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说去,袁世凯是钻了个空子,坐上那张大总统位子的,地方自然不会将财税一老一实的上缴中央。
就算是李安生也没有这个觉悟,总不见得,将东北上缴的款子给你老袁发展中央军,将来打我们东北军?
“依我看,中央的财政预算要合理,财政支出要透明,如此,才能实现中央一统财政权。另外,全国的厘金都要尽数裁撤,不肯裁撤的,想要当土皇帝的,用武力解决。”
李安生的这番话说的袁世凯简直就是心花怒放,没想到对方主动提出了这一点。
目前名义上中央政府是统一了军权,全国陆军尽数整编为中华民国陆军,但是只有财政大权收归中央,才是最为主要的。
没有钱,什么都行不通。
袁世凯也清楚这场战争东北借了无数外债,账目很难弄的清楚,想要让东北乖乖的将钱袋子向中央打开是不现实的。
但是现在李安生主动提出来,想必是有了万全之策,哪怕从东北身上仍然刮不到什么,总算也是个好苗头。
“从今年开始,公布财政预算,经国会批准后,逐步实施,由东北垫款。来年从地方收税之后,再行拨付东北。只要财政预算合理,支出干净,我想地方上也找不出什么理由来拒绝。凡是不肯取消厘金并且拒绝上缴财税给中央的,武力讨伐。至于东北财税,自然同理,只是有一点我要讲清楚。要想办大海军,每年在海军上的预算可不能少,而预算做出来,别管地方反对不反对,反对也没用,北洋海军这部分由东北直接拨款,与他们无关,与国会无关。只有如此,这大海军才能办的起来。拨付北洋海军所剩余的,经中央与地方协商,上缴多少,自留多少,都按章程来办。”
袁世凯细细的思索着李安生的用意,照道理,李安生不应该这么大方的。
只是仔细想来,李安生也是高明,中央必定要逐步开始削藩,东北总归是个大毒瘤,要为各方所诟病,李安生干脆先找别人的茬,借着中央的名义,来彻底整顿一番地方。
不过,最有利的还是中央政府,即便一场内战难以避免,但是在东北军与中央军的强力威逼之下,再打也打不到伤元气的地步,到时候地方权力尽数收归中央,反而落得袁世凯欢喜一场。
☆、第三百七十四章 蒙古兄弟的款待
袁世凯想来想去,东北直接用于北洋海军上头的军费开支必定是相当惊人的,加上东北剩余财税上缴中央之后,陆军部仍然要下拨东北目前三十个师军费,而东北目前自身也有警察部队等需要自留一部分款项,光是东北海陆军这一块,就占了不少。
袁世凯也没有什么借口让东北这三十个师的兵力裁撤一部分,这三十个师看似多,实际上驻防区域包括东三省、外东北、伊尔库兹克、内外蒙,加上山西与陕西,甚至将来还要包括远东部分,这三十个师还不够。
关键就是地域太过庞大,驻防起来压力不小。
这三十个步兵师还基本都是甲种师编制,尤其是那几个教导师,简直就是堪比日本的王牌师团。
这便是东北军在中俄战争之中所获取的好处,什么军事上的编制什么,都要优先给东北军。
现在李安生又要打造大海军,说不定是与程德全串通好的,东北直接拨款给北洋海军,两江直接拨款给南洋海军。
不过,任凭你李安生如何取巧,总不见得将东北的财政收入都投入到海军上头吧?
是李安生自己说的,准备将国税与地税分开,哪怕地方强势,要分中央的国税之权,但是总体上的数目总归是有一个底的。
一直倾向于实行中央**集权的袁世凯容不得有相对独立的地方税收体系。他一直打算取消地方自治,取消国地税收划分方案,仍实行中央政府统收统支的旧财税体制。
但是现在李安生跳出来支持国地税收划分,那么他也只能点头认同。
最起码,在如今地方强势中央式微的情形下,似乎国税分家是件好事情。
如今地方分权思想日益流行,表现在财政方面,则是主张增加地方收入(如田赋等项应划归地方),增加地方政费(如内政、教育、工商诸费全归地方)。
先前一直在讨论分税,袁世凯倒不是怕中央吃亏,反而是怕地方由于中央收税过多,而产生逆反,从而引发战争。
民国初建,标榜实行“立宪政治”,中央与地方不能不编制国家预算和地方预算,而编制预算,又不能不首先确定国家和地方财权的划分和收入的来源。
但在民国建立之初,时局动荡,旧章既已废除,新制尚未建立,中央财政困窘,实行分税制既必要又步履艰难。
为给所谓的“自治行政”装点门面,唐绍仪内阁一直在琢磨《国家税和地方税草案》。
根据袁世凯的了解,这个草案中,属于中央管理的国家税收计有:田赋、盐课、关税、常关、统捐、厘金、矿税、契税、牙税、当税、牙捐、当捐、烟税、酒税、茶税、糖税、渔业税共十七项。
属于地方管理的地方税收计有:田赋附加税、商税、牲畜税、杂税捐、粮米捐、土膏捐、油捐、酱油捐、船捐、店捐、房捐、戏捐、车捐、乐户捐、茶饭捐、饭馆捐、肉捐、鱼捐、屠捐、夫行捐、其他的杂捐杂税等二十多项。
将新设的国家税有:印花税、登录税、继承税、营业税、所得税、出产税、纸币发行税。将新设的地方税包括:房屋税、入市税、使用物税、使用人税、营业附加税、所得附加税等。
分税制作为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已为西方列强广泛采用,反映到财政管理体制上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
许多国家一般都是采用分税制的办法来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的。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的真正涵义在于中央与地方财政自收自支、自求平衡。
袁世凯何尝不想以实现真正民主的名义,将中央财政尽可能的强化,削弱地方。
但是,唐绍仪内阁脑子都不太好用,给所谓的民主冲昏了头脑,别说是地方野心家,比如他最为忌惮与欣赏的湖南谭延闿,就连一向致力于推动真正民主的李安生也接受不了。
按照那个该死的草案,只怕地方财政完全无法满足基本所需,要是和平时期,或许还没有关系,可是如今是地方都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无论是地方政务还是基础工程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这就是袁世凯比较悲哀的地方,他对不识时务坑害他名声的唐绍仪内阁是越来越不满意。
如今李安生主动提出实行分税制,倒是让他喜出望外,既然对方能在他面前提出来,那么必定说明一点,这是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李安生拿出了一本薄薄的册子,大概就是所谓的分税制草案了。
“……省收入者,有营业税、土地税(由县市分得15%-45%)、房屋税(由县分得15%-30%)、遗产税(由中央分得15%)、所得税(由中央分得10%-20%);院辖市收入者,有土地税、房屋税、营业税、营业牌照税、使用牌照税、行为取缔税、所得税(由中央分得20%-30%)、遗产税(由中央分得25%);县级或省辖市收入者,有土地税、房屋税、营业牌照税、使用牌照税、行为取缔税、所得税(由中央分得20%-30%)、遗产税(由中央分得25%)、营业税(由省分得30%)。……”
袁世凯粗略的看了一段,这才明白,李安生是打算不搞什么一刀切,而是根据中央与地方所需,合理的安排分税。
要是不合理,只怕地方都敢截留国税部分,甚至是直接将国税部分偷偷地转移到地税部分。
语气倒是引起不堪甚至是内战,倒不如将税彻底分了,国税归国税,地税归地税,然后国税与地税中的部分,由中央与地方分享。
这个就看各个地方的情形,无论如何,地方还是能够避免全盘给中央卷走大部分,余下的自身发展满足不了的情形,中央也不会分的太少,或者太多。
袁世凯眼光毒辣,一看就知道,基本上中央跟地方是皆大欢喜,只是对东北这样的农业税大户,两江这样的工商税大户有些不公平。
怪不得李安生提出由东北直接拨款给北洋海军,两江直接拨款给南洋海军,如此一来,就大家都不吃亏,省的争来吵去。
他不住的翻看着这本小册子,脑子里头反复思量,心里是认同的,但也要防一脚,李安生有没有设置什么陷阱。
众人都席地而坐,远处都是零零落落的蒙古包,牧民在烤着黄羊,火架上发出滋滋的声音,柴火哔哔啵啵,不时的有羊油滴到火中,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
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锡良作为主人,亲自用银刀在烤架上的黄羊上头,用刀子轻轻的划出道道,不时的有血丝渗出来。
在场有很多南方来的朋友,故而,他也撒上些南方才有的香料,也略微的烤熟一些。
礼仪复古,却不必拘泥太多,这是李安生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