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问道 第383节

  玉亲王在北方声望大增,对他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为他在南方推进变法提供了契机。

  “大人,督察院送来最新的清查报告。”一名侍从走进书房,将一份文件递到徐青面前。

  徐青接过报告,仔细翻阅起来,禁不住冷笑起来。

  一时之间,值房里充满寒意。

  …

  …

  在徐府,冯芜正在处理江宁商会的事务。

  虽然儿子的事情让她忧心忡忡,但她还是努力做事,减轻丈夫那边的压力。

  “夫人,外面有位自称是卫元的道长求见。”一名丫鬟走进来,小心翼翼地说道。

  冯芜闻言,心中明白卫元的到来或许会带来一些变数。

  “请他进来吧。”冯芜淡淡开口。

  不一会儿,卫元走进了大厅。

  “师妹,许久不见。”卫元微笑地打招呼。他看起来温文尔雅,比从前多了不少贵气。

  “听说师兄现在为陛下办事,还进入了影卫。”冯芜笑道,随即请对方落座,命人奉茶。

  两人寒暄一阵。

  卫元暗示了自己的来意。

  他想争魏国公的世子之位,而且已经得到了老皇帝的支持。

  冯芜心中一凛。

  她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

  卫元似乎也不在意冯芜的态度,更好似是来通知这件事的。

  …

  …

  而在讲武堂,魏国公世子正努力适应着这里的生活。他已经知道自己被徐青安排进来的原因。

  虽然心中有些忐忑,但他也明白,这或许是他证明自己的机会。

  “世子,今日的训练可不能偷懒!”一名讲武堂的教官大声喊道。

  魏国公世子咬了咬牙,奋力跟上训练的节奏。他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里做出一番成绩,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也不能让徐青小瞧了自己。

  …

  …

  徐府,书房。

  冯芜送走卫元,一边看邸报,一边等丈夫回来。

  徐青回来之后,冯芜说了今天的事。

  “夫君,你怎么看?”

  “阿芜,你想帮谁?”

  “卫元是观主的弟子,从亲疏来说,咱们应该帮他,但他现在背后是陛下,何况魏国公世子之前和夫君你颇有过节……”

  “所以帮谁都不好,对么。”

  “嗯。”

  “那就不管了。”徐青神秘地一笑。

  说话间,有人来通报,说是王家主携夫人来拜访。

  徐青似乎早有预料,让冯芜去接待王夫人,自己则是去见王家主。

  客厅,宾主落座。

  “徐大人,这是家兄的信。”王家主直接取出一封盖了吏部尚书王巩私印的信件。

  王家主最担心的事终归没有发生。

  京师之围已解,王巩也没有投敌。

  但现在京师的局势更复杂了。

  雪域活佛已经被玉亲王封为国师。

  这是明目张胆的僭越。

  王巩嗅到了玉亲王要造反的气息,他必须得自救。

  王家主面对此事,心想还不如堂兄投敌草原,他主动大义灭亲呢!

  玉亲王造反,这不就是巫蛊之祸的翻版。

  至于玄武门?

  王家主脑子进水,也不会觉得玉亲王有这本事。

  徐青看了信,微微一笑:“王尚书的担忧我已经知晓了,请放心,徐某有办法。”

  王家主禁不住松一口气。

  在大虞朝官场大家都知道,得万金不如得徐公明一诺。

  他道:“不知徐大人有什么要我们王家做的,我们王家一定全力配合。”

  以前王家在官场势力庞大,却不注重工商,因为这是小道。

  说白了,有权自然有财。

  掌握了权力,底下的商人做得再大,也只是王家的钱袋子,想拿就拿。

  可现在不同了。

  不说江宁商会背后有徐青,便是其他各家,也组成了自己的商会,大豪商和豪绅,早已形成新的利益集体,王家的官场联盟,在这种新组织的冲击下,已经摇摇欲坠。

  人家是直接照搬徐青的分赃经验搞的新商会,官商一体,力量更凝聚,组织力更强大。

  相比之下,王家这一套已经过时了。

  而且王家现在的撑天柱王巩,虽然贵为吏部尚书,却上了玉亲王的船,可以说是朝不保夕,摇摇欲坠。

  现在瞎子都知道,南方更有前途。

  可王巩留在了北方。

  徐青取出一幅画像。

  “这是重阳祖师像?”王家主接过,先是一惊,随即仔细看,这画像怎么越看越像徐公明。

  “无物可离虚壳外,有人能悟未生前。”

  明明是重阳祖师像啊。

  王家主一头雾水。

  “劳烦王老爷将此画送到京师,请令兄朝夕参拜,事后一切疑难,可迎刃而解。切记心诚……”

  徐青悠悠说道,随即一拂袖。

  有晚风徐徐而起。

  王家主一个恍惚,只觉如在云雾中。

  等他回过神来,赫然发现,自己竟在应天府王家的院子里。

  “徐公明,鬼神莫测啊。”王家主惊恐且敬畏。

  按理说,他的身份,有王朝气运庇佑,一般的神通道术很难起作用。

  可是徐公明竟然一拂袖,就将他送回王府。

  简直神乎其神。

  这是何等神通。

  下人们见老爷忽然回到家,也惊奇不已。

  但不敢问。

  王家主忙回到书房,展开画像。

  他仔细观摩,确然是重阳祖师像,可是面容却变成了徐公明的样子,甚至让他觉得,重阳祖师或许就是这样子。

  他仔细打包好画像,派了最得力的心腹,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写的家书和画像送到京师。

第287章 权力

  京师,吏部尚书王巩的府邸。

  这片府邸在京城的喧嚣繁华中,却透着压抑的静谧。

  自从草原大军退去,玉亲王的声望如日中天,已然达到顶点。

  大虞朝历史上,有两次监国守京师的前例。这就像两道无形的绳索,牵引着众人的目光与心思,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皇位,汇聚而去。

  当年,本朝仁宗皇帝,在成祖皇帝靖难时期,以燕王世子的身份,肩负起守住尚未成为京师的平城的重任。那时的他,虽未正式获封“监国”之名,却以坚定意志和卓越智慧,为成祖皇帝稳固了大后方。这份功绩,成为他日后登上皇位的重要基石。

  百年之后,景皇帝在监国期间,面对草原大军的汹汹来势,毅然登基上位,力挽狂澜,击退强敌,成功守护了京师,也书写了一段帝王篇章。

  这两段历史,犹如两座巍峨丰碑,矗立在众人心中。

  如今留守京师的百官、勋贵,以及那些前来勤王救驾的边镇将士,至少有九成都纷纷倒向了玉亲王。

  玉亲王深谙人心之道,他大开国库,将白花花的银币赏赐出去。这些银币可不是形同废纸的宝钞,实实在在能够在市面上换到货物。

  在北方,诸多新式工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这些银币,正是它们得以运转的血脉;即便放眼南方,凭借这些银币,也能轻松购置到所需之物。

  尽管此时南北隐隐呈现对立之势,但在货币这件事上,却默契地达成了统一。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货币统一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倘若此时京师贸然更换货币,那无疑是一场财政灾难,经济将瞬间崩溃,整个北方地区也会陷入混乱与动荡之中。

  为了进一步巩固货币统一,南北二京在铸币一事上保持高度一致,并共同公布了一项政策:在明年年底之前,白银换银币会收取火耗费。

  这一政策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将北方勋贵豪绅藏在地窖深处的白银纷纷逼了出来,助力京师铸币。

  毕竟,谁也不愿意白白承受损失。

  不仅如此,朝廷的钱庄还出台了颇具吸引力的政策,储存在钱庄的银币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息,而若是储存白银,反而要收取利息。

  这一系列举措,是玉亲王为了维持朝廷正常运转而不得不推行的政令。

  毕竟,充实的财政收入是朝廷得以正常运转的根基,只有财政稳定,他才能真正掌控北方,哪怕这些政令隐藏着一些巨大的隐患。

  这看似是玉亲王的谋略,实则也是徐青的阳谋。

  徐青深知,只要货币保持统一,南北就难以持续分裂,最终必将走向一统。

  因为南方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足以在经济战中拖垮北方。

  就如同前宋时期的岁币策略,大宋通过大量输出岁币,使得北朝不得不依赖南方的货物,从而进行着一场无形的经济战争。只是可惜,前宋的这一策略效果不佳,未能真正实现其战略目的,毕竟,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一切经济手段都显得苍白无力。

首节上一节383/5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