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林》一出,在国内文坛掀起轩然大波。
今年可以说是文坛上很热闹的一年。
年初的时候,周作仁等人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接着郭沫偌等人成立了创造社,然后又是新诗奠基人之争,现在又出现了冒充事件。
前两天还在给季鸿明点赞的人蒙掉了,这是什么节奏?
林子轩在报纸上写了事情的经过。
《老人与海》和《小王子》两本小说是我离开美国前写成的,因为自己英文不好,便请了季鸿明先生翻译成英文,之后在纽约寻求出版,却屡屡遭拒,只好在离开美国前寄给了《大西洋月刊》。
没想到小说被刊载,我却已经回国。
如今看报道,季鸿明先生在美国因为《老人与海》成名,十分费解,特此说明。
虽然林子轩写的很含蓄,没有明确指出季鸿明冒充作者的劣行,可谁都能看得出作者真正的意思,而且这个作者不是无名之辈,而是文坛颇有声名的诗人。
创作和翻译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按照郭沫偌的说法,创作是“处子”,翻译是“媒婆”,如何能够越俎代庖。
《新闻报》已经给他们在美国的记者发去了电报,要找季鸿明证实此事。
如果季鸿明承认了自己只是翻译了小说,那么事情还有回转的余地,如果他不承认,那事情就会越闹越大。
所以在没有得到季鸿明的回复前,林子轩的言辞比较委婉。
季鸿明在纽约大学外的高级公寓内见到了《新闻报》的记者,这是他用出版社预付的稿费租住的地方,相当豪华。
这种地方以前他可是不敢想象的。
此时的季鸿明一身全新的西装,锃亮的皮鞋,面对记者一脸的自信,侃侃而谈。
《新闻报》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报,如果这家报纸能帮他宣传,他在国内的名声会更响。
坐在对面的记者颇为尴尬,他还没有提问,季鸿明就开始自说自话起来。
这些话季鸿明在美国媒体面前说过无数遍,熟悉的很,张口就来。
“季先生,国内有位叫做林子轩的先生说《老人与海》是他写的,你只是负责翻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记者见缝插针,在季鸿明停顿的时候问出了问题。
季鸿明心中一惊,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反而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他对这种场面有过准备,只是没想到林子轩这么快就追究过来,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哈哈,怎么可能。”季鸿明大笑道,“子轩我认识,我们是不错的朋友,当初我在他那里住过一段时间,我写《老人与海》的时候就和他住在同一间公寓里,他是在说笑的吧。”
这是他准备好的说辞,把林子轩塑造成他的好朋友,如果林子轩追究,那就是林子轩看他成功后的嫉妒。
“不是说笑,林先生已经把《老人与海》刊登在国内的报纸上,声称自己才是小说的作者。”记者沉声道,“你是在否认林先生的说法么?”
“那是自然,《老人与海》是我的作品,我写完之后还给他看过,他怎么能够这样做?我们可是至交好友啊。”季鸿明义愤填膺的说道。
“我会把你的话转告给林先生的。”记者如此说道。
他是《新闻报》的记者,内心里自然有所偏向。
他一旦认定季鸿明冒充林子轩,占有了《老人与海》获得的名利,再看到季鸿明的表演,就觉得厌恶。
记者离开后,季鸿明的脸色阴沉下来,他的手不住的颤抖。
从记者的反应看,林子轩是不会善罢甘休了,你一个富家子弟,和我争这些做什么。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
季鸿明准备先下手为强,向美国报纸揭露林子轩要强占《老人与海》的事情。
只要美国媒体认定了这件事,他不信林子轩还能在美国翻出花样来。
几日后,林子轩等到了来自美国的消息,季鸿明拒不承认,还向美国报纸污蔑林子轩。
我给过你机会,现在战况升级了。
☆、第五十一章 这一日,属于上海
既然季鸿明拒不承认,林子轩只好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了,因为小说是在美国杂志上刊登,这场官司只能到美国去打。
他让《新闻报》的记者在纽约联系律师,准备向法院起诉,并把这件事通报给美国媒体。
作为当事人,他也要赶去美国。
林子轩到美国去不仅是为了这场官司,他还想考察美国的电影行业,以及把自己的电影卖出去。
《上海假日》已经制作完成了,他让但杜予做出两个版本。
其中一个是英文版本,其实就是把字幕换成英文,很简单事情。
按照他和但杜予的合约,影片在国内放映所获得的收入两人平分,在国外放映的收入归林子轩所有。
也就是说,林子轩拥有电影的海外版权。
但杜予没想过自己的电影能在国外放映,就算放映恐怕也收入有限,就没有在意。
林子轩却觉得这部电影在美国应该有市场,这本来就是模仿美国的剧本,如果美国人想要翻拍这个故事的话,就要付给他版权费用。
《上海假日》片长只有六十五分钟,为了配合上海的风景名胜,删去了很多情节。
1921年11月11日,《上海假日》在位于公共租界的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上映。
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是由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1914年9月8日创建的,地点在静安寺路127号。
这家规模宏大的戏院是放映西方影片的头轮影院,一度独霸全沪。
这就要提到此时上海电影放映的轮次分级制度。
一部电影想要放映,按照影片的品质等级,少数出价高的影院得到影片的首映权和专映权,并以此分成头轮、二轮直至七轮、八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