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问道 第220节

  老何虽然嫉妒冯大人和吴大人,但事实上,老冯现在的品级并不高,之所以厉害,其实相当于普通修士,拿了厉害的法宝。

  不是他厉害,是法宝厉害。

  但有了这履历,升官是很容易的。

  而且本朝在三品以下的升迁,不是那么讲究。譬如吴大人就是首辅破格提拔。但吴大人履历够硬,又是剿匪,又是弹压莲花教这些反贼……

  军功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人家把兄弟是吏部小天官。

  寻常人破格提拔,吏部肯定会扯皮。

  吴大人这里就不一样,只要有足够的功劳,加上首辅要用他,别人也没啥理由反对。

  放在修仙界里,吴大人高低是个福德真仙。

  至于老岳父,除了有些功劳外,关键是有个好女婿。对于徐青不好明面上酬功,但功劳总不能不给,所以冯大人也是躺赢了。

  何大人纯属是心里不平衡,也不照照镜子。

  不过谁叫徐青能用的关系太少,何大人升上去对他也是有好处的。而且何大人也不是没功劳傍身。

  只是何大人的品级比巡按御史高不少,自然不好接替老岳父的位置。

  徐青想起吴大人传来的一个消息,“府尊,我听说原本应天巡抚是打算安排张世纶张大人过来,因为朝野反对声音太大,所以应天巡抚的位置又暂时搁置了?”

  要不咋说首辅这人耍赖皮。

  既然大家反对张世纶当应天巡抚,首辅干脆就不再提应天巡抚的事。

  所以现在南直隶出现了个诡异的现象。

  前任总督离任后,首辅考虑到凌布政使和魏国公府关系密切,找了个由头,在月前将人调走了。

  如今应天巡抚也没有。

  所以南直隶实际权力方面,居然是徐青的岳父大人最大,而且冯大人配了监军道的差遣,等于军政两把抓,完全是低配巡抚。

  这一招最妙的是,用完了冯大人不必担心没安排他的地方,权力收回来也容易,一句话的事。

  毕竟冯大人本身也就是个正七品。

  所以徐青为岳父要官,那也是理直气壮。

  何知府再往上爬,那确实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颇费思量。

  何知府听到徐青提起应天巡抚,咳嗽一声,“公明,这应天巡抚都是兼任兵部侍郎的,你这难度比布政使还大啊。”

  徐青翻了翻白眼,心想:“老何,你倒是挺会做梦的。干脆一步到位,直接进六部当堂官得了。”

  徐青腹诽一阵,接续道:“我为府尊试言之,不知府尊是要名,还是要实。”

  何知府是都想要,但知道不现实,他现在是个好学生,不耻下问:“公明,你说名和实,有什么区别?”

  徐青:“要名,那就是调回京城,当京官,以府尊的背景,不出数载,九卿之位也不是不能想,但大抵也蹉跎在九卿的位置上了。”

  如今京官自然以六部和督察院等要害部门为尊,九卿是有名位,但实权跟六部和督察院没法比。

  说白了,三省六部的出现,分的就是三公九卿的权力。

  比如尚书台的出现。

  就是一场夺权大戏。

  此事要追溯到汉武帝的时候。

  汉武帝时,丞相府的权力依旧很大。为了夺走丞相府的权力,于是汉武帝搞了尚书台,里面有很多尚书郎。

  汉武帝就利用这些尚书郎写了许多处理政事的意见,以天子的名义,送到丞相府。

  而但凡天子交代的事,丞相即使可以反驳,也必须亲自过目,写出自己的意见。流程上不能让别人代劳,否则就是大罪。

  于是当时的丞相,天天为了回复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耗尽精力,后面只要是尚书台送来的意见,丞相干脆都照准了。

  如此一来,丞相府的权力便转移到尚书台。

  当然,实际斗争过程,肯定比史书写得更复杂,但里面的道理是很清楚的。

  一个人再有权力,也不可能处理天下的事务。

  分权是必然的。

  所以后面文官也有样学样,皇帝专权,就不停上奏疏,把事情都交给皇帝处理,皇帝熬不住,只能放权。

  就像本朝废除宰相,依然诞生了内阁。

  收权从来都是集权的一小部分。如何重新分配权力,利用这些权力去干事,那才是最难的部分。

  毕竟收权可以用刀,但用刀不能逼着人把事情踏踏实实办了。

  因为天下的事情太多,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去监督,那样耗费的人力物力又变多了,除此之外,谁来监督那些监督别人的?

  制度再完美,也是要人来操作。

  人治,自然就有很多的操作空间。

  所以无论是宰相,还是皇帝,最重要的优点都不是能力,而是“平”。

  圣贤微言大义,平天下已经说尽了治国的本质。

  平便是平衡各方,平息纷争……

  天下安平,那就是大家都还在秩序中,该讲规矩的时候,也还是讲规矩。一旦没有秩序,那就是人人自危,礼崩乐坏了。

  礼其实也是秩序。

  何知府此时也顾不得矜持守礼了,说道:“公明,我这人一向务实不务虚,还是喜欢在地方上做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徐青暗笑不已,不过事关前程,何知府这样的人,也不能免俗。

  世界毕竟都是草台班子嘛。

  他前世还听说过,有地方大佬玩王者荣耀呢。

  徐青连忙打住何知府一脸正派的表演,说道:“其实大人想过没有,既然巡抚的位置,首辅都搁置不议了,你觉得现在空缺的布政使、总督,首辅会不会依旧延续应天巡抚的例子?”

  “这布政使到底是常设官,和巡抚总督不一样,也能空着?”何大人到底是官场老油条,想到了徐青言外之意。

  布政使下面便是参政和参议。没有总督、布政使、巡抚,地方民事上自然是参政最大。

  问题是,如何把现在的参政调走,给他腾位置。

  但思路是没问题的。

  只要头上没布政使,他就算是参政,那也是布政使的权力,干一两年,再发发力,转成布政使,也不是不行。

  但布政使和巡抚、总督不一样。

  后两者设不设,派不派人,完全是看内阁和皇帝脸色。

  首辅如果一意孤行,也是能将张世纶派到南直隶的,但朝堂斗争,讲究妥协。首辅退一步,也是为了其他方面进一步。

  徐青心想,何大人还是见识少了,人家万历帝几十年不上朝不理政,很多官位空个几年都是常事。

  他道:“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既然开始变法,哪有成法?此事关键在于首辅愿不愿意帮你,而且府尊上面的人,愿不愿意发力。”

  何知府道:“我身后的支持是够的,不过公明你这边也得帮忙才行。否则我没把握。”

  他知晓,东南的事,徐青肯定能在首辅那里说上话。

  他运作一番,升上参政虽然也有点破格,却也不是十分破格。毕竟莲花教和改稻为桑、清丈田亩的事,何知府也有功劳。

  他先前开口一句布政使,其实用意就是参政的位置。这叫求其上者,得其中。

  但他又想有布政使的权力。

  何况跑官要权,那是做官的基本素养。

  你都不想升官掌权,难不成你是想造反咯?

  徐青微笑:“其实这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但可能会委屈一下府尊。”

  “不委屈,不委屈,公明,你知道我的,我一向崇尚事功,所做一切,无非是是为了天下苍生谋福祉。”何知府立马摆手,义正辞严。

  徐青很想吐槽,这天下苍生四个字,老何是你担得起的吗?

  他接续道:“府尊,此事只需要你请我岳父帮个忙,上个奏疏即可。但你们两人有芥蒂,他要是为难你,你得认个错啊。”

  何知府倒是不介意认错,他问:“这奏疏内容应该不是保举我,或者请朝廷不派布政使吧。”

  徐青点头:“此事的关键在于,我岳父离任之前,上书陛下,请清丈南直隶各府田亩。尤其是要求朝廷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作为布政使,亲自督理此事。此举乃是为了天下万民谋福祉,料来不会有哪位老大人会不敢担此重任。”

  何知府先是一怔,很快回过神,一拍大腿,“公明此举,妙啊!”

  他太懂了。

  只要明说当布政使就得清丈南直隶田亩,还有谁会来进这个火坑?

  清丈南直隶田亩和清丈应天府、江宁府,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摆明了这事,绝对是火坑,进来之后,不可能全身而退。

  这事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布政使和清丈田亩的事绑死。

  冯大人作为巡按御史,监察地方,自然有极大的话语权,上的奏疏,天然就该受到内阁和皇帝的重视。

  此外,还得首辅那边拍定此事。

  但对首辅而言,无论是东南的海事,还是改稻为桑、两府的清丈田亩……,这些已经出成果的事,必定是需要保护的,不能让人来坏事。

  所以布政使不能配合变法派,宁愿不用。

  但清丈南直隶田亩这种事,摆明了刀山火海,就算是变法派也不敢来啊。

  可以说,当朝之中,除了张世纶敢,其他人都没这勇气。

  何大人兴奋之余,又担忧道:“公明,若是没布政使来,此事会不会落到参政身上?”

  徐青:“府尊切莫学袁本初,哪有做大事惜身的。记得当初剿灭莲花教匪,府尊的英姿,犹在学生眼前呢。”

  何大人自然不会被徐青的花言巧语迷惑,不过他转念一想,真到了这一步,大不了辞官。

  但人生的重要机会,往往就在一两次,一旦错过,那可是追悔莫及。

  老何也是没带剑,不然得学一下孙十万在赤壁大战前斩断桌案,表明决心,他一拍桌案道:“大丈夫生于当世,自当建功立业。公明,此事就拜托你了。”

  徐青自是应允。

  在他看来,老何绝对是变法派和保守派都愿意接受的中间人物。因为老何天然不是变法派的,与保守派才是一路的。

  现在变法派势大,老何忍辱负重,打入敌人内部,不是不能接受。

  徐青送走老何,不禁在台阶前吟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夫君,别忧了。你让何伯伯去向爹爹认错好吗?”

  “你就说岳父大人高不高兴?”

  “那估计非常高兴。”冯芜抿嘴一笑。

  …

  …

首节上一节220/5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