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回忆了一下书中的情节。
似乎是因为1933年美国当选的罗斯福总统被枪杀了,然后美国一直没有从经济萧条中恢复过来,实行了保守的孤立主义政策,没有和欧洲大陆结盟。导致欧洲大陆沦陷。
他不认识这位未来的罗斯福总统,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这可能只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包括丘吉尔和希特勒他都没有印象。
此时的希特勒刚刚出狱,正处在人生的低谷。
丘吉尔被任命为英国的财政大臣,只是这家伙带兵打仗还行,对金融是一窍不通,成为了英国金融界的笑柄。
科尔只是美国的一名普通人,并不热心政治。
而且,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信息交流滞后,不像后世看看电视新闻。或者到网上搜搜就能知道各个国家发生的大事小情。
所以,他以为这只是一本具有创意的科幻小说。
他决定明天把这本小说推荐给主编,小说的文笔虽然不怎么样,或者说比较差,但就凭着这个设定也有出版的机会。
文笔的话可以修改,创新值得鼓励。
他放下书稿,关上灯,躺在床上,准备休息。
但小说中的情节一直在他脑子里打转,一想起未来那种恐怖的氛围。他就毛骨悚然。
科尔起身,来到窗前,望着窗外纽约市的万家灯火,回想着书中这座城市被德国人统治的画面。处处都是冒着黑烟的焚烧炉。
纳粹德国为了使人类的后代更为健康,把所有身患疾病的人都统统处死。
他们还对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施行了种族灭绝政策。
那真是一个令人绝望的世界!
科尔如此想到。
第二天,科尔来到出版社,为《高堡奇人》这部小说写了评语。
其中充满了溢美之词,他甚至认为这本小说因为成功描写了未来社会的一种可能,从而成为科幻小说的经典。
主编看到科尔的评语。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他了解科尔这个人,科尔的阅读兴趣和市场一向是背道而驰,也就是说科尔看重的书稿都是小众图书,受众面不广。
何况科幻小说更是小众中的小众,经典那里有那么容易写出来。
主编从科尔的介绍中大概了解了书籍的内容,写了未来世界日本和德国瓜分了美国,这种设定不容易被美国读者接受。
谁愿意看自己的国家被人占领啊,读者又没有受虐倾向。
看来科尔还是一如既往的看重这种没有市场潜力的图书,或许他并不适合出版行业。
主编随手把书稿和评语丢进垃圾桶里,拿出科尔前几天递交的辞职信,在上面签了名字。
科尔没想到正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高堡奇人》失去了一次被出版的机会。
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没有什么想法,在出版社这种事情早已习以为常,只是为那本书的作者感到惋惜,希望其他出版社能有人看好那本书。
科尔离开了出版社,投身到了如火如荼的金融行业。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在华尔街摸爬滚打,成功过,也失败过,最终赚取了数百万美元,成就了财富神话。
1929年,成为富翁的他在午夜梦回时突然想起几年前看过的那本科幻小说。
据说这一年美国经济会陷入大萧条。
科尔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把资金撤出了金融市场,从而在股市大崩盘之前脱身而出。
经历了这次的劫后重生,他已经分不清那本书中的记载是巧合还是预言了。
这时候,他把目光转到了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身上,如果那本书写的是真的,那么这位罗斯福先生会成为未来的美国总统。
要不要赌一把呢?
在金融市场中浮沉多年,科尔深知投资的重要性,有什么比投资未来总统更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呢,就算书中写的是假的,也值得冒险一次。
此时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在寻求州长连任,科尔带着全部资产全力支持罗斯福。
在经济陷入大萧条的美国,科尔成为罗斯福连任纽约州州长的最大助力,两人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
三年后,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科尔被媒体称为美国总统最信赖的那个人。
☆、第二百八十二章 书稿的不同命运
林子轩这次来到美国一共带了三十本《高堡奇人》的书稿。
他在中国的时候就把原稿和排版的大样给烧掉了,连印刷厂相关的稿纸和油墨一起处理,务必不留下任何痕迹。
也就是说,整个世界就只有这三十本书稿了。
他取出十八本邮寄往美国各大城市的十八家出版社。
剩下的分为英国五本,苏联三本,日本二本,德国一本,中国一本。
这是因为他写作用的是英文,在英语系国家最容易出版,所以他把主要希望放在了美国和英国,至于苏联和日本等国,只是一种尝试。
这些书稿在各个国家经lì了不同的命运。
在美国的十八家出版社里,有十家没有过初选,直接在助理编辑手中出局了。
并不是每一位助理编辑都喜欢科幻小说,也不是所有的助理编辑都会认真看书稿。
有人看了开头,觉得文笔不行就放qì了,有人觉得科幻小说没前途就懒得看了,还有人因为心情不好,或者有急事,连看都没看就扔进了垃圾桶。
这种事情在出版社并不少见。
有八家出版社的主编看到了《高堡奇人》,其中六家主编给否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