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五百份则是直接送给当初参与骂战的那些北平文人。
当第一期《文化评论》在北平传开的时候,很多北平文人当作笑谈。
认为林子轩这是黔驴技穷了,用这种方式反击,不过惹人笑话罢了,坚持不了多久。
有人甚至称《文化评论》是骂人报,不入流。
但随着一期期的《文化评论》不断的进入北平市场,甚至是不计成本,只是为了快速传播,那些北平文人坐不住了。
没有人能忍受天天被人在报纸上痛骂,那会让他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
虽然《文化评论》上的文章不指名道姓,也没有破口大骂,但不乏自己对号入座的人。
这些人开始反击,和南方文人对骂,这场南北之间的大骂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林子轩的目的并不是想一直这样骂下去,骂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等到双方开骂之后,《文化评论》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成为了社会的焦,他开始阐述自己的主张,并邀请赞同他提出的“第三条路”的学者一起加入进来。
他清楚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对于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他只懂得皮毛而已。
平日里做做样子没什么,一旦牵扯到更深的东西他就没办法研究下去了,毕竟他的文化积累不够,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融合是一门大学问。
这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或许也不是一代人能够研究出结果的。
所以,林子轩需要更多有学问的学者参与其中,共同努力,把这条路走下去。
骂战只是一种吸引人关注的炒作,只要有人关注,就可能有人赞同他的主张,最怕的是默默无闻,无人理睬。
林子轩这种不计成本的开骂,让不少人哭笑不得。
鲁讯就以后不要和这种有钱人对骂,他骂的起,你骂不起,骂人也要讲本钱的。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份刚开始被人称为骂人报的《文化评论》从四版变成八版,最后成为十六版,聚集了一大批中间派的学者,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研究。
中间派既不赞同保守派,也不同意全盘西化,要走一条中间的道路。
这一思想派别在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了反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正如林子轩在《文化评论》的创刊词中所的那样。
“我们在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虽然布满荆棘,却通往光明,这就是第三条路。思想之路没有尽头,没有边界,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第二百二十八章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
林子轩回到了往日熟悉的生活节奏之中。
他刻意的减少了工作,留在家里陪着冯程程,还要安排妹妹林晓玲的美国之行。
在这个时代,前往美国留学分为官费和自费两种,有名额限制。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对于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
这就是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这种形式的留美作为一种制度被固定下来。
自从1909年开始,部分在美国的自费留学生也能得到庚款的资助,导致留美的中国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到了1924年,留美人数为1637人,其中自费生为1075人。
林晓玲毕业于上海中西女校,在后世相当于高中毕业,中西女校是教会学校,对于本校的毕业生想要出国深造,他们可以推荐到美国的教会大学继续读书。
比如宋家三姐妹就是如此,还有正在美国波士顿威尔斯利女子学院读书的冰欣。
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男子不得在大学里担任任何的领导席位,这是一座纯女子的学校。
林徽茵和梁思城前往的是位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这是一座男女同校的大学。
林晓玲原本打算去威尔斯利女子学院。但她听说可以到男女同校的大学上学后。立刻改变了主意,准备前往费城。
或许是在中西女校将近十年的生活让她厌倦了。
至于学习什么她还没有想好,她感兴趣的学科非常多,包括商业和艺术。
这件事又让家里闹腾了一阵,老一辈的人观念不同,他们对于林晓玲和外国女人一起上学还能接受,和外国男人混在一起就有点接受不了了。
林子轩不由得摇了摇头。幸好现在美国大学的宿舍是男女分开的,要是像后世美国大学那种男女混住的宿舍,恐怕会让民国时代的父母崩溃。
有了林徽茵这个榜样,林晓玲没有退让,非常坚持。
按照她的说法,到了美国就是我做主了,我想到哪里上学就去哪里。
林子轩不免又要在其中进行调解,这就是家务事,虽然麻烦。却也是真的关心彼此。
冯程程倒是很羡慕这个小姑子,可以到国外留学。
她以前在北平上女校的时候也有过很多的理想,想到国外留学,想成为女画家。
因为自小在法租界长大,接触了不少法国人,巴黎是她一直想去的地方。在她的想象中。那里是浪漫之都,到处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然而,现实是她结婚了,有了孩子,经营着一家女装店。
冯程程记得自己为了上大学和父亲闹的很僵,那时候,她比这位小姑子还要倔强。
只是,她最终妥协了,没有离开上海,反而和一个男人结了婚。
有时候。回忆往事心底会有一些遗憾,也不知道当初女校的那些同学都去了那里,有没有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还是和自己一样对生活妥协。
自己是从什么时候改变的呢?
冯程程想了想,或许是从接到他第一封情书的时候,或许是在两人慢慢了解之后,或许是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看到他向自己走来的那个瞬间。
两人的交往和其他男女一样,没有刻意制造的惊喜,反而相当平淡。
这两年,她看着他一步步的走在成功的路上,他的圈子不断的扩大,影响力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