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740节

现在中国的外交部长说,噶伦堡训练基地被摧毁了,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知道。不能在谈判桌上相信对方单方面向自己传达的信息,尤其是在信息本身十分劲爆时。赫脱要等自己这边的消息渠道向他传递靠谱的信息。

于是,散会,明天再谈。

回到酒店,赫脱马上让随行的机要秘书接通华盛顿的电话。

“杜勒斯先生,今天在谈判桌上,中国外交部长告诉我,他们在16小时前摧毁了噶伦堡,您必须告诉我实情。”

“我们在3个小时前刚刚确认,与噶伦堡失去了联系。”CIA局长艾伦·杜勒斯疲惫的声音从通话器里传出。

“什么时候才能确认噶伦堡是真的被摧毁了,还只是技术上的联系中断?”

艾伦·杜勒斯:“……”

其实艾伦·杜勒斯已经知道噶伦堡大致发生了什么。在几个小时都无法呼叫到噶伦堡后,CIA设在东巴基斯坦达卡的情报站租了一架飞机,飞到噶伦堡上空,看见了下面熊熊燃烧的建筑。

赫脱:“杜勒斯先生,中情局信息的滞后使得今天我与中国外交部长的谈判非常被动。”

艾伦·杜勒斯:“国务卿先生,噶伦堡这张牌,您可以认为,它不存在了。”

……

“总统先生,艾伦告诉我西藏附近的训练基地可能已不复存在,我们的谈判是不是该绕过这些话题,直接解决核心问题?”

赫脱直接与艾森豪威尔联系。

“是的,直接与中方谈核心的问题。”

艾森豪威尔也是刚刚知道噶伦堡出事的消息。

赫脱访问印度时取得的成果颇为不错,印度方面当然不会拒绝美国递过来的援助。联印成了,以西藏为把柄未成,这个刚上任的国务卿出国办的第一件事,算是有得有失。

……

5月16日。

陈老总和赫脱前一天的会晤什么都没有谈,16日上午,两人再度坐在吉隆坡的会谈桌前。

在这天上午,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像是个庆典现场,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微笑。

今天早晨,天眼一号侦察卫星的第一个返回舱在哈萨克斯坦成功着陆,偏离预定落点59公里,现在返回舱已经找到,正由直升机载着往回运,马上就要抵达拜科努尔发射中心了。

5月10日,天眼一号顺利发射升空。经过两天的地面定位和跟踪,确定了天眼一号的精确轨道参数,然后拜科努尔地面中心向卫星发送控制指令,让它将镜头对准地球。

天眼一号的轨道近地点300公里,远地点高达6000公里——天眼一号的镜头不是高倍率间谍拍照镜,而是略带广角的镜片组,轨道也高,原来计划远地点两三千公里,科罗廖夫计算之后干脆改成了6000公里,这样可以给地球拍个很标准的全身照。

卫星镜头方向调准,就开始拍照了,只在远地点那儿飞行一次,就将80张胶片拍完。这卷胶片自动送入一号返回舱,在卫星转下一圈时,返回舱弹出,火箭点火,如上个月的试验返回式卫星一样掉回地球。

拜科努尔地面中心的大厅被布置成了庆典现场。作为背景的墙上,挂着苏联、中国、民主德国三国的巨幅国旗。

在国旗前,科罗廖夫和他的助手瓦西里·米申;天眼一号的副总设计师王希季、控制系统专家屠善澄;蔡司·耶拿公司的光学镜片组专项工程师埃贝尔·丢勒,爱克发公司的总工程师汉斯·杜普乐,六人先是站成一排合影,然后在摄影师的要求下,六人站成一个半圆,六只手伸出叠在一起,再合影。

天眼一号的返回舱-A运到,装在小车上,推到会场中央,现在不仅合影,纪录片摄制组也开动了。

“这次航天发射是社会主义阵营合作的典范,苏联制造了月球号运载火箭,中国制造了侦察卫星,民主德国制造了高精度的光学镜片组和航天专用胶卷,”科罗廖夫说,“在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会使我们前进的速度加快,而且更有效率。”

“我希望以后这样的合作能够一直持续下去。”贝尔·丢勒说。

王希季:“天眼一号的三颗备份星将在拜科努尔就地改装,将广角镜片组转为高倍率镜片组,希望接下来我们的工作一切顺利。”

科罗廖夫:“其实今天的庆祝会还缺少了钱学森和唐华,他们两人如果能出现在这里,那么合影就完美了。”

王希季:“确实很遗憾,不过,钱主任和唐部长现在正在紧张地工作。一个多月后,我们自己的新火箭和新卫星也要飞上天了。”

第220章,我们有良好的商业信誉

天眼一号的返回舱成功回收时,钱学森在导弹试验基地,发射的不是卫星,而是东风-3的高弹道试验弹。

这是中国制造过的最重的弹道导弹/火箭,发射的这一枚弹重量是83吨,一级的发动机推力120吨。在正常状态下,东风-3携带一枚2.5吨的弹头,最大射程5500公里,这个射程……略有点尴尬,向东只能打到阿拉斯加,部署在新疆向西可以打到巴黎。

直接攻击美国本土,那得东风-5出来才行了。

因此在东风-3立项时,就确认这种导弹不会装备太多,象征性生产几枚而已,主要目的是搞出一种发射1.4吨以下的中小型卫星的廉价运载火箭,其次就是这个120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火箭发动机。

这个发动机设计得很完善,比冲也还可以,如果可靠性高,那么用它做2.25米直径的助推器,今后捆绑式运载火箭设计就很好搞。

“5,4,3,2,1,发射!”

东风-3从发射架竖直上升,不断上升。飞到30公里高还几乎是垂直的,到60公里高度,也没有偏转多少角度。

——这次试射是高弹道试射。

导弹是完全按照5500公里射程来制造的,但是发射的时候让这个抛物线尽量往高了画,最后弹头落点离发射基地只有2200公里。

高弹道测试的好处是不用真找5500公里的试验场来做,对火箭射程的检测也基本靠谱,唯一的差别就是弹头再入大气层时,因为是直扎下来的,在大气中飞行的距离偏短,而真·5500公里射程的导弹,弹头划过大气层时的发热会更剧烈一些。

28分钟后,新疆西部阿克苏地区天上掉下一颗流星,在高中拖着火焰,大约到万米高空的时候稍微降速,然后砸在沙漠里。

“东风-3第一次高弹道飞行测试成功,火箭两级发动机工作正常,飞行轨迹正常,弹头再入大气层正常。”

钱学森把这次试验的结果回报北京,“弹头落点距离预定弹着点偏差是1550米,这可能是初次进行高弹道试射,参数没有完全校准的原因,下一次高弹道试射,我们还有一次机会进行调整……”

……

北京。

钱学森从乌梁素海发回的报告聂帅看了,唐华还没看。

这一天唐华都在西郊某机场的一个大型临时机库里面,研究被基本拼装起来的U-2侦察机。

摔在玉米地里的U-2机身蒙皮不但碎成了块,表面还凹凸不平,但拼装人员尽量不重新把蒙皮掰平,而是找准碎块应该呆的位置之后就让它在那里保持原样。

在机库一角,电子信息工业局和总参通信部的几名同志围着一张长条桌,上面摆放的是U-2的通信设备和电子对抗设备。

唐华此时在机库另一角,和陆孝彭、黄志千、屠基达、吴大观等人观察U-2的发动机。

“真是意想不到,”陆孝彭说,“我之前以为,U-2能飞到两万四千多米,它的发动机一定厉害得不得了,怎么说也比我们先进一两代吧。但看这台发动机的样子,并不是这样。”

“这台……普&惠公司的J75发动机是吧,轴流式涡喷发动机,看它的涡轮组合,压缩比也没有高到我们不可理解的程度,”屠基达说,“我感觉和奥林巴斯102是同一代的技术水平,它不比奥林巴斯102先进多少,最多也就改进提升了一点点吧。”

首节上一节740/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