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长期天气预报向我们预示了即将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就是它发挥‘重要的参考价值’的时候,”涂长旺说,“此次黄河的抢险防灾,我们在7月1日获得的15天天气预报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
傅作义点头:“我们提前14天调集了部队和材料,并且向黄河两岸运动,部队到位时,我们获得的就是7~10天的较为准确的天气预报。如果还是像最初的那样,我们就继续执行防灾应对方案,如果天气有变,这时候收回部队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涂长旺:“这种应对模式可以形成一个响应预案,就叫587预案吧,当中长期天气预报显示出很严重的情况时,就启动它。”
傅作义:“如果全国主要地区都能覆盖这种预报,那今后中国的大洪灾就不会有什么伤亡了。”
第188章,浪淘沙·黄河
“红外多光谱遥测系统呢,现在是可以做出来了,但是还不是数字成像和传输。”
王大衍的长春光电所从进口部分苏联零件攒夜视仪起步,经过7年的发展,现在已是涵盖激光、红外两大领域的研究生产单位。
唐华:“芯片的研发你也知道进度的,高速数据处理芯片没出来之前,就用现在的这一套吧,把一套电视直播系统丢上天,对一代星来说也够用了。”
王大衍:“我觉得稍微等等,就能等出数字成像系统啊。我们所3/4微米的光刻机不是已经交付一台了吗。”
“我们手里要留一代呢,现在上市的计算机还是6微米的芯片,明年升级5微米,后年还是5微米。1961年才正式把4微米产品用在量产计算机上。不是说我们抠门,是等技术滚瓜烂熟的时候量产成本可以降低很多,主要是芯片良品率高。”
“好的。”王大衍回答。心里想的是,等成本低的时候再推出,这不其实还是抠嘛。
“还有,一代星被动遥感的波段,1000度以上的超色温段,那几个探测点就先砍掉吧,留一个1500度测试用就行。”唐华说。
高温区域的红外感应是为导弹预警准备的。导弹预警体系至少也要两位数的卫星在轨运行才算建成。
现在哪有这么多的卫星和火箭,发个两三枚卫星,专注于气象服务就得了。
王大衍:“对了,隔壁厂回报了,光学镜头组现在很难在规定的时间里搞出来。”
……
长春光学仪器厂。
“唐部长,我们现在在大直径镜片方面技术储备不足,玻璃配方调整也需要时间,所以……”
光学仪器厂总工说话的时候很不好意思,这次他又掉链子了。
唐华:“这不是你们的责任,其实长光这六七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很多领域已经走到了同行的顶尖水平。你们连光刻机镜片组都能做出来,610毫米照相镜头应该是不在话下的,你们有这个技术和能力,缺的只是时间。”
王大衍:“长光现在可以熔铸23种配方的光学玻璃,对应不同的用途,所有23种配方质量都达到优良。光纤厂的高纯石英玻璃品质最高,现在已经做到了2.1dB,从去年10月开始生产的光纤都是这个标准。”
唐华:“现在长光可能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昆光和太光技术提升的事情。”
昆光是昆明光学仪器厂,由东德蔡司·耶拿出售的设备以及部分技术指导组建的。太光是太原光学仪器厂,由喀山光学仪器厂援建。
长光走高端路线之后,1955年把军用六倍、八倍光学望远镜、炮队镜的生产转给了昆光。太光做照相机和电影电视摄像机镜头。
但是,昆光和太光本身也得提升技术水准,只满足于低端档次是不行的,比如照相机镜头,就需要一种超廉价的定焦镜头用于大众型照相机,另一方面要能造高端的相机镜头。电影电视摄像机镜头技术差别就更大了,要是不希望各个电影制片厂一水儿的洋镜头,那太光就得努力几年。
总工程师:“额,那两个厂啊,就是人的问题。”
“是长光援助几个技术骨干,还是把他们的苗子送到长春来?后一种吧。”唐华说,“但是,不从你们这儿割肉,你们也别把别人家的白菜给拱了,送过来的苗子如果有什么技术天才,你们把他们培养出来了,出师时可不能强行扣人。”
在国企之间的骨干人才流动,是不是可以搞俱乐部的转会制度呢?……这个以后可以考虑考虑。
……
“唐部长?我在上海呢,刚从超算厅出来。是第二台超算生产和部署的事情。”
李强从上海给长春的唐华打电话。
“七月的黄淮天气预报就不用说了,绝对是露了一把脸。国家气象局说,第二台超算一定得要,而且由他们全包使用。气象局好像已经开始在江淮、长江中游、东北增建气象观测站,在做到和黄淮地区同样的气象观测密度之后,这些地方的中长期天气预报也得上。”
“第二台超算布置在北京,现在上海计算机所对天河一号的架构又有些新的想法,如果部署第二台超算,或许可以把这种改进思路用上去。”
唐华:“我觉得先不改,这些新的想法如果特别有意思,就先做分立的测试机看看性能是否有提升。但天河一号的第二台和第一台要一模一样。去北京部署第二台超算的工程队,我们造一号机的研究人员去一半就可以了,其余由电子厂的熟练工充当。”
李强:“不改设计,就可以由大部分的熟练工人来组装部署第二台,这倒是个降低人工成本的好办法。那,天河二号的设计,老列想问问你,有什么新思路吗?”
“嗯……天河二号等下一代工艺的芯片量产之后,我们再讨论架构吧。”
……
上海机场。
IGY的地球物理/气象学家观摩团结束了在中国的考察行程。
三个多月的考察,四次学术讨论和交流会,各人都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这些学术成果对中国的气象学很有价值,各个专家也都获得了不少研究突破。
以及其他的收获。
“这次中国之行非常有价值,我第一次看到了人类推算15天以后的天气预报,这在气象学甚至数学史上都是很重要的里程碑。”
斯塔格在机场和涂长旺道别。
涂长旺:“这一套中长期天气预报系统,现在也有你的一份贡献在里面,我们不会忘记这些贡献的。所以临别之时,气象局赠送您一些礼物,以表不舍。”
斯塔格哈哈笑道:“涂局长,您知道我想要什么礼物……”
“那幢大楼里的计算机是给不了你,不过有这个,C55计算机的提货单,”涂长旺拿出信封装着的一张提货单,“伦敦有C55的销售点,韦斯特兰公司开的。另外还有一些……”
涂长旺指着小车上的一个纸盒,“电蚊香。”
斯塔格:“这是非常好用的东西,我在中国的这个夏天全靠它了。”
涂长旺:“还有这个,电热咖啡杯,煮茶也可以。户外手电。三头剃须刀。偏光太阳镜。风油精……”
……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东亚,都受到若干相似的气象因素影响。如果中国能让日本加入你们的气象预报体系,那么对日本的国计民生会有很大的帮助,我回国之后,一定会游说政府朝这个方面建立合作。”
和欧洲的专家相比,吉野正敏看到天气预报体系后,想到的是这或许可以让日本也沾沾光。
涂长旺:“日本最为关心的是每年的台风预报吧。”
吉野正敏:“正是。”
“台风预报我们进行过一些研究,但目前仅限于靠近中国的区域,对此我们也是不太满意的,”涂长旺说,“从现有理论上来说,要做到对台风生成、台风路径做准确的估计,得在西太平洋建立一个覆盖大片海域的海洋观测体系,但美国海军现在还不让我们进入太平洋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