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问道 第247节

  他清楚,这是不熟练,且手三阳经脉未曾完全贯通,造成的滞涩之感。

  这些细节东西处理好了,才能降低施展掌心雷对自身气血神魂的消耗。

  确实是熟练度的问题。

  徐青将施展掌心雷和五雷无极刀做对比,一下子就明白自己的五雷无极刀有多粗糙,对付练脏高手确实很有用,可一旦遇上真正的武道宗师,人家一眼就瞧出你的破绽,根本难以对这种级别的存在,造成实质性的杀伤。

  他清楚,面对武道宗师,用最简单且浑融一体的武功或者神通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花里花哨的东西,对付普通高手自是十分有用,可是更高明的层次,讲究大巧若拙,先己之不可攻,方有敌之可攻。

  掌心雷好就好在,传承许久,有历代天师改良,早已在基础逻辑上,尽善尽美,很难被人抓住漏洞或者破绽。

  即使有破绽,也是稍纵即逝。

  至于掌心雷的熟练度问题,在补天劫手的修炼加持下,根本不算事儿。

  徐青又尝试了几次,一次比一次熟练。

  “够了!”老天师终于忍不住开口。

  徐青还意犹未尽,不过还是给足老人家面子,道:“多谢真人提醒,不然我这气血神魂都快亏空了。”

  老天师:“……”

  好一会儿,他叹息道:“徐解元果真是修道奇才,若是专心修炼之道,成就不会逊色前代的重阳真人、紫阳真人……”

  徐青咳嗽一声:“我看重阳、紫阳两位前辈,也是一生做了许多事,可见修行之道,并非闭门造车。如那禅宗所言,一花一叶,何尝不是道啊。”

  老天师脸一黑,搁这指桑骂槐是吧。

  他这是闭门造车吗!

  他要是下山传道,没过几天,估计老皇帝就觉得他是不是要造反了。

  “年轻人啊,不要总是太跳,老道劝你好自为之。”老天师心里腹诽一句,其实也羡慕徐青。

  年少成名,勇猛精进,快意恩仇,这是何等潇洒自在的人生。

  他又道:“徐解元可还要继续学五雷正法,我先传你阳五雷?”

  徐青摇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天师先不用传我,我自己琢磨掌心雷,透彻了,再接触更高深的雷法。”

  老天师啧啧称奇。

  徐青微笑:“贪多嚼不烂,而且现在接触更高深的雷法,容易生出知见障,对我修炼,未必有益处。”

  他向林天王讨教宗师境界,也是着重在于林天王的感受,而且那时候林天王也没有功德圆满,只是境界体会。

  徐青也不会将林天王的经验,当成教条,而是更着重于其内里本质。

  饶是如此,他已经感觉到,当日的交流,对他武道修行还是有些影响。

  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徐青更是不着急了。

  修行之道,哪怕有清晰师承,也是会踩坑的。

  因为师徒天资会有差异,以及各种后天影响。

  比如重阳真人教徒弟,估计一开始就是,你先这样,再那样,然后如此这般……

  他觉得这玩意儿很容易啊,但徒弟看来,未必是这么想。

  重阳真人甚至还觉得鬼仙什么玩意儿,这也叫仙。

  到了徒弟一辈,修成鬼仙已经很了不起了!

  修道还是讲究因材施教,道法自然。

  不能前人说什么都对,也不能什么都不听前辈的。

  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开花结果也是顺其自然的。

  如果徐青没青铜镜,修炼自然是另一种情况。

  有挂没挂,区别很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伟人都说过,程朱是有些真理的。

  一味否定前人不对,一味认可前人也不对。

  君子如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

  要讲究顺势而为,顺时而行。

  等你自成大势,自己便是大局,才能因情造势,顺逆皆可。

  譬如现在徐青,干出的局面,都是顺应世道。

  如果他一上来就跟豪绅的佃户或者家奴说,咱们要敢叫日月换新天,那能行吗?

  一个人的作为是要结合时代来行动的。

  先进的思想的散播前提是有相应的生产力基础。

  就像徐青现在搞丝绸贸易,不用他说,江宁府这些豪绅,都会想办法如何提升生产丝绸的质量和效率。

  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没人和钱过不去。

  这时候,豪绅们就不会说什么奇技淫巧是小道了。

  实质上,在以徐青为首的新江宁府的豪绅,已经和其他豪绅有了萌芽的区分。

  甚至有江宁府豪绅主动让自己的佃户和家奴加入染坊,不再种地。

  因为这些人去染坊,他赚的更多。

  对于佃户和家奴而言,去染坊也比种地轻松。

  种地辛不辛苦,复社的社员最有发言权。

  也对此怨言极大,但也有少部分社员,真正体会到了种地的辛苦。以前他们读书要脱产,所以对于家人的辛苦劳作不是很能体会。

  自己干过一次,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只是,让复社社员体会耕作劳动,也让他在复社的威望有了动摇。

  若不是跟着徐青有明白清楚的好前程,且徐青手段惊人,人心浮动松散加剧也是必然的。

  因为徐青有理论,真落实到具体操作时,他也是一头雾水,顾了这头,没了那头。

  这些事,他也得摸索,亦需要借助谢泉等人的帮助。

  关键是,即使他道理说得清楚,谢泉等人心下对一些道理,也是不怎么认可。倒不是觉得徐青说的不对,而是不切实际。

  徐青自己也会反思,确实他有些事存在想当然。

  做事的人,不犯错根本不可能。

  徐青对此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天下事,不去做自然不会错,但不去做,只会腐烂,那有什么意思呢?

  在合理范围内的尝试,那是必须的。

  但步调确实得自己控制。

  克制过分的欲望,克制过分的妄想……

  这些道理,用在修行上也是如此。

  细节做不好,总会在某一刻造成自己难以面对的大麻烦。

  徐青随后又和老天师交流,主要集中在各自对修炼的看法上。

  性命双修,两者在这一点上,看法是一致的。

  但是如何修行,两者的认知也是不同的。

  并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不同角度的看法。

  徐青没有纠结于对错,老天师也没有倚老卖老。

  在真正和徐青交流的过程中,老天师反而真正认识到了徐青。

  古人说以貌取人不可,实际上以传言取人更加不可。

  “原来徐公明是这样的。”老天师原本以为徐公明心高气傲,主意很正,这种人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

  实际接触下来,徐公明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不是纠结于对错,而是会进一步理解,不同人对问题看法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答案该是这样。

  其实徐青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而是他在不断的总结中,觉得对错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为一件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

  不是某个方法就一劳永逸。

  这不是加减乘除的问题。

  聊着聊着,自然也聊到西江省山贼的问题。

  老天师对此也不避讳,说道:“此事,天师府在其中确实不光彩,有我张家治家不严的原因在,但官府不讲信用,也是原因之一。”

  “不讲信用?”

  “是啊,徐解元肯定会疑惑,为什么许多田地自然而然归到了我们天师府。其实这些田地的赋税,原本百姓都交了的,但结果呢。比如,有一部分田地原本是荒地,官府说开垦的田地,前期不交税,三年或者五年之后,便归百姓所有,结果真到了期限,官府就不认账了,直接收为官田。徐解元应该知道,开荒有多辛苦多难……”

  徐青当然不会全然相信老天师的话,但对比何知县的话,明显双方有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徐青由此还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天师府的道法,竟然真能行云布雨。

  但这需要起码显形级别的神魂配合阵法,而且需要魂石来驱动阵法。

  张家的道士,在这一点上,反而不如龙虎山的外姓道士厉害。

  在开荒的事情上,天师府的道士是出过力的。

  当然,那几个出力的道士最主要还是为了借机会修炼道法,顺便帮助百姓开荒。

  而且龙虎山有魂石矿脉,这也是他们能做这些事的关键。

  魂石对修行作用不大,但是用来制造机关或者维持阵法运转,则是极为有用了。

  但王朝鼎盛时期,四海升平,而且修炼道术的难度极大,收益也不多。

  反而会制约这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大虞朝的魂石矿脉并不多,对于整个天下而言是杯水车薪。而且大虞太祖认为,利用道术开荒,本身会让百姓盲目依从这些道门佛宗,成为地方的大患。

  天师府在本朝搞了几次之后,也被朝廷警告过,而且开荒的田地,都给朝廷收走,自然很快没了下文。

  徐青其实也猜测,估计天师府那时候是有点想法的,结果当时皇权也强大,试探过后,发觉惹不起,所以自己也停了下来……

  这些事,内因确实复杂。

  不过,你天师府不敢干的事,他徐青敢干;你天师府不敢惹的人,他徐青敢惹!

  徐青心里因此有了一点主意。

首节上一节247/5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