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第503节

所以李起这话传开后,天下百姓并未对大明皇室失去信心,反而燃起一丝希望。

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不管怎样,他都比胆小懦弱,一味的只想推卸责任的人强,也更有担当。

这样的人自然更给人以信心。

更何况这样的局面也不是李起造成的,他也不过是父债子还,替崇祯帝来偿还这些罪过而已。

不过有道是千人千面,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夸李起的,就一定有骂李起的。

有赞成的,就一定会有反对的,区别也不过是人数多少而已。

其中便有小部分人在背地里大骂李起不孝,简直是禽兽不如。

这些人能够有这样的想法,这也不奇怪。

有道是子不言父之过。

李起这个当儿子的,如此这般陈述父亲的罪过,这从孝道上来说是说不过去的。

古人最讲尊师重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

对上位者,对祖上,连名字都要避讳,更不要说言其罪过。

不过凡事都有其特例,也有其特殊的环境因素所影响,所以同样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一样,那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便说这一次李起痛斥崇祯帝的罪过,将天下大乱的罪责全部加到崇祯帝一人身上。

李起这样的言论,这样的身份,若是放在太平年月必是要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要引起天下大乱。

但是此时在背地里痛斥李起的人却只是占了少数。

因为事情都有两面性,都需要辩证的看问题。

古人是说子不言父之过,意思就是当儿子的就不应该说父亲的罪过,

哪怕是这个当父亲的罪大恶极,罪恶滔天,也不能提半个字。

但是这句话你反过来理解,他又有另一层意思。

那就是如果连儿子的都不配说他父亲的罪过,那么别人又怎么配呢?

所以这一句话反过来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犯了罪过,那么最能够说他的,那就是他的儿子。

正是因为可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再加之如今天下大乱,老百姓急需要有一个人带领他们走向光明,走向幸福,走向太平。

所以这时候李起能够勇于言说崇祯帝的罪责,怎么给老百姓一种踏实,勇于担当的印象。

即使有那么一些人在私下里说到这件事情,说李起不孝,也立马会引来众人的斥责。

“人家自己说自己的老子,关你什么事?你有本事你也说啊。”

“就是,人家定王殿下英明神武,什么事不知道?你能唧唧歪歪想得到的事情,难道人家定王殿下那么高的身份,他能想不到吗?”

“说人家定王不孝,你自己又能孝顺到哪里去?也没看见你给爹娘买点啥啊。”

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皇登基,普天同庆

绝大多数百姓还是向着李起说话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民意基础在,使得这一小部分人只要稍稍对李起表示了一点不满,便是会被百姓连声斥责。

那些人自然也是不敢再多说什么,纷纷收敛,即使是有那顽固不化的,也只敢在自己家里发发牢骚,哪里又敢到外面去说。

这便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起自从起兵以来,对老百姓都是极好,从未听说李起对老百姓有任何不义之举。

而这一次李起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凤阳皇陵痛责崇祯帝的罪过,

这不但没有对李起的名声造成丝毫损害,反而使得李起的地位更加巩固。

离开凤阳皇陵后,李起便立即马不停蹄,连南()京京城都没有落脚,直接带着人马向那被北()京出发。

一路前行,昼夜星驰。

虽然路途也是遥远,但好在这时候鞑子也已经被赶出关外,李自成、张献忠的势力也还远远没有触及到这里。

所以这一路上李起都是太平无事。

尽管路上也有一些势力,比如那乡绅地主武装,小的山头势力等,这些也是有的。

但是在李起这样的身份面前,在李起的大军面前,试问又有谁敢跳出来。

他们人人争先恐后,巴结李起都来不及,哪里敢去做任何阻挠的事情。

对于这些像苍蝇一样的人,李起自然也是懒得搭理,连见他们的兴趣都没有,直接便是选择了无视。

一路顺利无比,李起到达北()京后,便是选了一个日子登基称帝。

弘光元年七月初八,李起在这一天,在北()京登基称帝。

正式昭告天下,于今时今日正式改年号为“恒盛”,李起自然便是为“恒盛皇帝”。

本来按照封建礼法制度,新君继位都需要援用前一任皇帝的年号,直到第二年初,才会正式更改自己的年号。

但是因为李起这一次登基称帝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弘光皇帝在弘光元年就已经死了。

现在说弘光二年其实也并不准确,不过只是为了将中间那谋朝篡位的朱常淓区别开来而已。

你让李起去援用朱常淓的年号,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接着用弘光的年号,却又不准确,

所以李起在礼部朝臣的建议下,一登基就用属于自己的年号,也算是新朝新气象。

恒盛,连绵不绝谓之“恒”。兴旺炽烈谓之“盛”。

二字合二为一,寓意便是王朝将拥有绵绵不绝的繁荣昌盛。

首节上一节503/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