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到达南京后让他继续担任兵部尚书这一要职。
而被东林党所倚重的史可法也不好相争。
至于凤阳总督马士英。
虽说朱由检知道他有领军之才,但朱由检也知道他诡诈颇多,且权欲过大。
而刘良佐是他的嫡系军队,因而朱由检不可能指望他马士英去把自己的嫡系军队给剿除。
当然,马士英本人,朱由检打算在到达南京后还是要重用的。
凭马士英作为阉党背景且与东林党水火不容这点再加本人也有一定军事才能且后来也抗清不降而死算得是一名忠臣。
朱由检不得不用。
不过,现在朱由检还不想直接表示出要重用马士英的意思。
毕竟,自己这个皇帝还未到江南站稳脚跟,还需要南方东林党官员的拥护。
如果现在直接调马士英来自己这个天子身边做事,只怕让东林党提前对自己产生警觉之心。
为避免马士英这个凤阳总督给李邦华率刘芳亮和高杰两部人马剿除刘良佐的战事掣肘。
朱由检直接下旨对马士英明升暗降,将其升为兵部左侍郎总督河南军政,并令其河南练兵屯田,抚民备战。
如果马士英奉旨乖乖去河南那个荒芜之地的话。
朱由检会在剿除刘良佐且抵达南京后将他调回入内阁。
但是如果马士英还想把控军权,还留在凤阳阻止李邦华剿除刘良佐所部也是抗旨不遵的话,朱由检不介意将他一并除掉。
36.第36章 未雨绸缪(二)
对于李邦华能不能成功剿除刘良佐所部,朱由检是不担心的。!
首先,自己这位皇帝直接将刘泽清数年积累的数百万家私全给了他李邦华做此次剿除刘良佐的军饷。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李邦华即便再不会指挥,也能够用钱砸出刘芳亮和高杰两部人马的士气来。
更何况,刘芳亮和高杰两部人马大多数是流民出身,素来是穷怕了的,只要钱给够,不怕他们不卖命。
其次,刘芳亮部和高杰两部也因大都是与官军作战多年的老流贼,战斗力较强,至少是可以完虐刘良佐麾下只会祸害百姓而打战只知道跑的兵匪的。
而且,占据凤阳寿州的刘良佐部和占据徐州的高杰所部素来是摩擦不断,矛盾已深。
朱由检让高杰所部攻打刘良佐部,无疑是正高杰下怀,高杰不可能不尽力。
再加,朱由检还特地加了道旨意,大明从来无功不授爵,周遇吉是因为救驾有功而被封宁武伯。
所以,朱由检已经承诺在先,只要高杰和刘芳亮部剿灭刘良佐,朱由检将会加封两人为伯爵。
因而,凭可以封爵这一点,也能让刘芳亮部和高杰部尽力剿灭刘良佐部。
“钱粮都给足了你,也把我大明最善战的两支军队交给了你,爱卿若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替朕除掉这刘良佐,你也不必来南京见朕,干脆自杀以谢国人吧。”
朱由检如此给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李邦华说道。
李邦华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请陛下放心,刘贼不除,请陛下发兵清算我李家家产,微臣愿以此全部以资国用!也包括微臣的项人头!”
……
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李邦华和刘芳亮所领的近卫第三军一走。
李明睿也因成功引诱刘泽清入济南城被诛一事而立功,并被朱由检拔擢为左佥都御史巡抚淮扬。
这个职位虽说在之前不过是一巡抚,但现在却在政治心南移的大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由检抢先让随自己南撤的心腹官员李明睿巡抚淮扬,实则便是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手里夺权。
按道理来讲,史可法是南京兵部尚书控制南京及其周边也是整个南直隶的军政大权。
而如今,朱由检让李明睿巡抚淮扬,便是将南京的重要屏障即淮安和扬州的军事控制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这样,他这个皇帝到达南京后才能把皇帝位置坐的踏实,不用担心有人趁机搞乱淮扬并从而威胁南京。
不过,现在的朱由检还没进入淮扬地界,也还没到南京,作为淮扬巡抚的李明睿便代替李邦华成为朱由检身边的临时顾问大臣,替朱由检出谋划策并总揽南撤途的诸项事宜。
李明睿也知道自己担任淮扬巡抚同北宋时期的开封府尹差不多,乃天子脚下的重臣,位低而权重,而如今陛下朱由检又让他临时统筹处理南撤事宜,这完全是有将他培养成未来阁臣的心思,因而李明睿也不得不尽心竭力。
对于剿除刘良佐的理由自然不难找,弹劾刘良佐的御史从来不少,尤其是东林党的官员们对刘良佐的弹劾最多。
所以,朱由检现在也少不得借借东林党的刀杀掉刘良佐这个军阀。
江北四镇,盘踞山东淮扬的刘泽清已被朱由检除掉。
占据徐州的高杰部则算是被朱由检收买,而即将替朱由检卖命攻打刘良佐。
占据凤阳寿州的刘良佐部则即将面临被剿除的命运。
庐州的黄得功是江北四镇唯一可信赖的官员,朱由检自然不会动他,且已经下了道旨意给他,命他好生提防湖广的左良玉部,务必保证南京西侧安全。
也是说江北四镇军阀的问题基本有了明确的解决方式。
朱由检以后到底南京也不会担心有内部之患。
而对于抵御外敌,朱由检则已经在北直隶留下了朱昭明和倪元璐,在山东留下了周遇吉和孙时纶,再加淮扬巡抚周遇吉。
可以说,从整个原到江淮,朱由检已经在鞑子到来之前做到了未雨绸缪。
这相于原本历史的弘光年间忙于应对内部三大案白白浪费了一年准备时间自然好得多。
当然,这也不是说,朱由检南撤后会一帆风顺,能轻而易举地与建奴划江而治并顺利蓄积力量准备北伐。
即便是内部,也还会有即将面对的东林党和阉党从未消减过的南北党争问题,甚至因为南渡官员的加入,会加剧南北地主阶层的斗争。
除此之外,还有左良玉部八十万大军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