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他的计划要想在这个时代实现有些不太现实。
那就是“修铁路”。
虽然蒸汽机头他造不出来,但是造一个“人力手摇车”还是可以的。
如果在大部分地区架设铁路,然后每五十里设计一个驿站,然后四个士兵或者八个士兵,用大型“人力手摇车”拉着粮食或者其他的物资出发,每五十里一站,然后换另一个驿站的士兵们来回接力昼夜不停。
千里之遥的物资,几日之内便可到达物资所需要的地方。
或者就像电影“让子弹飞”里一样,马拉“火车”。也可以大大地提升运输的效率和速度。
兵贵神速,况且战争打的就是速度和后勤,要是这个真弄成了,别说是运送物资了,就算是运几万兵马,几天之内都能迅速的集结到相应的地区。
只不过这个对于这帮古人来说有些困难。
不过修铁路虽然困难了一些,但这个时代的人连长城都建的出来,铁路也应该可以。
无非就是多死点“奴隶”罢了。况且也是用战俘去修。这些人就是“耗材”不值得同情。
不过关键问题是这个时代锻造技术,很难达到轨道交通所需要的钢材硬度水平。
李清微有些懊恼,为啥自己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就不能多些兴趣爱好呢?对于冶铁,锻钢根本没了解过。
不然的话,这个要是能建成了,他能直接干翻整个欧亚大陆。
而且铁路建成了也可以对占领区域进行网格化封锁,之后只要配制城堡等设施就可以对一个地区进行彻底性的占领。
不过这个计划不是很好实现。不!应该是完全不可能实现!
李清微想过之后只是默默地在心中叹了口气。
演示完木牛流马之后,诸葛青云带李清微来看今天的重头戏。
这个时候诸葛青云拿起了一件用油纸牢牢封住的东西,然后递给了李清微。
李清微闻到了上面的味道很刺鼻,李清微问道:“这是什么?”
他接过后掂量了一下,这东西非常的轻。看样子是个头盔。
诸葛青云介绍说道:“这个就是当年南蛮的‘藤甲’。这是太爷爷仿制复原出来的,其他的东西倒是不怕朝廷追查,只是这些藤甲却是违禁之物。若是被朝廷追查出来,我们两家大概会满门抄斩。”
这个时候唐兰拿过了李清微手中的藤甲头盔,然后戴在了诸葛青云的头上。
之后她一旁抄起了一把普通的战刀,她便朝诸葛青云劈去。
“唐姑娘!这很危险!”李清微出言喝止。
但是唐兰没有停手,而诸葛青云更没有躲闪。
直到她手中的刀劈在了诸葛青云头上的藤甲盔上。
唐兰扔掉手中的战刀,然后取下藤甲头盔看了一下,藤甲盔上虽有刀痕,但却并未断裂。
李清微拍手称赞道:“厉害!”
诸葛青云说道:“这是自然,这些东西自我太爷爷那辈就开始筹备。不知用桐油浸泡多少次了,晒了多少年。加上对编织方式的改良,防御力远胜季汉之时。虽依旧不如现在的铁甲,有些易燃防不了火。但贵在轻便,起事初期的话,这些东西还是蛮有用的。”
“而且后期分给治安部队,也还是不错的。”唐兰补充道。
李清微上下打量着问道:“这个有多少套?”
唐兰说道:“算上盔甲盾牌,一共有五万多套吧。”
“五......”李清微一时语塞。
他摸着手中的藤甲,这哪里是“有用”啊,简直是“太有用”。
虽然唐兰与诸葛青云是大才,但这两个人依旧是纸上谈兵的,而李清微可是真正做过“行军主簿”的。
正如诸葛青云所言,这些藤甲虽然比不上铁甲,而且易燃,用火箭可破。
但他没每想过现在大部分士兵们的装备是什么。
宋军李清微不太清楚,没怎么了解过。
但是在蒙军的战斗序列之中,只有蒙古的骑兵,或者是精锐部队才会身穿铁甲,而那些部队一部分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手下侵宋,剩下的大部分参加“长子西征”现在目前在欧洲。
其余的部队多以皮甲配铁片的配置。
而汉人“伪军”们,则是以皮甲与布甲为主。
有些则是“木甲”,是用木片浸泡桐油之后,编织在皮甲上已作防护。
李家在洛阳训练的一万“私兵”,也是不允许装备铁甲的,穿的就是这种“皮木”相结合的甲胄。
只有少部分的先锋营和军官们才能装备铁甲或者铁片甲。
而铁片甲硬度以下的甲胄,都远不如眼前的“藤甲”。
而那种“皮木”相结合的甲胄,一样容易起火。而且防御性还不如“藤甲”。
不过现实当中就算盔甲着火,士兵们也可以脱下来,或者是散开。不会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就直接全军覆没。
即便是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也是靠着地形优势,让兀突骨的几万大军挤在一个狭长,避无可避,散无可散的山谷之中。
若是在开阔平原之上野战,藤甲兵完全可以规避火攻。
李清微此时问道:“唐姑娘,这一仓库的东西都太有用了,开个价,回头在下便把银钱送来。”
唐兰这个时候说道:“不必了,这些东西的都是我这一脉,还有诸葛家三代人的积累,并没有用唐门的银子,因此不必说什么价钱之类的话。而且这里还有战刀五万把,足够我们武装起来了。”
这个时候诸葛青云叹了口气说道:“哎~!这些东西几十年前就准备出了一部分,但是那个时候大家被宋庭出卖,这些东西无法运到关中。不然的话,起义军也不会败的那么快。”
李清微说道:“如果只是运输通行的话,这个不难,我与紫薇帝姬,平阳郡主是熟识,可以找她们姐妹帮忙。”
诸葛青云这个时候说道:“哈哈,既然如此,万事俱备,只欠李兄这个东风带领我们了。不知道我们起义在哪里合适,又在放在什么时候?”
李清微回过神来,然后说道:“啊!这件事要从长计议,虽然军资方面无需挂怀了,但粮草兵饷还是个问题,还有时机都还是个问题。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事我们从长计议为好。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们还是先出去吧。”
唐兰点点头,便带着他们两个离开了仓库。
两人便随着她一起来到了她的闺房之中。
第三百三十三章改造诸葛连弩
李清微借助唐兰的纸笔,在图上画着什么,片刻之后说道:“诸葛兄,我觉的连弩还有待改进,连弩的箭矢应该是这种形状的。”
李清微按照子弹的样式改了箭头,因为这个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射的也更远,杀伤力也大,而且用精铁打造的话,还有“破甲”的功能。
当然了这里的“破甲”只能破掉一般的皮甲,或者是皮铁相结合的那种。不过也足够了。
古代的箭头设计成三角状是因为增大其杀伤性,让敌人拔不出来。他们的设计远没有李清微的科学。
虽然诸葛青云看的是一头雾水,但是还是打算采纳李清微的决定,毕竟在有些方面李清微比他的思维可强多了。
这一点,唐兰与诸葛青云都是十分的佩服的。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青云愿意追随李清微,而不是自立的原因。
一来他的威望不是很够,他需要一个有身份的人来威服众人,他可以鞠躬尽瘁帮李清微处理任何事情,但他需要一个主心骨,一个有身份,有威望,有能力的人去带领大家。
而李清微现在在他的眼中就是翻版的“刘皇叔”,都有侠义胸怀,而已有能力,还是帝室后裔有绝对的正统领导性。
毕竟这是封建年代,还没有什么“人人平等”的概念,单凭一个皇室后裔的身份,就足够威服众人了。
不过诸葛青云还是说道:“如果这样的话,箭矢的准确度要大大地降低了。”
李清微此时微微一笑,他又开始在图上画了些什么。
然后递给诸葛青云观看。
诸葛青云与唐兰看着李清微画的“圈圈”然后看的头晕。
诸葛青云问道:“李兄,你这画的到底是什么?请恕我眼拙。实在看不出。”
李清微解释道:“这个叫‘来复线’俗称‘膛线’,只要在诸葛连弩的内部发射口设置这样的线,再用这种箭头的箭矢,就可以弥补精确性。”
虽然两个人看的都是一头雾水,但是看到李清微言之凿凿,他们两个也说不出什么。
不过检验真理的最好方式就是实践。
眼下设计者,巧匠都在这里。直接制造一个,试验一下不就行了嘛。
于是李清微与诸葛青云负责设计,唐兰负责制作。
三天之后,三个人成功的复制出来一把李清微改造过的“连弩”。
李清微试验了一下威力,虽然膛线刻画的没有现代的那么标准,但也符合他的预期了。毕竟是手工打造出来的,一辈子也比不上正规机床的生产标准。
威力的话,与之前的稍微加强了一些,而且每个箭矢打出去没有了之前“头重脚轻”,“命中率”低的问题。
现在就是三个字“快”“准”“狠”。
这种东西要是在他的那个时代,绝对是“管制物品”。
剩下的就是所有诸葛连弩的改造问题了,李清微想了个好办法,那就专门制造一批金属的“膛线管”然后再让巧匠们安装在现有的连弩上就可以了。
这可以大大地减少资源浪费,也是最为简单地方法。而且也可以方便替换。毕竟长期使用的话,膛线可是会被磨平的。
不过......
这个改造工程是要付钱的,不光是这些东西改造,包括打造流线型箭头,箭矢改造都是要付钱的。
毕竟这个时代的膛线要纯手工去打造,是很费时费力的。所以并不是免费的。
而唐兰计算之后,价格是五万两银子。
虽然李清微觉得有点贵,但这些东西还是有必要装备的。
毕竟火箭弹那种东西虽然厉害,但打出去一发就没了。
而只要保养好,是可以长时间使用的,而且箭矢还可以回收重复使用。这笔买卖贵就贵在“手工打造膛线”上。
毕竟这个太费时费力了,贵的是“人工费”。
不过李清微为了“砍价”为他们设计出了专用的模具。
一下子把价格从“五万”砍成了“一万”。
李清微将一切都设计好了,并且将“安全引线”的制作方法秘密的告知了唐兰。
而且要求唐兰千万不要外传,到时候推进药与黑火药可以给交给唐门的流水线生产,而最为重要的“安全引线”必须是唐兰亲自“手搓”。
毕竟这种东西是很危险的,谁也说不准制作的工匠们会不会被敌人收买从而泄密。
但如果只掌握推进药和黑火药的话,根本构不成威胁。
火箭弹能否正常发射,核心是连接推进药与黑火药的“安全引线”,这种东西全天下就只有李清微与唐兰两个人清楚制作的方式与材料。
制作“安全引线”这个并不难,只是材料的问题。
制造的材料古代人是不明白的,即便是李清微给唐兰写下来的材料单子,也是拿化学方程式的方式写下来的。
而唐兰也是在李清微的教导下学了三天才掌握那些“符号”的意思。
其他人就算得到了也没用,得到了也看不懂。
尽管只有唐兰一个人制作,她一个月也能搓出几十丈来,而且安全引线只是起到两种火药之间的连接作用,点火用普通引线就可以。
用到的并不多,最多用一尺长。因此唐兰一个人就可以胜任了。
诸葛青云帮李清微改良完诸葛连弩之后,便提前回成都去了。
而且李清微也制定了下一步计划,那便是先让诸葛青云与唐兰把仓库之中的那些东西全数秘密运到终南山,藏在真正的“古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