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水月佳节乃祈福团圆之日,亲朋好友当齐乐相聚。
周元共收到三份宴帖,一是大魏皇帝亲书的君臣相欢帖、二是四部王乌尤呈送的与友赏月帖。
三是清源掌教李思代他向逸岛将士所发的无忧同聚帖。
君臣帖与同聚帖李思早有传信,周元作为都督逸岛诸军事的大魏少府丞,理应为一众离乡将士设宴。
若再加上星宿宗佳节晚宴,多少有些过于密集了。
思虑片刻后,他通过留守楚国云和王府的土地化身告诉乌尤,需前往月宫秘境一探奇景,赏月之事延后一日。
至于怀州都督之约却无大碍,魏皇之宴少不了他,周元可与其一同赴宴。
随后他安排罗化身返回幽冥血河营,自己则卸下坊神之皮道具,传送回了无忧地盖原县。
当他抵达盖原县清源分院后,发现驻扎于此的大魏将士难得卸下重甲,于城中驾起数十大锅熬煮各类肉食。
另有数队将士依旧警惕巡逻,不为佳节所动。
清源掌教李思见他走出道观,缓步慢行至他身前。
“都督按时返回便好,众将士家书已审查完毕,皆无泄露无忧地之言。
现在就等都督加盖帅印,方可将书信送回丰都,令各家亲眷知其平安。”
“掌教知我为人,此事既无忧患,持我帅印公正便是,何须等我返回。”
“那可不成,你流连秘境难施恩惠,当趁此机会亲自带众将士家书返京,令众将士知晓你有爱护之意。
如此你日后都督逸岛政务时,才会更为省心。”
李思考虑的比较周全,他知道以周元现在的功绩与绝佳天赋,逸岛之国早晚会成为其属地。
为此在周元没有明确表示不喜政务、隐退静修前,安抚下属善待将士之事,其他人便无法代劳。
“也好,我这便加盖帅印,再携众家书返京。”
又闲聊几句,周元得知大魏将士已接管天理教徒的起义布置,并在八月八日如约起义。
一时间逸岛兵将多有降伏,大魏兵将分占各城征当地青壮为辅兵,足粮足饷以保运输通畅。
不过逸岛之国各地粮储并不充沛,无法支撑长时间战斗。
大魏朝廷只能保证灵物充足,再补给部分粮草,无法过多输送寻常补给。
为此诸位将军多行斩首冲阵之策,来不及梳理各地政务,一路猛进直逼逸岛国都。
“如此说,逸岛各地此时颇为动荡。”
“倒也还好,我等开战不过七日,兵将又凶悍善战,各地豪强尚未从惊恐中回神,短期内应当不敢轻易作乱。
我已派出多位将军统亲卫督降兵镇守各地,避免发生豪强掳人血祭秘境之事。”
“为了给年轻人机会,我将你那些羽林同僚尽数封为招讨将军,命他们镇守郡县压制动乱。
那位来自靖安郡的姜任校尉亦在此列,日后若能立下功勋,当不负你提携关照之意。”
李思所做与周元所托颇为契合,他当初托付李思督军时便言明,可给羽林同僚、旧日友人独自领军的机会。
至于他们能否抓住机会,领部分大魏将士、督各地降兵攻城破敌,就要看他们自身能力如何了。
有李思这位统兵经验丰富的护国公居中传信调度,若是再立不下功绩,便该入其他军阵为先锋校尉。
“多谢掌教费心,让我能安心探索各处秘境。”
“你我之间何须言谢,此去多日可有收获。
先说好,若你不寻传法真人所言的道宫,又怠慢道法修行,我就回道观静修去了。”
李思见过周元福德何等深厚,难免对他有过多期待,甚至将道宫之事尽数寄托。
因此周元探查秘境之事在他看来便是机缘所致,或多或少该有些收获。
“哈哈,掌教知我,此次出行确有所获。”
说话间周元取出桃竹画卷舒展挥动,其上五彩墨迹脱落而出,化作五位背负宝莲剑的灵动童子。
李思不明所以上前观望,只觉童子衣袍不凡、莲剑珍贵。
“他们有何能、是何出身,莫不是替你背负宝剑的随从。”
“掌教小看他们了,我偶入一秘境,得见七月花灵青莲君。
其师曾入如意玄丹宫论道,与我道门金丹派有些关系。”
“我助其击退入侵邪魔后,青莲君不仅赠送五色莲子,还以种莲奇术养出五位莲花童子。
莫看他们身躯低矮,却可布五色宝莲阵对敌,实力不俗善于围困。
掌教若想验证不若入阵一试,有我引导当无甚风险。”
李思闻言颇为好奇,但还是保持镇定并未生出以身试阵之心。
“莫要激我,老道不会上你的当。
你福德深厚,谁知你会收获何等奇珍,我若胜了你的童子是应有之理,败了却要焦虑数月。
不过你若对他们有信心,可在九月九三山法会时将他们唤出,与金坛乾元、霞光净乐两派的道人比试。”
李思到底是沉稳修士,无几分把握不会以身试法。
莲花童子之事也让他明白,周元此次出行亦有所获,甚至打听到了如意玄丹宫的消息。
若再给其一些时间,早晚会偶入道宫寻得后续转修之法。
“道友之福德着实令人艳羡,望道友早日入道宫得见前路。”
水月节是较为重要的团聚之日,但并非所有人均有机会安享佳节。
至少出征在外的将士无此等闲心,位于盖原城的兵将也需提前过节,好让周都督将他们的家书尽早送回京城。
为此盖原县的水月节正午时分便开始举办,盛水器皿中虽不见明月入怀,却无碍相聚之情。
周元巡走街道与一众将士胜饮几番后,方才在他们的恭送下携信箱传送回偃山清源观。
早已等待多时的各地信使鞠躬行礼,打开信箱取出丰京各坊、京师各县的信囊,下山快马奔赴各地。
等他下山时见众多信使接力,一路高呼,出征有书至、诸家有平安。
又行两刻钟至大魏丰京城,此地毫无变化依旧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南门之外护城河道处有一威严老者撑杆垂钓,两少年立于其后左顾右盼。
“阿爷,少府丞已至。”
“善,我怀州儿郎果然守约,你们且随我前去迎接。”
第446章 返京所见
怀州都督张舜的孙儿之所以能在人群中一眼看到周元,皆因他并非一人而来。
偃山清源观常驻信使五十,每人负责京师一县或丰京几处相邻民坊。
若有家书传递时,他们会背负信囊将成批信件输送京师各地,再由当地差役详细分发。
除此之外,周元的竹乡伯持节仪仗队也长居偃山清源观。
大魏有规定,各地重臣入京时需有仪仗伴行,谓曰,将相出车驾有旗幡随,兵卫以甲盾居为前导。
之所以有此等规矩,一是为了厚待各地勋贵重臣,加以显贵。
二是为了避免京城官吏与纨绔子弟冲撞各地督镇之臣,届时虽有廷尉治理惩戒,却总归会使各地督镇之臣不快。
因此在大魏各地少有锦衣夜行之事,督镇之臣入京面圣一向旗帜鲜明。
当然,周元也可以抛下仪仗队独自进京,以他的名望丰京大半官吏与勋贵子弟均会相识,甚至会有勋贵子弟愿意为他开路。
但作为逸岛众军的统帅,下属又多是京营子弟。
他需要亮明身份使众将士亲眷知晓前线战事顺利,督军之帅尚有闲心入京赴宴。
为此怀州都督的孙儿,远远便看到了代表周元身份的三面大旗。
一曰竹乡伯周、二是少府丞周、三为安远将军周。
此三面大旗由雄壮骑士持携,方至丰京城外周边百姓官吏便知,那位出身百姓良家、屡立功勋的新元榜魁回京了。
有好事者私下偷偷议论,期待年末新元演武之事。
“周少丞不愧是天星降世的神人,不足一年便位高权重,有入九卿治国、督州郡军政之相。
今岁末的新元榜魁怕是不好做了,有周少丞珠玉在前,后进之辈若无甚功绩,当自显平庸无为。”
“是极,可似少丞这般天资超绝者能有几人,寻常良家子难望其背、京城勋贵至多随行。
听说各勋贵子弟已将少丞视为叔父之辈,言既不同席而饮,自然不好与之相比。”
一如好事者所言,周元晋升速度过快,甚至已超越不少勋贵,再与勋贵子弟相比确实有些难为他们了。
倒是出身良家的将士不受此影响,皆想追随少府丞脚步,再度以武威显贵。
当周元的仪仗队抵达丰京南墙时,早有守门将士疏导人群,引其至旁侧雍门入城,留出广阳门供竹乡伯行进。
附近百姓对此倒无甚怨言,概因周元出行不仅代表自身功绩,还有其安远将军名下的一众将士,理应受到优待。
复行几步,一威严老者亮明身份进仪仗、登车驾,他的孙儿也想趁机登车,却被其制止得了个随行车驾的待遇。
“都督何必如此,我岂会怠慢故交之后,让他们登车同行便是。”
“那可不行,一入此门便是将士亲眷遥望等候,他们尚不可入仪仗询问平安事,更何况是老夫的孙儿了。
我此次前来,一为迎接你,使你知晓京师虽大,却有不少怀州人士安居于此。
二是告诉你莫要许诺平安事,将士出征在外难免有些伤亡,言大胜之势便可,平安与否自有家书为证。”
“多谢都督教诲,本该我携礼拜见,却让您出城迎接,如此爱护令我难安。”
“少来,你我之间不必如此。
一地出身先行后继,见你风光日盛、怀州众士有依,我心甚喜。
你且驱车慢行,后续之路我就不同行了,免得你下属亲眷以为是怀州军在统御京营出战。”
说话间怀州都督翻身下车,呼唤其孙背手离队,出城门洞融入人流。
周元见此欲抬手呼唤,后又将手掌放下正襟危坐,过城门洞去见众将士亲眷。
他终究不是那个显贵少年了,此刻有将士追随、辅治国政,如何再有长官前辈时时提携,该他展现威权抚照下属了。
或许等怀州都督致仕后,怀州人士短期内不会再获得过高职位,那时他便是怀州人士少有的依附人选。
一如怀州都督所言,他的仪仗队一出城门洞,便见广阳街旁的店铺二三楼窗台大开,有男女老少挥手呼唤。
“将军,前线战事可否顺利,京营儿郎损伤不多吧。”
“请将军开恩让士卒传递家书,我等不计生死,只求有个答复。”
“营中兵甲粮草充足与否,若是有缺可张贴告示,我愿捐献一些财货。”
数千百姓探首唤、各色手掌招喜讯,懵懂幼童见欢闹、街上行人止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