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号码输入法只输入数字,因此全用右手敲打小键盘来工作。
比赛裁判把三张纸条分别卡在三人的显示器下方,还没喊“开始”时不能动键盘,但有心急的选手开始看纸条默背上面的文章的四角号码了。
……
“王所,学员才两三周的培训,输入速度就老快了,”助手对王守珏说,“从竞赛成绩看,42人的平均输入速度有每分钟51个字,最高记录67个。比我们所自己测试的时候成绩还高出一截。”
王守珏:“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我们只是开发了这个工具的人。”
……
“我们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公民姓名,都要录入计算机,而计算机内置的字库是6425个汉字,这当然是不能包括所有汉字的。”
除了让学员练输入速度,培训班要教的东西还很多。
“所以我们在人口普查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人,他们的姓名里头带一些生僻字,生僻到我们的计算机内置字库找不到的程度。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果断用代用汉字来将他的生僻字代替掉,然后输入计算机。”
学员:“我觉得六千多个字都找不出来他的名字用的字,这种现象太罕见了。”
“简化字里头还有几个异体字归并成一个字形的,其实能管差不多一万字。”
王守珏:“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所以我们也会制定这一方面的代字规则。”
很多生僻字其实只是某个汉字的别体,先归于正体、然后再归替换这个正体的简化字即可。不是别体纯粹是太生僻的字,代字的基本规则是同音、字形相近,如果这两个办法都不好找代字,那么就看这个生僻字的寓意,找个意义相似的字作为代字。
另外,因为自己风骚的名字被用了代字而有意见的人也不用着急,一普的数据录入计算机之后,普查填报的卡片还是会保留的。
等计算机存储容量增加,两三万汉字的全字库出来,再风骚的名字也能录入进去了。
或者再等10年,1963年的全国二普,肯定能用上全字库。
……
上海计算机所。
唐华拿过一张人口普查卡的样卡(没有编码序列号)。
这种标准样式的普查卡,名字和籍贯需用笔填写汉字。年龄(出生年月日)之类的数据,就用在卡片上打孔的方式来填写。这样可用打孔卡读取机来录入这一部分的数据,不用太多人力。
“老列,苏联上次进行人口普查是什么时候?”
列别杰夫:“这太久远了,我记得是十几年前……啊,对,1939年。”
唐华:“都已经14年过去了。苏联就没有打算再做一次人口普查吗?”
“是很奇怪,但确实没有做人口普查。如果做了全国人口普查,我会收到邮寄的表格,让我填写然后回寄。”
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共进行过7次全苏人口普查,分别是1926、1937、1939、1959、1970、1979和1989年。
二战结束后,苏联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动,然而这段时间苏联的人口普查竟然中断了,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间间隔高达20年。
就算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政府很忙,国民经济尚未恢复,没有财力和人力做全国人口普查,但到了50年代也该普查一次了吧。没有基本的人口数据,苏联的国民经济计划、发展计划甚至国防计划都不好做。
然而苏联在战后这十几年,还真是用抽样调查和估算的人口数字,估算的人口年龄结构分布,来做国家政策参考的……
唐华:“我记得苏联以前做人口普查,是使用从美国进口的IBM自动普查统计机。”
列别杰夫:“好像还真是这样,那么答案就找到了。二战结束后,很快铁幕落下冷战开始,IBM的机器应该是被归类为敏感的重要的高技术精密机械,禁止向苏联出口了。”
唐华:“于是苏联很长时间不进行人口普查,原因仅仅是……无法进口好用的机器?”
这就很好解决了啊!
不过,最有效的推销方式,是中国一普。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如果能给苏联提供一个样板,那不愁苏联人找上门来。
唐华翻开全国一普的资料文件。
普查标准日是1953年7月1日,全国主要省份在1953年10月1日前完成走访调查,偏远地区在1953年12月31日前完成调查或估算。
然后用12个月的时间,完成人口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整理、分析。
1954年9月,一普的数据要基本完成整理和分析,到时候54年10月1日的国庆节,应该要由总理向全国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公布。
相比于其他国家现在要用2~3年才能完成数据整理分析,连走访调查在内总周期1年零三个月,而且人口普查获取的数据信息还比其他国家的普查更多。这就是活生生的广告。
不过,仅仅是向苏联推销一套人口普查用的计算机和网络解决方案吗?
第十二章,96个人的武昌造船厂
在武昌的湖北省委培训班,王守珏正在教干部们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量产的)通用计算机。
同在武昌,青山区的武钢建设工地,工人们将红砖一叠一叠地从车皮卸下来,装在小推车送到工地。
在这个城市,某一部分人正在掌握领先于世界的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方法,另一部分人在为中国补上19世纪就拉下来的课程——工业化。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关内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此前所有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都在东北兴建。
1951年,主席在会议上说“钢铁工业不要全在东北,关内也要有,我看武汉那个地方就有可能搞一个。”
从1951年起,中苏勘察和规划专家在武汉附近考察煤、铁潜力、做交通和钢铁厂厂址的规划。
1952年初,初步的勘察结束,结论是武汉附近的煤铁资源可支持建设一个大型钢铁厂,交通能够满足要求,钢铁厂厂址列出了几个土质地质条件很好的备选方案。
初步勘察报告出台后,唐华带钢铁工业局的队伍再来了一趟,现场敲定武钢地址定在武汉青山区。再经过几个月的筹备,1952年10月,武钢的建设正式启动,目标是1955~1956年出第一炉钢。
唐华结束争论、提前搞到了资金,让武钢比历史上更早地开工,此外还在武汉布置了依托武钢的武特钢、武船、武重。
唐华本来认为长江流域建造的舰船不需要蒸汽轮机,只规划柴油机和未来的燃气轮机企业,但此时电力工业需要在南方建设火电站,因此最终还是需要一个武汉锅炉厂和汽轮机厂。
这些所有的企业,基本盘都是武钢,或者说武钢是这些的企业的基本盘之一。
1953年的夏天,苏联的钢厂设备还没到位,已经聚集在武汉的建设者已开始预先搭建厂房、道路、宿舍等配套设施。
……
刘玉素活了26岁,从纺织作坊到建筑大队工作了6年,从来没见过震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