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还对我的理论稍微有点怀疑,现在实践证明了,确实有石油!松辽平原存在油田!”
雨过天晴,在仍然泥泞的道路上,黄汲清、队长、司机三人偏偏倒倒地走着,一边走,黄汲清一边哈哈大笑。
“这口井出油说明震波探测的结果是正确的,那些全都是油!”
“和以前的反射回波不一样,那肯定是土层衰减参数的问题!对东北地质系的研究也能取得一个新发现成果!”
“哈哈,看老李还敢说我找到的油田是假豆沙包不!”
“日本人也真是运气不好,这片油田深度才1500米,他们愣是没找到这个地方,天意呀!”
第158章,就叫建军油田吧
8月1日是建军30周年,有很隆重的庆祝活动。
在北京召开的各界人民庆祝建军30周年大会,总司令、彭老总都发表了致词。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还从莫斯科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电报祝贺。
为了斗倒马林科夫,赫鲁晓夫重新启用并且重用朱可夫,这两个月是他二战结束后人生最高光的时候。
不但朱可夫本人处于人生巅峰,苏联在8月份也处于巅峰时段。
8月10日这天,拜科努尔火箭发射中心进行了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火箭发射。
上午10时,第三枚R-7洲际导弹在发射架组装完毕,燃料加注管撤走,固定臂松开之后,火箭就处于随时可以发射的状态。
R-7洲际导弹不太像我们所认知的(阅兵式上走过的那种)洲际导弹,它更像是一枚捆绑式运载火箭。第一级由带一台RD-108发动机的主箭体和四个带RD-107发动机的助推器组成,每台发动机有4个喷口,密密麻麻一共20个喷口。
第二级工作的时候助推器就脱落了,只剩主箭体和一台RD-108发动机,然后就是弹头——R-7导弹只有两级。
鉴于前两次试射都失败了,因此无论赫鲁晓夫、苏工主席团还是朱可夫元帅都没有亲临现场或者看直播的打算,就由科罗廖夫掌控一切。在下达发射指令后,R-7腾空而起,尾部的20个喷口一齐喷火,现场观测的人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万幸的是,20个喷口没有一个闭火的,火箭身上也没有出现第21个喷火口,火箭就这么完完整整地离开了发射场所有人的视线,进入雷达遥测阶段。
助推器脱落,导弹继续加速,加速,向西伯利亚腹地的试验场飞行。大约飞了6600公里之后,导弹降高,弹头再入大气层,以十几马赫的速度下落。最后一刻,模拟弹头上的减速板张开,然后降落伞也打开,让仪器舱慢慢降落在地面上。
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洲际导弹诞生了。
……
“世界的力量对比已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已经把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强国甩到后面!”
“苏联现在拥有所需的各类导弹,包括远程、中程和短程导弹,制造导弹就像制造香肠一样,可以不断从车间里成批生产!”
“美国用战争吓唬我们,我们也拿战争吓唬他们,如果苏联遭到攻击,我们就把攻击我们的一个或几个国家从地球上消灭。如果西方发动战争,这将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末日!”
在苏工中央的扩大会议上,赫鲁晓夫自信满满地宣布这一重大消息。
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的讲话非常鼓舞人心,我建议,应该应该尽快把总书记的讲话用广播和报纸的形式传递给全体苏联人民。”
米高扬:“现在,我们的核武器终于可以威慑美国了,今后他们将不敢发动战争,如果美国悍然发动战争,使用洲际导弹就可以速战速决地打败对手。”
赫鲁晓夫坐下,对米高扬点点头:“没错,威慑就是最大的效果。因为这件武器的出现,国际形势已经改变了,我们在军事领域将不可能被打败。”
……
苏联洲际导弹研制成功的消息让美国受到很大刺激。
美国空军的洲际导弹——阿特拉斯,6月11日的试射失败了,试射的这枚火箭还不是全箭,是个只有一半重量、火箭发动机推力也小一半的半成品。
8月美国倒是试验成功了一枚火箭,不是美国空军的,是美国陆军的朱诺-1中程导弹。虽然小了点,但是打成了,回收端头帽,验证了再入系统。
“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在弹道导弹领域已处于暂时领先地位,洲际导弹的出现使美国此前构建的国土防空体系大部分失效,因为那些战斗机和雷达系统都是用于防御轰炸机突袭的。现在苏联虽然拥有远程轰炸机,但却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洲际导弹上,这是一个策略性的胜利。”
兰德公司从5月份苏联第一次试验洲际导弹时就发出了警示,8月份他们向国防部提交了这三个月撰写的长报告。
“美国空军拥有庞大的B-36和B-52机队,此前美国的核威慑也建立在轰炸机投掷核航弹的基础上。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非常有效的,但在防空导弹逐渐实用化的今天,轰炸机的作战效能正受到质疑。”
“由于洲际导弹的出现,轰炸机基地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战备巡航方式或许是轰炸机在核战中生存下来的必备选项。在和平时期,必须有一部分轰炸机携带核弹头,在空中不停飞行,当战争突然爆发,这些轰炸机就可以立即飞向敌国,而不是被洲际导弹摧毁在地面。”
“美国的核武库如果只有轰炸机这一种单一的投射手段,在未来核战争中是很不可靠的。核力量必须有两个支撑:轰炸机和洲际导弹,只有两者齐备的时候,核威慑才是有效的。”
……
兰德的报告还没说太空竞赛的事儿。但是不用兰德公司提醒,美国空军和海军都
明白,洲际导弹试验成功,那离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也不远了。此时美国一枚氢弹也有两三吨重,苏联的氢弹应该比这更大。能把氢弹丢到六千公里外,那再加把油,把一个卫星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
距离艾森豪威尔“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的宣言不到两个月,美国和苏联就斗得刀光剑影,仿佛又回到了军备竞赛的套路。——不过太空竞赛不就是军备竞赛么。
相比之下,中国的反应就比较奇怪。
7月28日中国官媒宣布“经国务院、国家计委、有关部门详尽的论证与调研,中央宣布,启动中国的航天工程。中国将开展对宇宙空间的科学研究,在合适的时机发射和平用途的卫星及其他航天器,让太空成为造福人类的新空间。”
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整个8月份都到了最后几天,无论新闻媒体还是外交部都一片静悄悄。
北京计算机所。
唐华、王希季、计算机所的硬件设计员徐立峰三人打开苏州发来的包裹,里面是七八块巴掌大的电路板。
王希季:“这块电路板看上去能插五六块芯片的样子,这就是卫星的大脑吗?”
“它能让卫星唱歌。”唐华说。
电路板的中央部分是两个存储芯片插槽,这其实是T56计算机上的两块ROM芯片——卫星的设计周期只有三个月,没时间设计专门的芯片了,就用现成的产品代替。
两块ROM芯片让这枚55公斤重的卫星实现它的主要功能——发送广播音乐。
王希季:“我原本以为会在卫星里焊一台录音机或者唱片机呢。”
唐华:“太空那个环境,真空,这可能不算什么,接近绝对零度,各种各样的高能宇宙射线,磁带或者唱片太难长期工作了,送上去不到一个月,磁带会消磁,唱片会脆化……当然,不是说芯片上太空就没问题,但是我们给芯片做屏蔽,比给录音机或唱片机做屏蔽简单得多。”
王希季:“这芯片放出来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小指甲块就能放歌?”
唐华:“严格来说,它里面录的不是歌,而是……乐谱。正好我们先试试看。”
唐华打开实验室里的计算机,输入命令打开了里面原先存储的文件。计算机的喇叭就“滴滴”地叫起来,而且音调有高有低,“滴滴,滴滴滴滴滴……”
“这是国际歌?!”王希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