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崇祯大帝 第382节

高弘图听了阮大钺这句也不禁有些脸红,而此时户部刘万春则笑了起来:“阮阁老这是在说我们苟且偷安?下官倒想问问,难道此时议和等于偏安吗,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的心思,定王现在近卫军第一军履职,你是想让定王多些功勋明说,何必这么冠冕堂皇。”

因崇祯十七年来,大明政局动荡不断,不过四年,内阁已换了两届,刘万春和王思任都皆是入仕没多久便入了内阁的官员,因而倒也没有多少沉稳的气度,一廷议便直接拆对方的台,毫不顾忌对方的面子,让一旁的华允诚与高弘图这样的老派官员看了不知该如何是好。

“刘阁老,你把话说清楚,什么定王,我阮大钺乃是大明皇帝陛下的臣子,只忠于大明皇帝陛下一人,何来的定王,别以为你是户部尚书兼渊阁大学士可以构陷朝大臣!你等着,明日都察院便会有御史弹劾你!”

阮大钺大声呵斥着刘万春,刘万春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了,有些话不能明说出来,不然会落得个恶意挑起党争的罪名,如今也只得强辩道:“我,我不是这个意思。”

“好啦,今日内阁廷议是关于议和不议和的事,你们吵这些做什么,举手表决吧”,高弘图拍了拍桌子,便让在场的五个大学士兼尚书举手。

“我赞成议和!”礼部王思任先举了手。

“我也赞成!”户部刘万春也跟着举起了手。

“我不赞成议和!”兵部阮大钺说完便看向了吏部华允诚。

“我赞成”,吏部华允诚微微一笑,而阮大钺当场气得站了起来:“你,你们!”

不过,阮大钺也不好说什么,虽然气得脸红脖子粗,但也知道自己在内阁较孤立,没有办法找到很多人支持自己。

高弘图此时也松了一口气,心想总算不用自己明确表达意见,内阁已有大多数阁臣支持议和了。

阮大钺看出了高弘图的得意之色,便突然问了高弘图一句,相当于逼着高弘图表态:“首辅,你不会也跟他们一样赞成议和吧。”

高弘图被阮大钺问得不知该如何作答,暗自愤懑了起来:“已有三票赞成议和,本官的意见又有何用。”

“还是有用的,宋阁老若是不赞成议和,您内阁首辅有一票抵两票的权力呢”,阮大钺微微一笑,心道:“你个老狐狸想当缩头乌龟,没门!”

高弘图见阮大钺老是跟自己抬杠,心里恨阮大钺恨得是咬牙切齿,但他毕竟不是刘万春和王思任那样没有什么官场经验的人,虽说心里憎恶但表面还是笑若春风,问着一旁的宋应星:“宋阁老的意思是?”

流水的阁老,铁打的工部,这是崇祯时代叶的内政现象。

宋应星是大明科学技术第一人,深得崇祯帝朱由检信任,因而无论是范景组阁还是高弘图组阁,皆以宋应星任工部尚书,连宋应星曾经联合范景冒犯朱由检时,即便朱由检严惩了范景等一大批官也放了宋应星一马。

没办法,大明可以没有范景、史可法、祁彪佳、刘宗周,但不能没有宋应星。

不过,宋应星到底只是个举人出身,虽说被赐予了进士出身,但在官眼里依旧不是一路人,再加宋应星管的是较偏技术的工部,又主要专心于科研,因而在内阁市场是一坐冷板凳的。

每当只有首辅亲自问他的时候,宋应星才会说一两句。

宋应星见内阁首辅高弘图问自己便抬起了头:“刚才刘阁老说为民生计而同意议和,下官不这么看。

议和让北伐之战拖延才会影响民生,甚至影响很严重!

现如今工部大明军械所各局各厂的工匠达数十万万之巨,最底层卖苦力的民工和俘虏都有百万之巨,如今因准备北伐,各局各厂的生产指标依旧在往调,但一旦不准备北伐了,这些指标得下调,那这数百万人干什么,不能白白浪费粮食不干活吧或者没活干吧!

我大明蓄积的粮食与其给大军北伐也没必要给这些人白白浪费啊。而且一旦这些人闲下来,谁知道会不会生乱子,这个后果,内阁承担得起吗。

所以,我不赞成议和,当立即北伐,收复北都!”

阮大钺虽是南直隶人,但不支持议和,高弘图是能理解的,毕竟阮大钺更多的是考虑到定王一党的利益,但高弘图没想到宋应星居然也不赞成议和。

“本官记得宋阁老是江西人?”高弘图问了一句貌似与今日内阁话题不相关的话。

不过,宋应星也听明白了高弘图的意思,笑着回道:“下官也是大明军械所的人,是工部数百万工匠的衣食父母。”

“本官是内阁首辅,按圣谕,有两票最终决定权,此次内阁最终决议是支持议和!票拟后报请司礼监批红吧”,内阁首辅高弘图最终被阮大钺逼得只得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阮大钺却没多少高兴的神色,因为他费尽心机,结果人家高弘图因为是内阁首辅一句话彻底把内阁的决议定了下来。

一般而言,内阁决议大部分司礼监都会通过,也意味着很多时候高弘图的决议是最终决议。

“有机会定要把那老匹夫从首辅的位置拉下来!”阮大钺恨恨地道。

很快,内阁决议便到了司礼监这里,而如今司礼监当值的是卢九德。

此时的卢九德一直在发愣,甚至不由得问着司礼监随堂太监万和:“陛下今天问议和的事,我说议和是好事,但陛下却笑着说忘记了我是扬州人,你说说陛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近卫军多为淮扬子弟,是天下皆知的事情,说义父你是扬州人,怕是陛下后悔问你,陛下觉得义父您的意思只怕和近卫军一致”,这万和笑说着把内阁决议递了过来:

“这是内阁的决议,赞成议和,义父您是司礼监秉笔,但也只是替陛下代笔,以儿子看,也不必管陛下是如何想的,到时候把这份内阁决议给陛下看是了,陛下若同意自然是好的,不同意也怪不到义父您头。”

“如此甚好,只是陛下一直托病,这议和的事也只能一直悬而不决呀!”

卢九德感叹道。

448.第448章 造访光华日报报社

朱由检知道这满清使臣一来肯定会引起一阵朝野轰动。

南方官员必然以各种理由支持议和之举,以此达到维护自己南方利益和避免武官进步做大,勋贵集体扩大的目的。

即便是从夺嫡的角度来讲,也没多少官员希望定王借着北伐壮大势力。

但这些反对者也只能用各种理由间接地反对,不能直接说不能北伐,也不能说一旦议和要永久地偏安南国。

毕竟收复北都乃大明帝国的思想共识,也是帝国统治的核心理念。

朱由检只要一旦否决议和,统治阶层内部自然不会再有反对议和的意见。

但现在,朱由检需要了解一下南方庶民阶层的民意,了解一下他们这些社会基层对于北伐的意见。

以他现在的皇权可以不尊重统治集团的意见,但不能不尊重社会基层民众的意见。

而社会基层的意见虽说最根本的也是和是否符合他们的利益有关,但更多的是在于舆论的宣传引导。

以国库的收入完全可以支撑北伐战争,朱由检也不会再加征百姓一分一厘的税赋,因而对于百姓们的生活质量没有太大的影响。

即便启动了北伐战争,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供应而影响到农业生产,但朱由检现在已经通过削藩进一步解放了许多庶民的生产力,加对垦荒的鼓励,从大明崇祯二十一年起,大明皇庄和户部管理的自耕农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因而也不会给大明农业生产造成太大的负担。

“你说收复北都打鞑子的事吗,我说公子,这跟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有什么关系,那是皇决定的事,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只管自家田地的收成便是了。”

“我是北方逃难来的,要是鞑子可恨,自然是可恨的,家人都被他们杀了,我也想官兵打回北方去给我们报仇,但我现在这里也安了家,那份恨也快淡了,若朝廷不打回北方,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自然也没法子。”

“谁不想王师北定原,可如今有谁把这个真正当回事,官府忙着四处收税,百姓忙着四处找活,大家都说天下太平了,赶着趟儿的往秦淮河的那些姑娘们身砸银子呢,你看看这人来人往的,如此冷的天又下着雪,都还是这么个热闹非凡的光景,往日这还要繁盛呢。”

出了正阳门,沿着去秦淮河的路,微服私访的朱由检问了好些人,最终也算是知道了,这些南京城的庶民们既有对国家统一的信念淡漠的,也有希望国家统一但很是无可奈何的,而且还有好一部分人是当年来自北方的移民。

首节上一节382/5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