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七万大军,由于阵前左右两翼采用的是步兵阵型,逃亡时来不及上马,损失惨重,几乎被尽歼于此。
而忽必烈本人,则被邵锋领三千亲兵一路追击,直到黄河边上,人困马乏,被迫一战。
他身旁亲卫尽灭,或坠入黄河,而他本人,则被邵锋亲自斩去首级。
而后令人将忽必烈认旗、盔甲,以及他的首级送至霍邑前线。
第170章 鼎立
蒙哥原本在大营中进行指挥,却是由前线将领惊慌来报,始才知忽必烈已经兵败被杀。
起初他自是不信,亲自来到前线,只见霍邑县门口,果真挂着一副铠甲和一件认旗,都是忽必烈的。
就在铠甲的旁边,则用长枪挑着一个首级,那个首级用石灰销制过,有些浑浊,不过蒙哥和一众蒙古将领还是能够认得出来。
他当即只觉一阵头晕目眩,手脚发凉,险些从马上掉落下来,心中大恸!
早在数日前,他还收到信报,得知忽必烈已经攻破萧关,七万大军踏入关中,并将此消息传至全军,引得士气大震。
全军于阵前大开酒宴庆贺,以此来动摇霍邑县与潼关守军的人心。
这的确起到些许作用,使得他们接连拔除了几座堡寨,令军势上稍稍取得些许优势。
不过才没高兴几天,被蒙哥寄托以厚望的忽必烈,居然大败于关中,连首级军旗都被夺了去。
不仅损失了五万蒙古本部精锐,更令全军士气大跌。
可以说,当初士气有多么膨胀,如今士气就跌得有多么厉害。
现在该顾虑的是如何逃走,而不是如何继续作战下去。
这关中形胜之地,在日后恐怕只能拱手让于邵锋,届时……这天下便如汉末三国鼎立,却不知谁能笑到最后了。
阵前退军岂是那么容易的事,这种事情当然被邵锋给预见到。
他向潼关与霍邑各自派了两万骑兵,与五万战马,自己仍坐镇长安,充分相信梁天德与陈伯龙的能力。
他们二人也的确没叫邵锋失望,蒙哥与阿里不哥各自退兵,分别用出了不同疑兵之策。
但都被梁天德与陈伯龙识破,随后衔尾追击,击杀俘虏大量敌军!
来时兵力三十余万,退回之时却是不足十万,还折损一员方面大将,可以说大败亏输。
同时,江淮战场,以及襄樊战场,亦先后得知关中胜负。
蒙古大军震怖之余,立马撤军。
而大宋方面,亦未料到会有如此结局,同时不禁想到一个可怕的事实正在形成。
利州军这个脱离于大宋,割据一方的新兴势力,获得关中、川蜀此等易守难攻的形胜之地,恐怕就是强秦再世,日后若要化龙,这世间还有谁能抵挡得住?
现在恐怕无人再敢称邵锋为反贼,他所拥有的实力,既然能力敌蒙古,自然有实力击败大宋。
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与赵宋皇室平起平坐的存在,若是再以利州军相称,恐怕已经不合时宜。
朝野讨论之中,偶有人以秦军相称,就此似乎默认一般,称利州军为秦军。
要如何对付秦军,朝中上下并无太好的方法。说来说去,最终竟然说到要与蒙古结盟,一同对抗秦军。
当然,此举也受到一部分专注北伐的文官反对,毕竟大宋以秦军,都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势力。
若大宋与鞑子结盟,却去对抗汉人,会叫天下人如何看待?
可赵宋皇室却顾不了那么多,他想到川蜀既在长江上游,而秦军水军又比大宋水军强大。
他们只要自三峡而下,大军尽出,整个江淮防线都会被冲得七零八落。
可不像蒙古,水军弱小,骑兵又不适合在江淮水泽繁多的地区作战,反倒没有那么大的威胁。
所以为了自家皇位稳定,纵然秦军是汉人又如何?
既然与鞑子结盟,能保住自家皇位,那就与鞑子结盟好了,先灭了他秦军,拿下川蜀再说!
所以理宗皇帝力排众议,当即安排官员北上,寻求结盟之法。
而在蒙古朝廷,先是替忽必烈举办了一场丧事。
不过忽必烈的尸体始终都未能要回,举办丧事之时,做的是衣冠冢。
同时,严格布防太原与洛阳,将进攻江淮与襄樊的大军收拢回来,聚于两地,严防死守。
当然,对于赵宋派来的使者,蒙哥以极高的规格进行接见,对于结盟之事,自然慨然答应,且并未附加任何条件,让大宋使者弹冠相庆般的离去。
可以说,天下的目光全部都聚集至了长安,而坐镇于长安的邵锋,则进行了一场浩大的阅兵。
邀集关中各地的胡戎蛮夷首领,以及关中川蜀的士绅豪强共聚于此。
而后令参与过这场战役的各军精锐,自长安城朱雀大道步行而过,携俘获的各种战利品,如敌军的将旗、兵器、铠甲等等,共掷于宫城之前。
最后,更是将俘虏的数万蒙古军中大将、精兵,如游街一般走过朱雀大道,受尽本地百姓唾弃。
而后尽数于东门之外斩首,首级置于城外,垒成京观,面东而向,以做示威之举!
由此,利州军声威大振,并借此改名为秦军。
有人在场劝邵锋借此称王称帝,但邵锋却表示,鞑虏未除,天下未宁,则绝不称帝,自称统帅,节制关中川蜀。
已经不再将大宋当作一回事,更不再惧怕蒙古。
手下将领当中,有因这次大胜而冲昏头脑的,劝谏应当再度聚集军势,出潼关,夺洛阳。
却被邵锋非常理性的拒绝,首先这场大战,因萧关被克,他损失了一万成建制的精锐部队,是个重大打击。
其次,忽必烈纵横关中之时,给各地带来极大破坏,许多田地被马蹄践踏所毁,无数村庄被屠,民间十分厌战,需要进行一番休养生息。
最后,这一战持续了三个月,前线消耗巨大,关中旧日库存已经无法再支撑下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