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老大哥!”
他的这种想法无疑非常危险。
这时候,他碰到了一个女人,一个年轻、美丽、性感,满嘴粗话也显得自然而健康,富有曲线的身体充满了生命力的女人。
他们开始了一段秘密交往。
但在大洋国,这是不被允许的,个人之间不容有任何私人感情、抑或过有激情的生活。
你不属于家庭、氏族、部落、国家,甚至不属于阶级,只属于老大哥。
婚姻的唯一目标是为了生儿育女,以便更好地为老大哥服务。
主人公渴望得到一次爱情,心灵需要慰藉,于是,他们逃离老大哥的监视,一次次的冒着生命危险约会。
结果自然是被思想警察发现,经受严刑拷打。
在极端恐怖的刑讯之下,两人都背离了当初的誓言,出卖了对方。
他们放弃了自由的意志,选择继续热爱老大哥,然后被警察杀掉了。
相应的,大洋国的真理部会抹去主人公曾经的一切记录,他这个人从来不曾存在过。
《1984》讲的就是在极权统治下一段短暂的背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眼熟,和苏联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情节类似。
包括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这三部小说都描述了在未来的世界里,主人公和整个世界抗争,但最终失败的故事。
这就是“反乌托邦”小说。
与其相对应的是乌托邦,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意思是“空想的国家”。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
这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国度。
自从乌托邦这个概念产生以来,有不少人进行过类似的社会实践。
在中国古代,最具有乌托邦精神的人物非王莽莫属。
王莽当了皇帝之后开始了激进的改革,他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私人不准买卖土地,然后把土地重新分配。
他还要废除奴隶制,禁止所有奴隶买卖。
他甚至实行了计划经济,政府控制物价,征收所得税,实行专卖制度。
所以,后世不少人都认为王莽是个穿越者,只是因为太心急实现社会主义,不小心被土著干掉了而已。
☆、第三百三十一章 不合时宜的思想
《1984》想要出版还需要一段时间,林子轩准备先出版一套苏俄丛书。
这套苏俄丛书以扎米亚京的小说为主,也包括其他俄国作家的作品,比如托尔斯泰和普希金等人的小说和诗歌。
较为全面的展现俄国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文学作品,让中国读者更为深入的了解苏联。
其中主推的就是扎米亚京的《我们》,林子轩为《我们》的中文版写了序言。
他以为在中国有太多赞颂苏俄的报道,导致中国青年不能正确的认识苏联国内的真实状况,这套丛书的目的是要泼一盆冷水,让青年从狂热中清醒过来。
苏联并非是一个理想的国度。
他用高尔基作为例子。
由于高尔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青年往往把高尔基作为苏联革命文学的代表,他们以为高尔基是苏联革命的坚定拥护者。
其实,那只是苏联的宣传而已。
高尔基的确拥护苏联革命,但在十月革命爆发后,他看到了革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于是,他在《新生活报》上对十月革命中的暴力和非人道行径进行了鞭挞和批判。
“这是一场没有精神上的社会主义者、没有社会主义心理参与的俄国式的暴动,是小市民动物性的大释放,下一步它将会转向黑暗的君主制,那一天为时不远了。”
“布尔什维克断送了、淘空了、毁坏了祖国,把俄国作为一个疯狂的大试验场,把人民变成他们革命梦想的试验品。”
“你们谩骂吧,但我就是如此思考的,我从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你们主义的附庸。”
这些发表在《新生活报》上的文章结集出版,叫做《不合时宜的思想》。
这本书在苏联被禁了70年,直到1988年才得以重新出版。
这就是十月革命之后的高尔基。
如果不是因为他在文坛的地位,以及和列宁的友谊,恐怕早就被驱逐出境了。
列宁对高尔基很爱护,每次莫斯科布置大逮捕行动时。列宁都会把高尔基打发到外地去,免得高尔基在莫斯科闹事,弄得大家不好收场。
1921年,不满意苏联的高尔基又一次离国出走。苏联对外宣称高尔基是到国外养病。
高尔基先在德国,后来长住意大利,这一住就是七年时间。
列宁去世后的1924年,高尔基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说:“我不回俄国,我觉得我在俄国扮演了四面树敌的角色。”
这可以说是高尔基人生的分水岭。
如果他在国外继续坚持他的维护正义、伸张人性、抗议强权的立场。仍不失为一位有良知的文学家,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悲剧。
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的那样,高尔基性格上较为软弱。
高尔基在意大利过的并不好,由于曾经支持苏联革命,他处在被监视的状态,他的厨师就是意大利警察局派的人。
在这个时候,他开始转变立场,表达出想要回国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