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第76节

可谁想到,佩曼对于这种中国式的酒宴缺乏应对经验,大家一说举杯,他就老老实实地把杯中酒给干了。他在德国参加过的酒宴,喝的都是低度数的红酒或者啤酒,这种喝法倒也无妨。可在这个宴席上,主人倒上的都是五十几度的茅台,三五杯下去,佩曼就已经找不着北了。

汤慧华一开始见佩曼喝酒痛快,还在暗暗感慨外国人就是海量,一两多一杯的茅台都敢一口闷干。等到他终于发现情形不对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没等几个厅局的干部上来敬酒,佩曼就已经钻到桌子底下去了。见此情形,一干官员面面相觑。汤慧华只能叫来几个身强力壮的服务员,把壮得像头熊似的佩曼抬回房间去休息,酒宴自然也就只能草草收场了。

第二天,应佩曼的要求,外贸局派出了一辆大客车,送佩曼和冯啸辰一行前往东山,去考察合资建厂的情况。汤慧华亲自陪同,坐在车上与佩曼谈笑风生,只可惜是对牛弹琴,他说的那些人文典故丝毫也激不起佩曼的兴趣。

冯啸辰坐在他们身后那排,听汤慧华说得如此不着边际,只能暗暗叹气:封锁了这么多年,这些地方官员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和外商打交道。如果佩曼是个居心叵测之人,而自己又不在身边,汤慧华真有可能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呢。

东山地委和行署对佩曼的欢迎自然也不必细说了。佩曼汲取了教训,在东山行署安排的宴会上,他不再傻呵呵地干杯,而是喝得颇有节制,总算是没有再出洋相。行署的于长荣、刘志武等官员对佩曼进行了再一次的试探,想劝说他把合资企业建在东山市,佩曼记得冯啸辰的交代,一口咬定在桐川投资是由公司做出的决定,他没有权力改变公司决策。听他说得如此坚决,于长荣等人也只能悻悻然地放弃了。

同样的过程在桐川县委、县政府那里又重现了一次。好不容易,冯啸辰与佩曼终于来到了桐川农机厂,也就是冯啸辰意向中的合资对象。作为厂方代表出来迎接他们的,是刚刚从县委办调到农机厂来担任厂长的杨海帆。见到佩曼,杨海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知道合资这件事跑不了了。

“佩曼先生,非常欢迎您到桐川农机厂来考察。现在请允许我陪同您参观一下我们的生产车间。”杨海帆彬彬有礼地说道。

“非常荣幸,杨先生。”佩曼用矜持的口吻说道,同时行了一个抱胸礼。

有关杨海帆的身份,冯啸辰是向佩曼介绍过的。佩曼知道,如果没什么意外,合资企业建立起来之后,杨海帆将是地位仅次于冯啸辰的二号人物,佩曼这个所谓的“德商”只是杨海帆的一个下属而已。不过,鉴于旁边还有汤慧华、于长荣、范永康、熊小青等一干陪同的官员,佩曼无法表现得太过谦恭,只能用眼神向杨海帆表示歉意了。

春节期间,冯啸辰已经考察过桐川农机厂。现在再次到来,他惊异地发现农机厂已经变了一个模样。从前乱糟糟的厂区,如今已然有些整齐的样子。四下里的杂草被清理干净了,随处可见的垃圾不翼而飞,破败的围墙都已经修缮过,连墙头上为了防盗而栽上去的碎玻璃都显得熠熠生辉。

走进车间,变化就更明显了。墙壁重新粉刷了一遍,腰线以上是雪白的石灰,腰线以下则刷着浅蓝的油漆。车间里的机床数量比此前多了一些,虽然型号仍有些老旧,但每一台机器都擦得镫明瓦亮,摆放得整整齐齐。车间的地面上用黄漆画出了线条,俨然有些现代化工厂的气势了。

“不错,不错,让人震惊。”佩曼大声地赞道。这可不是他与冯啸辰事先商量好的脚本,他是完全出于一种本能发出的感慨。如果同样的景象出现在一家德国工厂里,佩曼是不会觉得惊奇的,但对于一家发展中国家的工厂来说,能够做到这个样子已经非常不错了。

佩曼以往也曾到第三世界去出过差,见过印度、危地马拉等国家的工厂,对于那里的脏乱差印象极深。对于这次到中国来建合资企业,他其实一直都是有些不踏实的,担心菲洛公司的技术在这个落后贫困的国家里根本无法得到应用。油膜轴承的生产对于环境要求是很高的,如果车间过于脏乱,轴承加工过程中就容易沾上灰尘等杂质,对润滑油形成污染,这是对油膜轴承质量最大的威胁。

如今看到这个整洁的车间,佩曼心里的担忧消失了,他开始有些期待后续的生产了。

佩曼当然也能想到,车间的整洁应当是为了欢迎他这个外宾而突击清理出来的。但能够清理出一个整洁环境,就说明这里的管理者和工人是有头脑以及有纪律的,换成印度这样的国家,你就算拿着鞭子去抽打那些工人,他们也无法把一个车间拾掇得清清爽爽。

“佩曼先生,你还满意吧?”杨海帆指着车间,笑着对佩曼问道,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却是看向冯啸辰的。与其说他是在向佩曼询问,还不如说他是在向冯啸辰表功。

“海帆,干得不错啊。”不等佩曼说什么,冯啸辰先发言了。这次他带佩曼来桐川,事先是与杨海帆通报过的,杨海帆说要把厂区好好收拾一下,冯啸辰也同意了,但他还是没想到杨海帆能够做得如此出色。

厂区外面的环境卫生也就罢了,车间内部的整理却是需要一些专业知识的。外行能够看到的仅仅是窗明几净,地面没有污垢,而内行则会关注到通道畅通、设备定置、标识醒目等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本身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杨海帆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车间现场的定置管理,这足以说明他是具有一些工业素质的,不是一个只会吹牛的绣花枕头。

第一百一十一章 辰宇公司

听到冯啸辰的夸奖,杨海帆脸上露出了笑容,一个多月的努力总算是没有白费,自己的能力算是得到这位小领导的肯定了。

佩曼也是懂行的人,看到这个现场,就知道未来自己在工作上不好糊弄了。老板是个专家,老板之下的这位二号人物也有两把刷子,自己如果不能拿出点真材实料的本事,人家就是不会买账的。不过,给明白人当下属也有好处,那就是你不用想太多的花花肠子,只要把活干好,老板自然会欣赏。对于佩曼这样一个做技术出身的人来说,这种工作氛围反而是更合适的。

当着一干领导的面,佩曼自然要哼哼唧唧地发表点意见,随便指几个地方问上几句,显得真是在进行考察的样子。汤慧华一行对于工业生产都是门外汉,也就是看个热闹,见外宾显得挺满意的样子,他们也就笑逐颜开了。

中午的时候,杨海帆在农机厂的小食堂摆了一桌简单的宴席,款待省地县三级的领导,当然名义上是给佩曼接风洗尘。冯啸辰假传圣旨,说佩曼先生下午还要与厂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会谈,所以中午就不喝酒了,各位领导可以随意。汤慧华有心说自己也陪着佩曼不喝酒,架不住范永康、熊小青再三相劝,最后领导们都喝了个半醉半醒,被县委办的工作人员带到县委招待所休息去了。

送走各位领导,杨海帆带着冯啸辰和佩曼来到自己的办公室,一关上门,佩曼就把此前的傲慢嘴脸都收了起来,满脸笑容地向冯啸辰和杨海帆献着殷勤。冯啸辰已经习惯了佩曼的变脸,杨海帆虽然明白佩曼的真实身份,但看到一个白人向自己点头哈腰,还是有些尴尬。

“佩曼先生,以后咱们就是同事了,不用这么客气的。”杨海帆向佩曼说道。

冯啸辰给他俩当起了翻译。安抚完佩曼之后,杨海帆抱歉地对冯啸辰说道:“冯处长,真不好意思,还得麻烦你来当翻译了。其实我已经请了一位翻译过来配合佩曼先生的工作,不过今天咱们要谈一些内部的事情,就不适合请他过来了。下一步,我打算也要自学德语了,否则未来与德国那边合作,太不方便了。”

冯啸辰点点头,道:“学点德语也不错,以后你还会经常到德国去考察的,省得再请翻译了。佩曼,你也要抽时间学点汉语,总不能出去买包烟都要带个翻译在身边吧?”

后一句话,他是用德语向佩曼说的,佩曼赶紧点头,还卷着舌头用中文说了一句“我会一点点汉语”,惹得冯啸辰和杨海帆都笑了起来。

说罢语言的问题,冯啸辰又对杨海帆说道:“海帆,以后你也不必喊我冯处长了,就称我一句小冯,或者啸辰。以后咱们在一起合作的时间还长,总是叫冯处长,未免太生份了。”

“也好,那我就不客气了。”杨海帆笑着应道。他的岁数比冯啸辰要大出10岁,直呼冯啸辰的名字也不算失礼。正如冯啸辰说的,未来两人是要长期合作的,互相以名字相称,能够拉近双方的关系,如果他坚持一口一个“冯处长”地叫着,恐怕是很难成为冯啸辰的心腹的。

冯啸辰继续说道:“关于这家合资企业的真实情况,我想也到了向你们二位明说的时候了。这家企业的真正出资人是我,这些钱是我奶奶送给我让我创业的。这件事我没有告诉其他人,是因为目前国家的政策环境并不允许我说出来。同时如果有人知道这家企业的后台老板是我,难免会到企业来揩油,届时我们也将不胜其烦。”

这个信息是佩曼早就知道的,作为一名德国人,他丝毫没有觉得一个年轻人拥有一家企业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杨海帆事先对于冯啸辰与这家企业的关系有着种种猜测,但冯啸辰说出来的情况,无疑是他以最大胆的想象力都没有想到的那种。他最多只是觉得这家企业是晏乐琴出的钱,却没料到晏乐琴把企业送给了冯啸辰。当然,他更想不到其实办企业的钱根本就不是晏乐琴出的,而是冯啸辰自己赚的,这个情况冯啸辰至少在现在还是不适合透露的。

“啸辰,你和这家企业的关系,在政策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吧?”杨海帆小心翼翼地问道。

冯啸辰摆摆手,道:“其实是没什么问题的。中央领导同志一直都在酝酿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私人投资办企业已经不是违法的事情了。这件事情,煤炭部的孟部长是知道的,而且也是大力支持的。不过,他也叮嘱我暂时不要说出来,因为基层有些领导的观念还比较陈旧,说出来会有一些小小的麻烦。”

“原来是这样,那我就放心了。”杨海帆轻轻点了点头。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倾向性,杨海帆多少是有些了解的,他先前那个问题,只是想再从冯啸辰嘴里确认一下,毕竟冯啸辰现在是在京城工作的,接触的都是中央部委级的领导,信息肯定会更灵通。听冯啸辰说孟部长也知道此事,杨海帆就彻底放心了,未来如果这件事情走漏了风声,省地县几级要找麻烦,有一个部长给他们撑腰,也就足够让他们渡过难关了。

“咱们的企业,应当有一个名字吧?总不能叫作中德合资桐川农机厂,这样显得太低档了。”杨海帆又想起了一个新的问题,向冯啸辰建议道。

冯啸辰笑道:“我也有此意,海帆,你的看法呢?”

“起名的事情,应当是你来定的吧?”杨海帆道,“这是你的亲生孩子,怎么能让别人起名字呢?”

“可是我没生过孩子啊。”冯啸辰开了个玩笑。

“我也没有,我也还是单身汉呢。”杨海帆耸耸肩膀说道。

冯啸辰此前倒是想过这个问题的,他说道:“我想过几个名字,海帆,你来帮忙斟酌一下。我觉得,叫作中德辰海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如何?”

“辰海……”杨海帆的脸色有些窘迫,他讷讷地说道:“辰字也就罢了,我这个海字……还是不要用了吧。”

“呃……”冯啸辰无语了,他把企业的名字叫作“辰海”,还真不是照着自己和杨海帆的名字来起的,他想到的是后世的一句话,叫作“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听杨海帆这样一解读,倒显得自己想用一个名字把杨海帆给套上,杨海帆毕竟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把他的名字嵌到企业名称里去,似乎有些谮越了。

“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冯啸辰欲盖弥彰地解释着,“我是说……”

说什么呢?冯啸辰又觉得不好挑明了。如果告诉杨海帆说,我起名字的时候压根没想到你,是你自己自作多情了,杨海帆的面子只怕是有些挂不住。既然他误会了,而且还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那么就维持住这个误会也无妨。让杨海帆觉得冯啸辰曾经把他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没准还会迸发出更多的工作热情呢。

杨海帆没有让冯啸辰解释下去,他说道:“我倒觉得,叫辰宇公司是不是更好一点?”

“怎么讲?”冯啸辰问道。

杨海帆道:“啸辰,凌宇,不正好是辰宇吗?既然公司的资金是你奶奶给的,那么把凌宇的名字放进去,不是更能让老人高兴吗?不过……呃,我只是随便说说的。”

说到这里,杨海帆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甚至有些想把刚才那些话收回来的想法。冯啸辰说办公司的钱是晏乐琴给他的,可没说是给两兄弟的。自己一个外人,自作主张地把冯啸辰名下的公司改成了冯啸辰两兄弟共同拥有的公司,这可犯了天大的忌讳了。

冯啸辰却没有想那么多,杨海帆的建议让他眼睛一亮,觉得辰宇公司这个名字的确是神来之笔,一下子把弟弟冯凌宇在公司的地位体现出来了,而这也正是冯啸辰所希望的结果。

春节过后,冯啸辰就已经说服父母,让冯凌宇辞掉在冶金厅的临时工工作,来到桐川农机厂,给一位老车工当起了学徒。冯啸辰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直接当这家企业的董事长,他只希望当一个幕后操纵者而已。在前台,必须有一个可靠的人来担纲,而他能够找到的最可靠的人,莫过于自己的弟弟。

杨海帆担心冯啸辰不希望弟弟染指自己的产业,而冯啸辰的想法却恰恰相反。他正是打算让弟弟学一段时间的机加工,然后到德国去镀镀金,回来接掌这家企业。如果冯凌宇有本事独当一面,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他的能力不足,那么就给哥哥当个傀儡也不错,反正真正做事的有诸如杨海帆这样的职业经理人。

把公司命名为辰宇公司,就从名号上确认了冯凌宇在公司的地位,相当于是一家冯氏兄弟公司了。西方国家有不少兄弟合开的企业,比如什么“雷曼兄弟”……啊呸,咱能找个更吉利点的例子吗?

首节上一节76/6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