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真人所说的八处道观,周元只听说过一个半。
其中随军老道、至玄道长皆出身偃山清源观,随军老道曾经还想将周元引入门中。
由于偃山清源与妙道清源之名仅有一半相同,所以算半个。
另一个是远在大梁的霞光净乐观,此观有大梁第一观之称。
是大梁道人抵抗众多佛派寺庙的底气所在,历代梁皇即便崇佛,也没有实质性的打压霞光净乐观。
因此,周元的选择范围不算太小,即便不搜寻其他道观秘境,也能去清源观、净乐观碰碰运气。
两者唯一的区别是,去清源观靠他自己的名声即可,去净乐观则需要孔爵引荐。
他本身更倾向于清源观,因为清源观与他关系匪浅。
至玄道长负责传授他五行遁法,哪怕起因是大魏皇帝的旨意,他也算至玄道长的学生。
所以,清源观没理由拒绝他这个自己人的加入。
但秉持着谨慎态度,他还是准备询问一下孔爵,看入门道士职业需要什么条件。
他相信孔爵存活多世的经历中,一定收集过有关道士职业的信息。
事实与他想的差不多,当他的本体退出天权秘境,以帮会传信功能联络孔爵后,便得到了明确答复。
“孔先生,新入宗的土德星君游历民间时,曾潜入过霞光净乐观。
因未能寻到观中秘境入口,使其念念不忘。
他听闻你的天下布局后,认为你学识渊博,便托我向你咨询霞光净乐观之事。”
“霞光净乐观吗?你且等等,我找找看。”
孔爵没让周元久等,仅仅过了半刻钟便发来传信。
“霞光净乐观的情况较为特殊,其类似木匠秘境,有着完整的传承规律。
需精通道家八咒中的任意一咒,才可进入其中得以授,成为道家法师。”
“我倒是有道家八咒,可传于你们修习。
不过我启智日短,只能传你们法咒原本,不能传授你们其中真意。”
孔爵最终传了净心、净口、净身三咒,说此三咒容易学习,练至大成的几率较大。
剩余的安土地神咒、金光神咒、净天地神咒、祝香神咒、玄蕴咒,较为玄奥便没有传授。
但安土地神咒与周元太过有缘,他与土地化身都用的着,所以又请孔爵讲了安土地神咒。
如此一来,道人职业的获取便有了明确的条件与方位。
只是不知道,七星真人所说的八座道观入门条件是否一样。
若是一样的话,清源观的道人应当也精修道家八咒。
为此,他以神仙索返回了彩戏门,借口连日修炼五行遁心中烦躁,准备前往清源观寻一门净心之术。
一众护卫只当他没了至玄道长的教导,又遇到疑难之处,所以心中憋闷。
因此十分支持他前往偃山清源观放松心情,并寻找其他修炼五行遁的道人请教疑问。
快马两天,再登山慢行两个时辰,他与几名护卫便抵达了位于山腰处的清源观。
此地香客不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不热闹,周元几人刚一抵达,便有两位道人过来引路。
“将军这边请,至玄道长离开前曾托付至常道长为您解惑。
我这便带您前往至常道长所在的后山静室。”
周元在登山前派人送上了拜帖,道明所求与来意。
为此,清源观的道人已做好迎接他的准备。
“将军,掌门真人让我代为转告,您若是修了净心咒,可入观内秘境一试。
若是福缘到了,必有所得。”
第225章 寻道之路
清源观的道人看不到血条与技能等级,再加上每个人的天资悟性不同。
因此,他们对进入观中秘境得以授,持一种玄学态度。
在他们看来,若是福缘不至,即便颂咒一生也难有所得。
若是福缘深厚、有道脉根骨,净得心口身,定可入道门。
最好的实例便是观中道童,有人蹉跎岁月终是无果,有人自然而然入门修道。
这种成者不难、不成难求的情况,造成不少惨烈之事,使清源观中多出了一座疯魔院。
离开山腰处的香火道观后,在两位引路道人的带领下,周元经过的第一处山院便是疯魔院。
此院建在登山的必经之路上,外部有手持棍棒绳索的黑衣道人巡守。
其内不时传出阵阵杂乱呼喊之声,我成了、我乃天上真仙,尔等凡人还不快快叩拜。
山上住着妖魔鬼怪,人间满是乌烟瘴气,这世间没有道,入门求道不过是献出皮囊、换一尊妖邪入世。
骗子,都是骗子,那名额既已早早注定,修道还有何用。
净口净身有清水,净心该如何净,无心之人得常静,山上的道人皆是无心妖魔,不要上山啊。
哀怨之声、愤恨之言、癫狂之语,层层叠叠、乱乱糟糟。
值守的几名黑衣道人面色沉静、不急不躁,仿佛早已习惯了这些癫狂之言。
“将军,此乃入道第一关,痴怨之心不自解、执念之恨不舍弃,这求道之路便走不通。”
“自第二代掌教真人广收童子、扩充道脉以来,此等癫狂之事便驱之不绝。
不少人认为自己的三净咒水平不比他人差,却见他人入门授,得身份、学道法,自己却始终一无所得。
因此,执怨日久、心性疯癫。”
“二代掌教真人担忧他们下山后,伤害周边百姓、拖累各个俗家,又被外人嫌弃、吃不上一口杂粮。
所以命人建了这座疯魔院,使他们有吃有穿、有个遮风挡雨之所。
自此所有准备入道的童子,皆要自己爬一次山。
不听不理也好、鄙夷反骂也罢,只有求道心坚、不因杂言而自乱者,方可登山求道。”
清源观发展至今已经到了道童数量过多,需要筛选心性、悟性、胆气的阶段。
疯魔院之后是执念堂,其内道人看起来较为正常,但周边同样有黑衣道人持棍驻守。
他们一见到周元登山,便连声呼唤。
“那位将军莫再向上走了,山上没有道途,皆是他们自编自演的骗局,还是尽早下山求一世自在为好。
莫要执意上山,否则被困在这山脊荒野之中,既见不到亲眷、又修不得道法。”
“我等有一颗清明之心,妖魔无法迷惑我们,只能将我们困在此处。
将军若继续上山恐被迷惑,待入了那妖魔巢穴悔之晚矣。”
执念堂的道人比疯魔院好多了,只是宣传自己想法,并不会攻击他人。
其实,无论是执念堂、还是疯魔院,都是对心存疑虑者的考验手段。
也能对成功授的道人起到警醒作用,使他们明白求道不执、方得安宁之理。
过了执念、疯魔两关后,再行进两刻钟,便到了一座石木牌坊之下,上书妙道清源四个大字。
“将军此地便是妙道清源观所在,之下为偃山清源观。
一座门户分两边,上求清源妙道,下归红尘人间。”
真正的清源观恬静怡然,唯有鸟雀啼鸣、风吹叶动之声相互交映。
途经几座亭台,穿过高低起伏的山道,周元很快抵达了一处道院,其名为常静山舍。
“将军,至常道长于此静修,您可自行入内请教。
掌教真人言您与至玄道长关系匪浅,只要不打扰观中道人清修,可随意游览观中之景。”
周元与清源观到底有一份传承关系,他刚上山便获得随意行走之权,算是得到了掌教真人认可。
送别两位引路道人后,他敲响了静舍的木门。
“至常道长可在,晚辈周元特来请教净心咒与五行遁术。”
“门无栓、路畅通,将军请进。”
周元推开精舍木门,看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道人盘坐蒲团,伏于低矮桌案上记录文书。
“将军请坐,我年岁大了、身躯衰退,无精力下山迎接,还望将军海涵。”
“至常道长太过客气,我来求教自然要诚心寻路,怎能让长者下山迎接。”
“至宏、至玄两位师弟皆对将军赞赏有加,言将军福缘深厚、行而有德,是天生成道之人。
我原以为,他们因将军名旺而心生偏爱。
今日将军不请自来,求得还是净心之术,恰恰映照了他们的说法。”
至常道长见周元坐下后,便停下书写文书,转身面向周元道。
“我等不引将军入道、将军自来寻东道,当是缘法深厚、道蕴天成。
不过大道万全、遁走一线,将军能不能习得清源妙法,还需看自身秉性。
疯魔、执念两院之景将军当有所感,成与不成、非苦心可求,乃机缘心触、窍门自开。”
“道长不必多虑,我道路颇多,不会执迷一物。”
周元的回复令至常道长心有所悟,原来气运深厚的福缘还能如此显化。
求道只是其一选择,而非唯一出路,如此自有取舍之心常驻,不会被执念所困。
“善,你修的五行遁术属道法之列,但你从未接触过道法基础修行,又凭借天资卓著事事顺畅。
为此,遇到疑难之处,才会心生烦躁、无法梳理。
我今日为你补全道法之基,传你心、口、身三净咒,使你能调解心中积郁。”
经过至常道长解释,周元才明白三净咒为何是道法之基。
此三咒形如凡技,初不显精妙,唯有大成才能从凡中窥见不凡,化凡心见常静。
为此,修炼三净咒是对心性、耐心、悟性的共同磨练。
清源观的道童开蒙后便习武消磨心中躁动之气、颂经安抚杂乱之念,最终求一份净咒大成,授入道。
至常道长认为周元天资不凡,唯缺常静之心,为此还特意给他抄录了一本常清静经。
“口浊由心起、身浊由口生,为此净心为首,可见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