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第247节

很多人终于找到了机会,攻击名人可是成名的捷径,这一点创造社已经证明过了。

以后他们也可以吹嘘,林子轩算什么,还不是被我骂的无话可说。

还有一点就是这里是北平,而林子轩来自上海,地域差异非常重要。

不少北平文坛的文人认为一个上海人跑到北平还敢如此嚣张,不骂你骂谁。

林子轩虽然又写了几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在一片骂声中根本没有人关注他到底要讲什么,大家陷入了一种批判名人的狂欢之中。

他们前一年因为胡拾去了趟故宫,逮到机会痛骂了胡拾。

如今找到了机会痛骂林子轩,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愈发的珍惜,也骂的更为起劲。

林子轩最后也不理会了,还劝阻了新月社的人继续参与论战。

等哥们回到上海,咱们再算账!

没有自己的媒体和使唤的小弟,终究是不如意。

他记下了这些人的名字,准备回到上海后,专门办一份报纸,天天刊登文章骂这些家伙,然后把报纸寄给这些骂人的家伙,不为了赚钱,就是为了恶心这些人,出口恶气。

当然,也是为了宣传自己的观点,他既然提出了这种主张,就要贯彻下去。

作为文坛的土豪,他不差这点钱。

在这种纷纷扰扰中,时间来到了泰戈尔的生日。

5月8日晚,协和学校大礼堂,名流云集,谈笑皆鸿儒,北平文艺界的中外人士都有出席,可说是一桩文坛盛事。

☆、第二百二十五章 合影

泰戈尔的生日会由新月社操办,这是新月社成立一年来第一次搞这种大型活动。

新月社一直都是较为松散的组织,包容性比较强,可以容纳各家的观点,比如闻易多就是一位泰戈尔的批判者。

这是徐至摩借鉴英国文坛的模式形成的一个文学交流圈子。

在英国,以弗吉尼亚伍尔芙为首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同样如此,并非所有成员的观点都一样,那样也没有交流的必要了。

正因为思想观点不同,才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

坦诚的交流,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他们的宗旨之一。

新月社聚集了一批从欧美留学的精英,有诗人,有文学评论家,还有社会活动家等等,他们以文学为纽带,谈论各种话题,各人的思想大相径庭。

有提倡自由主义的自由派,有像闻易多那种爱国热情高涨的革命派,还有倡导资产阶级政治的改良派,甚至有不少对政治毫无兴趣的公子哥。

林子轩在北平的这些天,都是新月社的成员陪同,对他们有所了解。

他觉得这样挺好,没必要弄出一个文学主张来让大家都遵从,不遵从的就开除,他也不想把新月社变成自己的私人地盘。

他不认为自己有权利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就像是这次他提出“第三条路”的主张,不少新月社的成员就不认同,但没有关系,大家可以坦诚的交流,也可以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

**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应该坚持。

徐至摩对这次泰戈尔的生日会尤为重视,或者说他对泰戈尔尤为尊重,这也让他受到了不少的攻击。他也写文章做了反击。

但正如后世网络上的骂战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

这次生日会的规格很高,由胡拾作为大会的主持人,梁启朝会给泰戈尔祝寿。北平的名流都接到了邀请,大多数都会到场贺寿。

北平的各家报纸媒体自然不甘落后,不少记者守候在大礼堂的门口,看看来了哪些名人。

如果铺上红毯,很像是后世的颁奖典礼。

在邀请帖子上。预备是晚上八点开始。

徐至摩和不少新月社的成员在招待来宾,大礼堂内张灯结彩,早到的名流在各自闲聊。

林子轩也邀请了沈丛文,让这位湘西青年尽快的融入北平的文化圈子,他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会介绍一下沈丛文,为他引荐。

这几天的时间,不少人都知道林子轩在北大慧眼识人,找到了一位写作天才,据说还是北大的旁听生。

有人觉得林子轩愿意提携新人,是好事。

也有人嘲笑一个旁听生都当宝贝。可见林子轩的眼光不怎么样,浪得虚名。

林子轩并不介意,他也不怕抬高了沈丛文,从而导致沈丛文心生骄纵。

他发现沈丛文或许是因为早早的踏入社会,心性沉稳,恪守本分,有一种乡下人的朴实和内敛,这种品格尤为可贵。

此时林子轩正和胡拾交谈。

胡拾亲眼看到沈丛文递稿子给林子轩,虽然当时林子轩不以为然,但想必这人的稿子真的写得好。否则不会得到林子轩的青睐。

在北大,林子轩找一位旁听生的事情已经传开。

据说为了这个旁听生,林子轩在教室外边站了半个小时,可见是真的看好沈丛文。

其实是林子轩不想打搅讲堂里正在进行的课程。不过传言就是如此,会有各种解读,他也没有必要去解释。

胡拾勉励了沈丛文几句,又和林子轩说起这几日的论战,让他不要放在心上。

北平文坛的论战向来如此,大家一窝蜂的涌上去。各人发表各人的观点,混乱的很,只有等到事情平息后,众人才会回过头整理论战中的内容。

这时候,鲁讯走了进来,作为北平文坛的领军人物,他自然也接到了邀请。

有眼尖的记者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好机会,新文学的三位领军人物难得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这会是一条不错的新闻。

有这种想法的记者还不少,他们簇拥着鲁讯朝着胡拾和林子轩这边走来。

胡拾和鲁讯相识将近七年的时间,在一所学校共事,两人虽然观点不同,但还没有到形同陌路的地步,相反会经常联系。

1924年4月,北大学生李秉仲写了一部章回体小说《边雪鸿泥记》,托鲁讯联系出版,鲁讯就托胡拾帮忙联系商务印书馆。

首节上一节247/4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