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第209节

  周大忠直接将煤票递了过去,工作人员接过来看了一下:“一共是五块钱,

  要不要帮忙拉回去,要的话,要加五毛钱!”

  “要帮忙拉回去!”周大忠连忙回答。

  说完就将提前准备好的钱交给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收到钱之后,给周大忠开了一张小票。

  周大忠拿到小票之后,就来到一旁领取煤,而且一旁还有人力车的师傅在一旁等候。

  人力车师傅数量将周大忠购买的每放在车上,然后让周大忠在一旁带路。

  周大忠就骑著自行车在前面带路,不过怕人力车跟不上,所以周大忠不敢骑得太快。

  人力车师傅看著周大忠骑著自行车,满脸都是羡慕啊!自行车可是有钱人的配置。

  骑了半个多小时,周大忠问道:“师傅,要休息一下吗?”

  人力车师傅可是拉著几百斤的煤,并且走了这么久。

  “不用,这才哪到哪。”人力车师傅一脸轻松。

  这才算是热身而已,有时候要拉得货比这重多,还不是照样拉?

  “师傅,厉害!”周大忠竖起大拇指。

  又骑了十几分钟,终于回到四合院。

  他们首先将煤搬到周大忠的家来,由于里面的空间并不大,要是堆了这么多煤的话,能活动的空间就不多,所以几乎所有人都是堆在门口这里。

  除非是一些人疑神疑鬼,生怕别人会拿他的煤一样,才会搬进家里,其他人都是留在一旁。

  牛大爷说道:“大忠,怎么买这么多煤?”

  他看著大门外的人力车,还有很多煤,少说也有几百斤。

  “有一些是我十六叔的,正好我去买,就顺便一起买回来。”周大忠解释道。

  “师傅,剩下那些要搬到另外一个地方。”

  他也会做人,从兜里拿出一包香烟,递了一根过去。

  人力车师傅看见是大前门,本来还有一点怨言,瞬间就没有,要知道大前门是普通人能抽到最好的烟了。

  随后就带著人力车师傅来到周益民的家里,然后说道:“师傅,剩下那些煤都放在这里就行。”

  两人齐心协力把煤搬进去,搬了十几分钟终于搬完。

  周大忠也不是吝啬之人,直接将那一包大前门给了人力车师傅,人力车师傅收到的时候,都有点不太敢想相信,没有想到周大忠这么大方。

  “谢谢,下次有这种活可以直接找我。”

  “好的,下次一定找你!”周大忠点头。

  终于搬完,可以好好休息!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房门被敲响,本来睡得好好的周大忠顿时就被吵醒:‘

  谁?”

  “大忠,你娘回周家庄了吗?”门外传来周益民的声音。

第319章 棉衣

  周大忠爬起来开门。

  “十六叔,我娘回去了,什么事?”

  周益民摆摆手:“那没事了,我以为她跟你弟还没回去,准备送他们一程。”

  他准备回村了。

  两人聊了几句,周益民骑上自行车回去。

  回到村,五哥那老头子就告诉他,棉被已经打好,还剩下不少棉花,问周益民接下来怎么弄。

  前不久,周益民就把棉花给拿出来,送到弹棉花的“五哥”这里,让他帮忙打造几张棉被。今天,总算是完成了。

  那都是疆区的长绒棉,品质非常好,而且量多,所以每一张棉被都挺厚的。

  冬天盖这个棉被,暖和得很。

  “还剩多少?”周益民问。

  他其实还留有一部分,交给三,顺便给了些布,让三婶做几套棉衣。包括爷爷、奶奶、来福等人的,都有一两套。

  “这些都是,你看看。”

  还剩挺多的,毕竟好几百斤的棉花呢!只是做几张棉被而已,能用多少?

  周益民往里面探头一看,是挺多的。

  他想了想,说道:“五哥,要不这样吧!你找点人手过来,我去找些布回来,你们给学校的孩子,每人做一套棉衣。如果还有剩,那就给村里的老人做。”

  周志隆瞪大眼睛。

  这么多好棉花,就这么送出去了?

  他内心感叹:还得是益民呀!

  “行!我去找人。”

  这对村民而言,是好事呀!谁家没有孩子、老人呢?

  现在别说棉花了,粗布都不好买。除了要钱,还要票。而布票,即便是城里人,一年也没有多少尺。

  周益民家都还没回,又骑著自行车出去。其实,就是做做样子而已,布匹都在商店背包呢!他之前1元购了不少。

  现在正好拿出来用。

  而老五周志隆先去找老支书和学校的校长周志高。

  “志隆,有什么事吗?”老支书见他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

  周志隆说道:“支书,益民之前不是找我做棉被吗?还剩下不少棉花,他打算将剩下的棉花做成棉衣,发给学校的孩子,要是还有剩,就给村里的老人也做一套。”

  嗯?

  老支书立即站起来。

  棉花很难的呀!周益民带回来的那几百斤棉花,他也去看过,品质相当好,

  外面有钱有票都很难买得到。

  “这是他的话?”

  其实,老支书内心是相信的,这确实是益民的做事风格。谁不知道村学校是他罩著的呀?现在村民都想方设法要把孩子塞到学校去。

  周志隆点头:“是呀!他出去找布了。”

  老支书来回步了一会。

  最后,他说道:“不能让益民都出。我们去找志高,跟他商量,让学校找学生的家长,一件棉衣给10块钱。起码,要把棉花的成本给益民补回去。”

  老是让益民出这、出那的,怎么好意思?

  于是,他们来到学校。虽然今天不上课,但周志高基本上都会在学校,晚一点还要给村民扫盲呢!

  “给学生做一套棉衣?”周志高一愣。

  最近,天气变冷,他也发现有些孩子还穿著之前的那校服。尽管教室内有火炉供暖,但还是有人冷得发抖。

  “是呀!益民仁义,但我们不能趴在他身上吸血呀!你联系家长,让他们每人出10元买棉衣。”老支书说道。

  其实,10元一件棉衣,怎么看都是占便宜呀!外面买就没有这么便宜的。

  要知道,当下的穿衣成本不小,布料棉料衣料,都是紧俏物资。这也是为什么缝缝补补又三年,小的孩子永远都只能捡老大的衣服穿。

  现在学校的孩子有新衣服穿,还是靠益民。

  在城里,一件“涤棉卡其男制服上衣”要卖19元,一条“涤棉卡其男制服裤子”卖14元。上下一“配齐”,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就出去了。

  所以哪怕是现在的工薪家庭,“买衣服”真是难得的奢侈事,更别提农村了。就算“过年穿新衣服”,也多是自己买料子做。

  像这种冬天穿的棉衣,没有20元以上,根本就不用想。

  因此,10元给孩子买一件棉衣,就没有家长能拒绝。

  主要是现在周家庄的村民也逐渐有钱了,除了赚工分,卖菜的钱,过段时间还会分下去一部分呢!

  “好!我这就去通知他们。”周志高见又是给学校“发福利”,非常积极。

  作为校长,让孩子学到知识,更好地学习,是他应该做的。

  随后,老支书和周志隆去找了十来个手巧的农妇,做棉衣就靠她们了。

  不久之后,全村都知道,益民要给学校的孩子做一套棉衣,一套只要10块钱。大家二话不说就把钱给交了。

  “可惜,只有在学校的孩子才能买。不然,我都想给我家铁蛋也买一套。”有人遗憾道。

  10元的一套棉衣,即便是小孩子穿的,也很值呀!

  要是大人也可以买,他们甚至愿意出二三十块钱。

  “还是现在的孩子好呀!我们以前.”有人又说以前自己怎么样。

  哪有这么幸福?

  吃得好,穿得好,都不用愁其他的,只负责学习和玩。

  不久后,周益民拉著一批成色不太好的布回来。这是瑕疵布,布厂的不合格产品。通常情况下,这种东西都是工厂内部的人消化掉的。

  即便是瑕疵布,放在市面上依旧很受欢迎。

  一方面,瑕疵布不用票;另一方面,瑕疵布的价格也相对亲民。所以,瑕疵布很受老百姓的青睐。

  周益民得知老支书为他收取10元一件棉衣之后,他哭笑不得。

  不过,他也没有拒绝。爷爷奶奶他们也说过,不能一味付出,否则有些人会逐渐认为理所当然,当某天不帮忙,就会觉得是你的错。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道理,周益民还是懂的。

  有时候,有些事情,他甚至还会特意问一问爷爷奶奶的意见。

  “行,那我就收了。”周益民将那些钱收下。

  而拿到布之后,那群巧妇就开始忙起来,给孩子量身体,缝制棉衣等等。

第320章 粮食入窖

  孩子们正在高兴的排著队,正等候妇女们量身高。

  这让那些没有到年龄入学的孩子羡慕不已,每次看到哥哥姐姐在学校发新衣服,他们都想著快点长大,去学校读书。

  现在很多农村家庭都觉得读那么多书是没有用的,现在读书可不像后世那样,有义务教育,基本上交一点书费就行。

  虽然说读到中专或者是大学,就能包分配工作,但是能有多少人能考得上,

  现在考上中专的难度可是相当高。

首节上一节209/2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