个令我感到骄傲的故事,我理出来一个时代的完整脉络,并基本靠谱的推导出了加入一个变量后的新状况。
这又回到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推演那个时代的华夏民族,到底是必然会坠入地狱,还是只是运气不佳。
边学习边思考边写作,我想三年之后,我有了一定发言权。明朝确实是自取灭亡,根子在朱元璋和朱棣已经种下了,就像书中说的,商税、宗室、卫所、漕运、驿递,乃至更深层的土地兼并、贫富差距,南方离心主义。这个国家就像百病缠身,如没有逆天的领袖和强大的执行力,败亡自是必然。
领袖是有的,高拱、张居正,都是经世致用的卓越政治家,其能力放眼千年,无出其右。明朝在这两位伟人的推动下,竟渐渐摆脱了危机——两人最成功之处,不是经济、军事上的改革,而是奇迹般解决了,官员尸位素餐,政府低效无能的千古痼疾。
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后记之二) (下)
政府有了执行力,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从这一点上说,高拱和张居正,足以令千年以降的帝王将相汗颜。
然而两人再强大,也无法与他们的权力来源抗争。就像书里说的‘内阁是云,宫里是风,云可以遮天蔽日,却抵不过一阵风’。所以权势滔天如高拱,被孤儿寡母一道旨意就贬为庶民。张居正要厉害些,但那是他仗着和冯保的私谊,以及与李太后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形成了皇帝也无可奈何的铁三角。但是他一死,铁三角轰然崩塌,万历立即展开清算,大明就在那一刻,断绝了生还的可能,这也是皇权社会的死结。
所以,万历皇帝必须要为明朝的灭亡负总责,他发动无底线的政治斗争,秉承着传统的‘只要是敌人坚持的,就必须要摧毁’的原则,废除了张居正的‘考成法’,恢复了张居正得罪士林才削减下去的冗官。到了后期,更是为了赌气,奏章不批、缺官不补,使这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政令不行、人浮于事,皇帝只能管太监,中央地方没人管’的彻底行政缺位。
但这也不能完全怪万历,因为他接受了最优秀的帝王教育,张居正几乎披肝沥胆,为帝国培养了一位高深莫测的君王,当这种能力与极端自私的个性结合在一起,不仅令张居正自食其果,还给大明敲响了丧钟。
我承认历史上的万历,要比本书中优秀的多,他取得了三大征的胜利,他二十多年深居内宫,依然牢牢握住权柄,这都是能力的体现。然而对于一位帝王来说,如果他不能以江山社稷为重,而是只看重自己的权威,或者为了让宠妃的儿子当上太子,就跟大臣对抗二十年不上朝,那么我只能说,这种能力越强,对国家造成的伤害也就越深。所以他和他那个能力极强的爷爷,远不如他那个平庸的爹爹称职。
不能将天下的兴衰,系于一人之身,帝王思想是要不得的。
书写完了,但书中的故事还在继续,读者很想让我讲讲,十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的大明,会是个什么样子?我只能说,我也不知道,因为哪怕最简单的推理,也需要做变量分析,难度不啻于再写一本官居一品。
当然希望中的未来大明,就如沈默所讲,它应该是王在法下,政府理性、民众不顺从的。只要我们的国家有了这样的内核,国富民强,称雄民族之林,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