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万户官,是世界上第一个尝试利用固体燃料火箭将人载到空中去的幻想者。但后来我们连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也丧失了,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近代备受列强的欺凌。”
“今天中国人终于第一次对太空进行了探索。我们虽然来得迟了一些,但希望没有迟太多。”
第五十四章,学院路十三大
TK-2探空火箭钻过了卡门线,实现了中国人第一次太空探索。
但是,这枚TK-2上面没有任何载荷,只有一个降落伞……
本来是该带载荷的。至少带个大气监测仪,收集平流层以上的大气信息非常有用很有必要。这些信息在五十年代还是高级核心技术,美国不公开,苏联那边也不好要。现在这枚TK-2只收集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热层的风真特么大啊,85公里上去又下来,火箭就向南吹飞了30公里”。
这些就只能等以后的探空火箭来做了。TK-2成功突破100公里高度的当天,钱学森就在现场和他的五员干将开了个会琢磨TK-3探空火箭的事情。
乌梁素海的生态还是那么纯天然。
水清见鱼,芦苇丛时不时能看见大鸟。TK系列探空火箭的试射结束,唐华还能在这儿转两天度假模式——红旗-4甲和红旗-4乙的自控弹试射并没有什么意外,就是biu地一道白烟在天上划出道白色的长长抛物线。
红旗-3是引进仿制的S75。
红旗-4是中/近程防空弹。
红旗-5正在规划,中程半主动雷达制导防空弹,舰空为主,地空型号也有。
红旗-6也在规划,更新一代的近程防空弹,红旗-5和6共同替代红旗-4。
接下来红旗-7打算接替S75/红旗-3,但这是10年以后的事了。
目前因为海军造舰计划也是走一步修订一步,因此防空导弹的研制计划也只是个粗略框架,以后还有很多要调整的地方。
把未来10年的规划在脑子里理一遍,唐华才意识到这一个多小时自己没钓着鱼。二十米外周璇和唐汉城居然都开张了。
……
钱学森现在也处于休假状态,唐华路过钱学森钓鱼的地方,发现他的提桶里居然五六条鱼,其中还有两条超大号的草鱼。
“老钱你可真厉害,”唐华把找来的两颗手榴弹又揣回兜里,“乌梁素海的鱼都很鬼精,平时在你面前游来游去,但拿出钓竿来一坐,就没有上钩的。”
“这的鱼很好钓啊,我这不怎么会钓鱼的都钓到了好多。”
……
“唐华,现在国内基础材料和加工工业的支撑力度好于预期,弹道导弹和火箭项目的启动第一阶段又特别的顺利,所以整个计划可能会比原先预计的有所提前。”钱学森说。
唐华:“调整后的计划时间表大概是什么样的?”
“我昨天说的TK-3不只是一枚探空火箭,它的发动机量级刚好可以用于射程400到600公里的弹道导弹。”钱学森说,“TK-3不会做各种构型发动机的原理对比测试,我会集中研制一种经过考验的发动机构型用于TK-3。在TK-3试飞成功的同时,新弹道导弹,D1,也等于启动了。”
“明年的这个时候TK-3会在乌梁素海试飞,后年也就是1956年,D1会是研制的关键期,如果1955年的TK-3测试顺利,1956年年底D1定型应该是有保障的。”
“D1之后是D2,两级火箭,射程1500公里以上,力求达到2000公里。它的第二级火箭和D1大致相同,第一级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需要全新研制。D2……我打算1958年底定型。”
“如果国内基础工业的支持能力会按计划增强的话,D3,也就是远程弹道导弹我打算在1960年底或1961年底做出来。”
四步走是导弹工程发展的既定方针。原先的计划是1960年出中导,1963年出远导,1965~1966年发射卫星,并在两年之内出洲际导弹。
“从D2之后,导弹射程越来越远,越来越重,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周期也变长,”唐华说,“感觉D2到D3是一个坎,D3的研制定型意味着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制造、测试、地面试车设施、试验场,都要准备齐全。”
钱学森:“四种火箭发动机的预先设计我打算今年年底就开始。其中就包括D3的火箭发动机。D3和实验性运载火箭使用红烟硝酸氧化剂和肼类燃料,D4和第二代运载火箭也采用同样的发动机和燃料。第三代运载火箭才走四氧化二氮-肼类的配置。”
唐华:“我先想到的是新疆的弹道导弹再入回收场、酒泉的发射场和回收场,都得提前兴建了。……还有呼伦贝尔的发射场,这是为远导飞行测试配套的。如果火箭和弹道导弹的整个计划提前了,那么第二代运载火箭就不那么急着研制成功,我们可以跳过第二代运载火箭,直接做第三代,专用的航天火箭。”
射程5500~7000公里的远导其实具备发射小卫星的潜力。
因为50年代核弹头质量很大,所以这个时候的远导战斗部都很重,比如东风-4在1965年设计的时候要能搭载2.2吨的弹头。1970年,我们用东风-4稍微改了一下,就把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送上了轨道。
“如果你那边的卫星设计制造进度也提前了呢?”钱学森问。
……
“那好吧,我们定期重新汇总一下几个方向的工程进度,及时做出调整。”唐华咧了咧嘴,“还有一事,配备使用核导弹武器的部队,在军中如何编制的问题。前些天聂参谋长和粟代参谋长问过这个事。”
钱学森:“我觉得这方面还是听军委的意见吧。独立成一个军种,或者编制在空军之下,我看都可以。”
……
9月2日,导弹试射结束,启程返回。
1954年的9月首先一件事情是开学。
不是说幼儿园开学全家轻松……是学院路热闹起来了。
原先的学院路南起知春里,北到清华东路为止。这条路上有所谓的“学院路八大”,也就是8所工科院校。
现在学院路上的大学已经不止8所了,估计会被私下叫做“学院路十三太保”。
这首先一个原因,是学院路向南扩展了2公里,把知春里南边的破烂土路该整修整修,城墙该拆的拆,宽阔的硬路面从知春里南延到了明光村。
再加上50年到54年的几次调整,在这条新的加长版学院路两侧一共挂了13所大学,其中11所工科院校。
“50年到现在,电子信息工业局的核心技术突破很多都源自于清华大学,但作为一个正在急速发展,技术水平和规模都在上升的行业,人才培养是需要有梯度的,这就是北京电子信息学院组建的初衷,它是第二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机构。”
唐华、周璇、重工业部党组书记邓发从学院路的最南端开始,往北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巡游。
学院路的最南端也就是最靠近市中心的一端,路东是北京电子信息学院,也就是挤占了原先北邮的校园位置。
学院路西,和电子信息学院对脸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现在还是一片工地,估计1956年开学。这是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森、唐华和郭沫若三人商讨提出的建议,教育部通过,在这里建立一所综合包含大多数门类的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大学。
邓发:“现在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其他重工业部门和轻工业部门产生影响和促进作用了,电子信息学院和科技大学在学院路的起点,确实很合适。”
唐华:“不过科技大学可能不归重工业部直属……但是没关系,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中科大会提供足够的支持。”
再往北,又是两所脸对脸的学校:路东的北京电影学院和路西的中央财经学院。
中财和中科大一样,现在还不存在,一片工地。这不是重工业部的学校也不是科学院体系的学校,这大概算是总会计师的基本盘。电影学院则已经开张了。
“周璇,以后你就在这里教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