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危房
金汉元则是目瞪口呆。
“这是你创作的?你确定不懂音乐?”
他实在有点难以理解,能写出这样的歌,竟然是个不懂音乐的人。这说出去,让多少人汗颜呀?
他敢保证,这首歌一出,肯定会红遍大江南北。
“见笑了。”周益民脸不红、心不慌。
见笑?
金汉元有点无言以对。谁敢见笑呀?即便是他们这些玩音乐的人,也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歌曲来。
看看人家的词写得多好,全篇下来,都是红色主旋律。
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动听。
金汉元有些激动起来,给这样的歌曲创作伴奏,他也感觉光荣。以后,这首歌火了之后,他金汉元的名字也会跟著这首歌传出去。
接下来,金汉元不管周益民和李主任,自顾自地忙碌起来。
别看他是残疾人,但行动起来十分利索。
在周益民诧异的目光下,先是写歌谱。对他们这种专业人士来说,有了旋律,写歌谱并不难。
一边弄歌谱,他脑海中已经开始考虑用什么乐器演奏,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算了,我们先走,不打扰他。”李主任跟周益民说道。
留在这里,感觉也是傻等。
离开金汉元的家,周益民问:“姨,刚才那人……”
还没说完,李主任便说道:“益民,你以后喊他一声叔,不会吃亏的。”
她这次特意带周益民过来,也有让周益民跟金汉元认识的意思。很少人知道,金汉元是他们这条街隐藏的“大佬”。
或者说,他本身谈不上大佬,没当过任何官,但金汉元的人脉很强。
这得从他家支持抗日开始说起。
金汉元的家族以前是个大家族,很有钱。可为了这个国家、民族,他家可谓是倾尽所有,就连人丁,最后都只剩下金汉元。
前些年的抗美援朝,金汉元也去了。虽然有命回来,但也失去了一条腿。
原本,国家对金汉元是另有安排的,但残疾了的金汉元主动选择隐退,而不是去当官。之所以选这里,是因为这里曾经也是他家的祖产之一。
实际上,他家的祖产很多,但几乎都捐给了国家。
有传闻,金汉元还得到过墨宝。只要拿出来,几乎“万法不侵”。
李主任稍微把金汉元的信息透露给周益民知道。
周益民心中佩服。
他也爱国,但要做到那种程度,自问是做不到,没有那么高尚。
不过,尽管知道了金汉元的底细,周益民也没打算刻意结交,顺其自然就好。
周益民将目光转移到大杂院的其中一处屋子,提醒道:“姨,那屋子最好还是让人修一修,不然迟早出事。”
一眼望去,那就是危房。
周益民甚至都看到它的一堵墙是斜的。
平时或许还没事,但再过十来年,绝对撑不过地*震。周益民不会忘记历史上那么大的一件事。
到时候,在不会暴露自己的前提下,或许他会做出点努力。
让他眼睁睁看著那种灾难发生,无动于衷,周益民真的做不到。
“嗯?”
李主任望去,也微微皱眉。
她把大杂院的管理大爷找来。
管事大爷欲言又止。
“有什么就说,吞吞吐吐干什么?”李主任没好气地说道。
那管事大爷苦笑:“李主任,我们大院还有好几处那样的,我也跟他们说过,他们没当一回事。”
他这个管事大爷也很难做呀!
有些居民真的不想花钱,看到墙体倾斜,弄一根木头回来,以为放去撑一撑就没事。
“还有好几处?”李主任吓一跳。
“李主任,我带您去瞧瞧吧!”
说完,他在前面带路。
这个大杂院很大,占地面积不下1000平方,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建筑超过30栋。有些看起来还比较新,有些则是破破烂烂,看著就要倒塌一样。
很快,管事大爷带李主任和周益民来到最严重的一处屋子。
只见那房子的墙已经明显倾斜,外墙则是两根木头撑著。屋内,有小孩子的声音传出来,哭得有气无力。
看到这,李主任都吓出一身汗。
“谁住里面?”李主任问道。
胆子也太大了。
“小姚,他一家子,难呀!”管事大爷叹道。
住大杂院的人,本来就穷,而小姚则是贫困户中的贫困户,偏偏上有老,下有小。
“还是先叫他们出来吧!这样的房子,很危险。”周益民开口道。
李主任亲自进去,将住里面的人都喊出来。屋子不大,不到20平米,老老小小一共9人。
这还没算出去干活的顶梁柱,也就是管事大爷口中的“小姚”。
“都出来了?我跟……”
李主任还没说完,那堵墙忽然倒塌,掀起一阵尘土,看得所有人瞪大眼睛,脸上涌出一阵害怕。
尤其是这家人,他们要是晚出来一分钟,他们可能就埋在里面了。
李主任同样一阵后怕,心里很庆幸,也很感激周益民的提醒。如果不是周益民,今天就出事了。
出这样的事,街道办多多少少是有点责任的。
房子的倒塌,也吸引了左邻右舍的目光,纷纷围过来。
“不要命了?还进去。”
忽然,那位老人家往倒塌了一半的屋子走。
李主任忍不住骂人。
“棒子面还在里头,全家的口粮呀!”老人家哪顾得上危险?
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老人家,棒子面就算被埋在里面,也迟早能挖出来,您没必要进去冒险。”周益民劝他。
然后,转头跟李主任说道:“姨,我们街道最好来一次全面的摸底排查。像这种危房,及时发现,统一修一修。”
李主任点头,跟管事大爷说道:“去把房子有问题的人全部喊出来,别待在屋里了。”
管事大爷被忽然倒塌的房子吓到了,回过神来,连忙按照李主任的话去做。
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房子会忽然倒塌。
这次领李主任过来,其实是想著让李主任知道这一家有多难,看能不能给小姚一家安排个工作。
继续这么下去,真会饿死人的。
感谢爱喝气泡水、cyndi1982,以及08a三位兄弟的打赏!
第182章 妥善安置
这回,房子墙体有倾斜的居民也不犟了,纷纷将家里稍微值钱的东西都搬出来,生怕他们的屋子步入小姚家的后尘。
人教人,有时候很难教;而事教人,往往一次就行。
小姚的那屋子,便是前车之鉴,要不是李主任他们及时将人喊出来,人就埋里面。即便不死,也肯定一身伤。
更重要的是,有孩子呀!
李主任转头吩咐大杂院的一位居民:“你替我跑一趟街道办,让留守的办事员都过来。”
那人二话不说,立即跑出去。
李主任转身看著小姚的一家老小。
实际上,她懂管事大爷的想法,她也难做。工作岗位就那么些,而申请的人太多了,其中不少人的家境不比这一家好到哪里去。
都是这么穷,这么困难的,让她怎么安排?
说实话,这还得感谢自己身边的益民。他的发明,让钢铁厂和方便面厂都扩招了不少工人。不然,大家都没有这机会。
然而,无论是钢铁厂,还是方便面厂,都不止对他们街道招工呀!招工的名额,甚至都跨区的,分到他们街道的名额少之又少。
总而言之,就是僧多粥少。
周益民则是佩服这个时代的人敢生。
就这般困难的家庭,也敢生6个孩子,三男三女。其中,最大的女孩已经16岁,而最大的男孩则是14岁。
都是一副瘦瘦弱弱的模样。
能不瘦弱吗?
每天就吃那么点东西,尤其是这种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得跟猪一样多,正所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后世,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想生,甚至不想结婚。
什么生活压力大,养不起老婆、孩子的,其实都是懒惰的借口。
穷有穷的养法,富有富的养法。
不是非要天天鲍鱼龙虾的,也不是都得将孩子送去贵族学校读书。提供再好的教育条件,孩子不懂珍惜,不努力,就是不行。
懂事的孩子,哪怕在山沟沟读书,也能考上清北。
退一万步讲,孩子即便读书成绩不佳,只要思想道德素质好,那其实教育孩子已经成功了。
老太太想起了什么,也想进去。
被李主任一把拦住:“不要命啦?”
老太太颤颤巍巍地说道:“火柴盒还在里头呢!”
除了材料,糊好的火柴盒都有好几百个。他家人多,能做的就是想办法多接点街道办给的散活,比如糊火柴盒之类,补贴一下家用。
要是埋在里面,他们家不仅拿不到工钱,甚至还要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