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79:送知青老婆回城 第184节

  方明澈也觉得这个不太营养,就没给他们买。他买的是蛋糕之类老年人和小孩子好消化的东西。就这次买,也是颜颜想尝尝的缘故。父女俩一起吃了五包,剩下的真不想吃了。

  在火车上,其实方父、方母和康康都看到过别人吃。所以这会儿,方母也挺好奇的。

  方芳用长筷子把泡好的方便面分成几碗。方健先端给爷奶,然后父母,最后才是他们三兄妹。

  方父尝了尝,“确实不如之前泡着的时候想象的那么好吃。不过真挺方便,出门在火车上吃省事儿。可以换换口味。”

  等吃过了,颜颜跟着堂姐出去和村里其他人玩儿。方康也一起去。

  下午摘茉莉花,方健和方芳都得去,但那是下午的事。这会儿方芳可以打着陪颜颜的旗号去玩一会儿。

  旁边邻居问方康,“康康,今早是不是又吃你幺爸带回来的好吃的了?”

  上回吃了Beijing烤鸭,两兄弟出门就炫耀上了。

  实在是之前五包面一起泡,那香味有点霸道。都传到隔壁邻居家了。这会儿人家见到小家伙顺口问问。

  康康点头,“是啊,吃了方便面。不用煮的面面!”

  旁人怎么样他不知道,但方康是真挺喜欢吃方便面的。

  至于方健,他破天荒的没有出去找小伙伴玩。反而是找起了期末考试的卷子。开玩笑,挣钱呢!五块钱可以买多少东西了。

  70分,他以前也考过的。他准备把试卷找出来订正一下。

  刷着锅的袁淑芬好笑地道:“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方明华赶紧示意她住口,“你可别把他的积极性打击到了。合着除了打骂,还是要给钱才行啊。”

  袁淑芬也挺乐见这一幕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

  出去干农活的路上,就连方父都有些感慨地道:“看来对每个孩子得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啊。”

  他家老二,小时候被带着去田里看大人干活,晒了几天就知道埋头苦读了。

  方健,他也试过让他跟着下田,告诉他考上学校、端了铁饭碗就不用吃这个苦了。一点反应都没有!

  原来对付这小子,得用钱吊着他才行。

  方明华道:“是啊,打骂都没用。他已经被打骂疲了!”

  方明澈在家等到邮递员登门,把汇款单签收了。就在隔壁借了辆自行车,准备去取一千块钱。他前几天就把钱汇出来了,路上要耽搁一周。这样真是不方便!

  还不知道吴明举汇回来的跨国汇款单什么时候能到呢?

  还有,他们汇去各地的汇款单,也要耽搁一周的时间。如今别说手机支付,银行都还不能跨地区转账呢。远程付款的方法还十分的原始。

第169章 捐资助学

  方明澈记得,1986年成都的荷花池批发市场开业。然后镇上、县城很多小摊贩都去荷花池进货。是坐夜车去,那会儿已经有柏油路了,八个小时可达,夕发朝至!

  就那个时候哦,那些小摊贩都只能是带现金去进货。晚上在长途客车上根本不敢睡觉,除非是有伴,大家轮着睡。就生怕钱掉了,那货款可是一大笔钱。还有人在内裤上缝个口袋,把钱装在里头。

  如今才1980年,跨省用钱不方便才是正常的。

  方明澈骑着自行车出村,一路避让着人和摇摇摆摆上路来的鸡鸭。出村的这条机耕道,下个月开始秋收以后,还会晒满稻谷呢,就中间留条小道。有生活气息得很!

  一路都有人和他打招呼,如今都晓得他在首都混得好嘛。混得好了,遇上的基本就都是笑脸。

  也看到颜颜和方芳、康康了。他们在和几个小朋友排队抽‘贱皮子’(陀螺)。

  颜颜和方芳背对着方明澈,没看到他骑车过来。康康是面向他的,挥手喊道:“幺爸”

  方明澈点点头捏了手刹,一只脚放到地面。他问颜颜,“要不要跟爸爸上街?”

  回来一趟,还是要上街看看才好。虽然镇上所谓的街,就那么短短的几百米。不过,总比隔壁县好,被人说成划一根火柴走通城。

  颜颜点头,然后康康也说他要去。就一前一后的坐上了车。

  方芳协助他们两个上了车就准备回家,不是陪颜颜她是不能就这么在村里玩的。

  颜颜大些,坐后面。她两手抓着爸爸的衣服,“爸爸,你猜我刚看到谁了?”

  方明澈顺着她的话问道:“看到谁了?”

  既然要说话,他就没急着蹬车走。不过,颜颜不是把村里人都忘光了么。看到谁这么惊讶啊?

  颜颜道:“我看到马晓丹了。她叫我,我没认出来,是姐姐告诉我的。她、她看起来过得不好。”

  穿的衣服不合身,头发也黄黄的。

  方明澈听她这么说微微皱眉,“是,你在村里的时候跟她玩得还挺好的。”

  因为母亲都是知青,父亲也都是同村、同学,加上她俩年岁也相当。这俩小姑娘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

  马晓丹,他记得比颜颜要大些月份,该有五岁了。

  去年暑假他和阿嫣回来办复婚的手续。小姑娘还来问过,能不能就说她是颜颜,带她一起上火车、去首都找妈妈。

  这肯定不行啊,马安国肯定不会同意自己把他闺女带走。而且吴丹当时刚刚结婚两个月,也不会乐意接受女儿。

  但他听阿嫣说,吴丹领到工资在往村里寄钱。怎么,钱没用到马晓丹身上?

  前头横杠上坐着的康康学着大人的话,“有了后娘,就有后老子哦!”

  方明澈骑车带着女儿和侄儿上街,先带他们去转糖人,逛了逛供销社。然后取上钱就赶紧回村了。他取得不少,掉了也麻烦。

  进了村里,他把姐弟俩放到地上,“我要去村支部,你们自己找小朋友玩儿吧。”就在村里,不用怕丢了。

  “哦,好的。”

  方明澈直接去了村支部的财务室,把钱交给了村上的出纳。然后得到一张收据。

  这是回来投资的主,出纳对他也客客气气的。而且,这出纳跟方明澈还有马保国都是初中同学。

  方明澈散了只烟给出纳,两人随意聊了几句。然后他问起马家的事。

  “是,他前头那个的确是寄了钱回来。听说一个月10块钱,乡下养女儿嘛足够了,而她还只承担一半。但后头那个前几个月怀上了”

  一个月10块钱,应该是吴丹工资的四分之一了。当知青是要算工龄的,比林怿那样真的刚参加工作的要多一些。而且她毕竟是在电影院坐办公室的。

  方明澈撇嘴,“用女儿的抚养费,给后头的婆娘当营养费。他马保国怎么这么做得出来啊?”

  马晓丹头发都黄黄的了,肯定是营养不良嘛。这过分了啊!不说完全专款专用,但不能不给孩子吃饱、吃好。

  出纳道:“据说后头那个怀的是儿子,一味的要吃、要穿。但是吧,隔家门、闭家户的,那女的也没虐待、打骂马晓丹。而且她亲爹、亲爷、亲奶也都在的,旁人也不好说什么。现在那男娃子是还没生出来,等生出来了马晓丹肯定还得帮着带孩子。至于以后,还能不能上学读书都是个问号。”

  方明澈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今天还多取了1000块,应该说汇钱的时候就多汇了。原本就是想交给支书,作为村里家贫无力上学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学费。

  都是看着长大的娃儿,力所能及帮一把。小学、初中不花什么钱,就是高中也不算多贵。

  他现在也算是村里能挣钱的人了,回馈一下桑梓也是应该的。不然,肯定要被戳脊梁骨。

  村里人以前不太重视教育,很少孩子像他一样读完中师。这个事昨晚也和支书说了,支书自然是大为赞同,也很感谢他这个举措。

  出纳也听支书说了,忙问道:“你这个家贫的标准是什么?”

  “家庭月收入划条线,供孩子读书吃力那种。你帮我划这条线吧。我如今很少在村里,不太清楚情况。”反正他家不算,虽然有三个孩子,但还有四个大人都能干活挣钱。

  出纳点头,“可以,你放心,我一定做好账。回头宣布出去,肯定村里上上下下都会帮你盯着。”

  两人正说着,支书听说方明澈过来了,便从办公室走过来。

  “明澈来了。好,我这就在高音喇叭说了一下这两个事。”他看到出纳正在点钱。

  方明澈摆手道:“支书,不用了吧,还搞得大张旗鼓的。”

  昨晚他给他爸也说了一下,他爸问清他还债没问题,他都把手工艺品卖到日本去了。就说这么做不错。读书确实是贫家子弟最好的出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嘛。

  他一年就回来一次,而且马上九月份就要开学了。这时候把钱提前给了也合适。

  其实方明澈觉得,如果村里的大米厂效益好,没准这钱他出不了两年。以后就直接用大米厂的分红就可以了。就算不行也没什么,一年一千对他不算什么。

  当时他听得好笑。老头子那两年私塾没白念啊,还说得出这样的话来。

  “怎么不用啊?那一千说是投资,这一千你可是捐的。而且你还说这只是头回,以后会源源不断的捐资助学。做了好人好事怎么能不宣传?这样也好让别的人都向你学习。”

  支书说干就干,立即叫上明澈和出纳到了自己办公室。三个人商量了一下,先把贫困线划出来,然后支书就拿出话筒打开,又拍了拍。

  “社员们,我现在宣布一个事:刚才方明澈拿了两千块到村支部来。一千块是给大米厂的投资款,另外一千块他说是捐给家里贫困线以下家庭的孩子读书用的。一部分作为学费,另一部分作为奖学金。这一千块只是这头一回的,明年还会继续。如有过需要,也会适当增减。现在我说一下贫困户的标准,以及能拿奖学金的标准。”

  村里人都仰头看向了附近的高音喇叭。全村东南西北中一共在高处安了五个高音喇叭,有什么事这么一说十分的方便。

  这会儿方明华和方父在田里除草。方明华忍不住道:“瞧把他给能的!”

  他原本很感激兄弟的,结果现在外人的儿女也能享受跟他儿女差不多的待遇。

  方父道:“你能不能看远一点啊?明澈昨晚还说了,如果方健他们三兄弟学习好,以后条件更好些,可以接他们去首都读书。首都的教育条件比咱们这穷乡僻壤的可好多了。”

  所谓的条件更好些,是他能再买一套房,就把现在住着的小偏院腾出来给孩子们读书去租。还有就是,得等到农村人去城里,能民不举、官不究,不会被当盲流驱赶回来的时候。

  明澈说如今管得越来越松了,只要不露宿街头都没有立即要收容、驱赶。

  但是,明澈也说了,他和阿嫣都没空。如果是三个小的去,那他们二老也得跟去照顾。

  他和老婆子都不想长期离开村子、离开土地。去首都住了大半个月,还是更习惯乡下的生活。

  这会儿听大儿子说这样的话,方父就忍不住把这些都对他说了。

  “如果孩子们真去了,一学期每人200起步的高价费,还不是只有他们幺爸掏。”

  方明华就有些讪讪的了,老二还没和他说这些呢。

  他道:“方健和方康能考上初中,我就谢天谢地了。也就方芳能有机会去!”

  这培养还是该把资源倾斜到男娃子身上才是。

  方父看着他,“康康还没开始上学呢,你就看死了他读书不行?我都说了,就没有是不是读书这块料的说法。这世上,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那和众人差得多的,不是科学家就是傻子。关键是要看学习态度!哎,你早上不还说让淑芬不要打击了方健学习的积极性么。”

  只为了方芳读书,他和老婆子是没什么动力特地去首都照顾的。他们想的就是方康。要去就是去照顾这两姐弟。方健不好说能不能扳回来,但康康还是有指望好好培养的。

  他们如今,已经尝到当年弓着背供养老二读书的好处了。老二说得没没错,得一代一代的托举。

  颜颜和畅畅,父母都是大学生,而且家里有钱。将来的前途应该是很好的。

  他们如今操心的就是大房的这三个,尤其是两个孙子。对于方健,现在就是要千方百计让他对学习上心些。第一步目标是考上初中。

  父子俩说话的声音不大,被高音喇叭盖过了。

  等支书说完,又让方明澈说了几句。方明澈只好说了说教育改变命运、希望大家能重视教育这类话。好在他是当了几年老师的,说起这些来肯定一套一套的。

  而且他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村民听着也不会觉得他说的是假大空。

  村民们一开始听到高音喇叭响,没太当回事,该干啥的还干啥。反正支书时不时就要过一下讲话的瘾。没啥大事,直接当耳旁风就好了。

  但听到他第一句就是方明澈带了两千块钱回来,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钱啊,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这会儿都说完了,旁边田埂上的村民对方父道:“哎呦,方七叔,你家明澈如今可是真本事。都是你们二老培养得好啊。”

  方父笑道:“一年半以前,你们不还说他脑子进水了么?”

  他一年半前把老二抽了一顿的事,没传太远吧?

  说话的人摆手,“现在才知道,他是比我们看得远啊!这能看得远,才能走得远啊。”

  挣钱了,愿意拿一些回来捐给村里的娃儿读书,这就是好的。不然,你再是发大财,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这天,招呼方家人的村民明显比往常多起来。一家子在外头得到的都是笑脸相迎。

  方明澈和出纳,下午下班、下工后招呼了村里的同龄人聚一聚。大家像以往打平伙一样,中午拿了些吃的、喝的到附近的小山坡上野炊。

  马保国也被喊来了,他还从家里拿来了一瓶烧酒。

首节上一节184/27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