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留待晚上烤着吃,打上花刀,撒点盐,挤点柠檬汁在上面,味道必然香嫩可口。
皮挂在田地外围,用来震慑同类。
吃剩的骨头可以敲碎了堆肥,也可以丢给来福做玩具。
从生到死,这只兔子发挥了它力所能及的所有作用,为陈舟的生活提供了诸多贡献。
在陈舟心里,它就是最出色的猎物!
抓住兔子耳朵,拎离木箱。
未过几时,陈舟便拎着一张血淋淋的兔子皮走出了窑洞,然后将其捆在木棍上插在稻草人旁。
风一吹过,兔子皮微微摇摆,伴着一旁面目狰狞的稻草人,倒也算般配。
尝到甜头后,陈舟连早饭都没顾上吃,直接架起铁壶烧盐水煮绳,又在林地边缘下了十几个套子。
11日下午设置的陷阱到目前为止只收获了一只兔子,需要测试的野果却多得很。
为了丰富自己的食谱,陈舟只能增加“招聘书”数量,再“雇佣”一些试毒员。
回到窑洞,吃过饭,如往常一样,先在田地中转悠一圈,吓唬吓唬在周围徘徊的鸟,陈舟继续挑土。
……
时间转眼来到1月21日。
在这一周里,陈舟又捕获了三只兔子。
很不幸的是,这些兔子都是半夜上套的。
由于它们的奋力挣扎,导致陈舟失去了亲手了结它们性命的机会,只能把它们肢解,煮熟后自己食用一部分,另一部分喂猫狗。
同时田头的“兔子皮旗帜”又多了三面,兔皮有棕褐色的,有黄色的还有灰色的,也算是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
猎杀三瓣嘴之路任重道远。
林地中野兔不计其数,陈舟目前的捕杀力度根本无法对整个兔子种群构成威胁,他只能尽力保护自己的庄稼不受侵害。
1月17日那天,他看到稻谷的垄上露出了几点绿意。
随后的观察确定了那不是杂草,而是稻苗,使他兴奋了一整天。
认真统计了一下种子的发芽率。
可能是因为精心挑选,陈舟发现他播下种子的发芽率达到了35%左右。
如果土层中还有生长速度较慢的种子,发芽率可能会更高。
船上环境十分恶劣,潮湿且肮脏。
17世纪的稻谷品种又不像现代种子那样精心选育,经过消毒抗病处理,能有这么高的发芽率着实超出陈舟预料。
播下的稻谷种子有三百多粒,目前长出了128株稻苗。
一切顺利的话,少则三个月,多则五个月,它们就会成长为一片稻田,为下一季的粮食提供更加饱满,健康优良的种子。
除稻谷外,大麦和小麦也陆陆续续钻出了土层。
它们的生长速度比稻谷慢不少,直到1月19日才冒头。
两种麦子的发芽率比稻谷稍高,大麦达到了41%左右,小麦在39%左右。
但因为麦子种子的数量远低于稻谷,大小麦的发芽率虽然比稻谷高,植株总数却远不如稻谷,只有八十多棵。
挑选麦子种子时,陈舟特意将两种麦子分在不同的垄上种。
发芽后,他对两种麦子的态度也有偏差。
小麦因为可以磨成面粉,格外受重视。
陈舟睡觉的时候都恨不得把眼睛抠下来挂在小麦地上头,监视着有没有动物祸害他的心肝宝贝。
大麦则成了那个缺爱的孩子。
究其原因,还在于陈舟的母亲。
自从步入中年以后,陈舟的母亲经常观看养生方面的电视节目或刷养生短视频,听说大麦富含维生素,能够降血糖减肥,她便去超市买大麦粒,和大米饭掺和在一起吃。
陈舟很不喜欢大麦粒那种粗糙的口感,在家里又无法推脱母亲大人的好意。
被迫吃了不知道多少次大麦饭,因此对大麦产生了偏见。
为了扭转母亲的观点,陈舟还特意查询过大麦的用途。
发现这种难吃的东西除了酿酒和制造少数食物,主要用途竟然是动物饲料后,他更加难以下咽。
但对母亲的科普根本发挥不了多少效果。
中年人对于养生的狂热是无法撼动的,尤其是这种挂着无副作用名号的天然粮食。
如今身在孤岛,没有酿酒的条件,放羊也是散养,完全不需要大麦做饲料。
他也就对大麦表现得没那么重视。
不过大麦毕竟种在小麦旁边,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就算陈舟再不重视,除草浇水都少不了它。
真算下来,其实两种麦子的实际待遇相差无几。
后天上架,养书的朋友能不能贡献一个首订。
上架以后保底双更半个月,首订过1500双更一个月。
第45章 第二任捕鼠能手提子(明天上架,求订阅)
庄稼长势喜人,在陈舟的精心照料下,暂时没有幼苗出现打蔫儿或染病的症状。
这与“刀耕火种”的开垦方式有一定关系。
火烧过的土壤很少有害虫卵或杂草种子幸存下来,在新一茬害虫发现这片庄稼地之前,稻苗麦苗都是安全的。
除照看田地,下套捕兔外,这一周时间里,陈舟终于一箱一箱挑够了白土,砌墙工作可以开始了。
……
1月21日。
陈舟例行洗漱,吃了些剩下的兔肉奶酪面饼粥,视察了农田,开始为砌墙做准备。
过去乡下建房没有激光水平仪,瓦匠们通常使用线坠和线绳来确保自己能砌出笔直的墙壁。
只需要两根木楔子,两卷细绳,对齐绷直以后,平行的绳中间留下的长方形便是砌墙区域。
如需确定门框和拐角处上下墙体的垂直,则要从上往下垂下一根线,线末端坠一块重物。
专业的瓦匠有圆锥形状的线坠,若是没有线坠,捆一块砖头或石头效果也不受太大影响。
毕竟石墙不同于砖墙,受石块不规则的形状所限,本来就很难砌的像砖墙一样规整。
陈舟从船上带下来的索具不少,但它们大都过粗过重,绷直以后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往下垂,影响工作。
为了制造粗细合适的线绳,他拆掉了一根四股麻绳,将其分成了四条细绳。
虽然分出来的细绳也比正常的棉线粗好几圈,但只要绷得紧,起码不会下垂,使用起来没有影响。
线绳问题解决后,陈舟又钉了个简易脚手架,预备着砌高墙体后使用。
至于测量短距离墙体整齐程度,有船上找到的直尺可用。
托灰板使用木板代替,抹子依旧用铁片刀取代。
工具虽看起来怪异,使用起来的效果却不打折扣。
既然阳坡白土的性能出众,陈舟就有足够的信心把墙砌得坚固又漂亮。
考虑到四月份的地震,他打算多费些力气,把整面外墙做得再坚固一些。
他准备给墙体打一米二的地基,同时每隔五米砌一个厚实的方形墙垛,用于支撑窑洞顶部。
不过按照这个新标准施工,石块的数量就又不够了,他只能继续搬运石块,再等待些日子。
地处高山,石材无论如何都是不缺的。
但石材与石材之间亦有差距。
风化得掉渣的石头、形状不适合砌墙的石头、表面光滑摩擦力小的石头、不够坚硬的石头甚至是不够美观的石头,全都被陈舟从材料选择中剔除。
他所中意的石料位于半坡森林断崖下。
那里几乎不受阳光和风影响,石块表面粗糙坚硬,且大多形状规整,色泽呈暗灰色或浅蓝色,堆砌起来颇为雅致。
而且断崖采石处距离窑洞不算太远,砸落石块搬运的过程中,还会给断崖制造一个豁口,开辟出一条直达河岸营地的道路,可谓一举两得。
除断崖灰蓝石材外,陈舟还打算去龙猫碎石堆挑一些白色石块。
墙垛外沿和墙体最顶层他想用白色石块垒砌。
配合砂土中清理出来的淡黄石块,断崖的灰蓝石材,这道孤岛上的外墙也能拥有不亚于现代房屋的丰富色彩。
……
1月22日到1月24日,陈舟一直忙于搬运石材。
为了方便上下断崖,他用树木钉了一条长梯连接崖上崖下,通过绳子往上拽装有石块的木桶,稍微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过经常使用木桶搬运土石,这些木桶外箍着的铁环已经有松动的迹象。
陈舟估计,用不了几天,第一个因搬运重物而毁坏的工具就要出现了。
原著中鲁滨逊没有他这么多木桶,搬运土石使用的工具是自己编的柳条筐。
与木桶相比,柳条筐容量更大,更轻,而且可以重复制造,不用担心损耗,显然更适合这种磨损较高的工作。
但陈舟不同于鲁滨逊。
鲁滨逊小时候曾经学习过编筐的手艺,他却没有相应的知识。
从零开始尝试研究一门手艺少说半年,多说三五年都有可能,他暂时拿不出那么多时间,只能继续使用木桶。
……
24日傍晚。
撂下扁担,将桶中的石块倒在石堆旁,活动活动酸痛的肩膀,陈舟走下平台,又去看了看农田。
天气炎热,足有几十日未下大雨,纵使聚集起阴云,也是淅淅沥沥一阵,草草了事。
喜水的稻苗每天早晨都要浇一次,不然要耽误生长。
为了节约水,陈舟总是挑着水桶一株一株浇灌,反正稻苗一共128棵,用不了太多时间。
大小麦的耐旱能力比稻谷强得多,只是生长缓慢。
土地中除了些许草木灰和土壤中原有的肥力外,没有多余养分,虽称不上贫瘠,但也强不到哪去。
照目前的趋势看,大小麦成熟起码要半年左右,产量恐怕也不会太高。
想要实现面食自由,最快也要等到一年后了。
确定自己的庄稼地未遭到老鼠野兔和鸟类破坏,陈舟走进林地,开始查看兔子套有没有收获。
由于下的套子太多,下的地方太刁钻隐蔽,时间久了以后,有些套子在哪里他自己都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