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人格分裂被朱棣推演曝光东 第44节

【建文帝刚登基一月,便向叔叔们举起屠刀,时任兵部尚书齐泰建议趁机留下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以此作为要挟,可建文帝优柔寡断,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朱棣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侄子朱允自继位开始,就大肆削藩,从周王朱开始,再到齐王朱,再到代王朱桂,这些父皇的儿子,朱棣的弟弟们,一个个都被撸掉。

最可惜的,是朱棣最疼爱的弟弟,朱柏。

朱柏能文能武,喜好诗书,整日寄情于山水之间,活的恣意洒脱,从来没有想过要争皇帝之位。

可就因为朱柏能文能武,被朱允那小子视作威胁,当朝廷兵马包围了湘王府邸之后,朱柏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于是燃起火堆,穿戴冕服,骑白马持弓箭冲入火中,自焚而死。

而正是朱柏的死,让朱允背上了杀叔的罪名,朝中一片哗然,正因如此,才给了其他藩王一些喘息的时间。

当时要是朱允真选择囚禁他的三个儿子,他朱棣,怕真没胆量选择造反。

不得不说,朱允,自己的这位好侄儿,的确愚蠢。

【可谁知这个时候,你的亲舅舅,你母亲的亲哥哥徐辉祖站了出来,说燕王的几个儿子中,朱高煦最像燕王,极为勇武,天生反骨,应当趁此机会除掉,否则必将成为心腹大患!】

朱棣笑了笑,老二的军事实力,的确是没得说,后来数次救他于危难之中,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至于天生反骨……他的几个儿子,似乎都天生反骨?

老三这平日看着没什么主见,还不是一朝得势,就想当皇帝?一百五十斤的身体,有一百四十九斤反骨。

【你暗中得到消息,偷走了亲舅舅最喜爱的宝马,悄然渡过长江,回到北平,刚回北平,你就劝说父皇造反,说:建文帝绝无善罢甘休的可能,爹!要不反了吧?】

朱棣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见到三个儿子平安的回来,他非常高兴,声泪俱下的说道:“咱们父子能够重逢,那是上天垂怜。”

而且,他也明白,当时留给他的,只有两条路。

天子之路。

死路!

老二劝他造反、道衍先生劝他造反,皇后虽然什么都没说,但也紧紧的捏着他的手,给他勇气。

随后他看了看尚在襁褓的孙儿,下定决心

奉天靖难,造反!

【建文元年,你父亲奉天靖难!你因为骁勇善战,被父亲带在身边,你非常高兴,你不怕造反,你喜欢纵横战场,你喜欢战场的那种肃杀之气。】

朱棣不禁感慨,这孩子,还真像自个儿。

他们父子二人,都对战场情有独钟,漫天黄土,白草黄沙,才是他们生命的最终归宿。

【建文二年,东昌之战,你父亲手下大将张玉战死,你父亲也陷于危难之中,关键时刻,你率兵赶来,才算化解了这次危机,也让你父亲对你刮目相看。】

朱棣当然记得这件事,张玉是他最为倚仗的大将,那次张玉身亡,让他极为心痛,甚至回北平之后,还对他一直尊重的道衍和尚发了一通脾气。

所以他对张玉的儿子,也就是在交址平叛的张辅也极为倚重,甚至已经发明旨,从交址召回张辅,当那支新建骑兵的统帅。

而老二,的确是让他刮目相看,看着他那张跟自个儿差不多的脸,差不多的性格,更是愈发喜欢。

他现在应该还在前往云南的路上,山高水穷,怕是走的艰难。

苦了这孩子了。

【建文四年,浦子口之战,盛庸率领大军,与你父亲决战,你父亲的军队因为长期征战,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将士们身心俱疲,若再继续战下去,可能会全军崩溃,到时候一切努力,都将成为虚妄。】

【而就在这时,你率军前来助战,使得局势瞬间逆转!你父亲朱棣拍着你的肩膀,笑着说道:勉之,世子多疾。】

【你感觉灵魂都在战栗,努力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父亲这句话了!我朱高煦,果然是天命之子!】

第61章 大哥,你儿子没我儿子聪明

朱棣再度回想当日的场景。

盛庸不愧为名将,率军顽强抵抗他的进攻,而他朱棣的军队,也在不断僵持之中,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当时将士们都不愿意再继续打下去,渴望回去修整一番再战。

而兵无战意,如何能够打胜仗?

所以,即便自己的心始终都极为坚定,在那时,也开始动摇起来。

到底要不要撤军?

打下去,可能会全军崩溃,而撤退,同样是功亏一篑!

而建文帝那边,从此便高枕无忧,无数勤王大军,就会浩浩汤汤的袭来,将他朱棣彻底淹没。

好在当时老二来了,他不用再做这种艰难的抉择,而老二的到来,改变了他的命运,所以他非常高兴,就说出了那句话。

实话实讲,在那一瞬间,他的确是想将老二当成自己的接班人。

只是世事变迁,到如今,老二竟然只得了个徙封云南的命运。

【你非常兴奋,认为堂皇大道就在眼前,所以你拼命攻打盛庸,在你不惧生死,状若疯魔的威势之下,你大败盛庸,一举度过长江,到达了京城。】

【这一战,你让所有将士看到了你的勇武,看到了你非凡的军事才能!你在军中的威望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你站在京城下,看着高耸的城墙,心中万分激动,只要攻破这座城,在未来,你就会成为天下的主宰。】

朱棣忽然陷入沉默。

当初情绪激昂时随口说的一句话,却不曾想老二竟然当真了,并奉为圭臬,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啊。

【建文四年,你父亲朱棣靖难功成,登基称帝,你自诩功高,行事更加有恃无恐。】

【永乐二年,你父亲朱棣征求朝臣的意见,到底应该立谁为太子比较合适?靖难派的武将们,都是清一色的支持你当太子。】

【而文臣那边,答案也非常统一,劝立世子为太子,还说什么废长而立幼,国将大乱,听到这说辞,你不禁心中冷笑,这些文臣们,不过是看大哥软弱可欺,极易掌控,才支持大哥当太子,父皇应该能看出来,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朱棣轻轻颔首,不得不说,老二看问题还算透彻,在这些文官的眼里,圣天子当垂拱而治,乖乖的在宝座上当泥塑菩萨才好。

归根结底,就是与皇帝争权。

而老二身体好,势力强大,眼瞅着就是朱棣第二了,这些文官当然接受不了。

当然,儒家的正统思想,也的确让他们无法接受废长而立幼。

可即便是朱棣,他就真的能随随便便改变太子人选吗?而且老二是儿子,老大就不是了吗?

所以当时他极为苦恼,不知道应该立谁为太子才好。

【永乐二年四月,内侍传来消息,朱棣召见解缙谈话,问应当立谁为太子,解缙说世子仁厚,当立为太子。你父皇并未答话,后来解缙再拜道:好圣孙。】

【据内侍所说,当时你父皇笑得非常开心。】

朱棣想起当时那场几乎决定太子之位归属的谈话。

解缙是个喜欢投机的人,他的动机,朱棣看的明明白白。

但是解缙说的话,他却不能不认真思考。

圣孙当时的确很小,但极为聪慧,做事思路清晰,谈吐已经极为不凡。

而反观老二的那个儿子,就要愚鲁的多,完全看不出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每日要么是沉默,要么就是自说自话。

所以如果选择世子当太子,几乎可以保证他朱棣死后,有两代不错的皇帝。

大明朝的国祚,能再往后昌盛五十年!

这,才是那好圣孙,真正打动他的地方。

【你有些生气,为什么大哥生出的儿子如此聪慧,自己生出的儿子,却平庸到如此地步?要是我的儿子也如此聪慧,那太子之位,不是手到擒来?】

【你回到后院,找到自己那不成器的长子,他那时正在看着天空怔怔入神,似乎是在仰观宇宙之大,洞悉世间真理一般,你觉得可笑,抄起一旁的竹条,就朝着他走了过去。】

【你将竹条不停的抽在他的身上,以此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懑,一边抽一边怒骂:你要是聪明些,太子之位不就稳了吗!?】

【但即使抽的再重,这个四岁不到的孩子,从头至尾都没有哼一声,更没有低声讨饶,反而面色平静。】

朱棣的情绪产生剧烈波动。

这是他这次模拟老二的人生,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波动。

这孩子,了不得。

一个四岁不到的孩子,即便是再聪明早慧,或许能学会趋利避害,但绝对不会有极强的意志力。

换做瞻基三四岁的时候,或许会逃,或许会跪地求饶,但绝对不会站在原地一声不吭。

这样的孩子,要么是傻子,要么是妖孽。

但朱瞻壑这小子,如今接触下来,鬼灵精怪的,绝对不可能是傻子。

他是妖孽。

说实话,仅从这一点,朱棣都觉得朱瞻壑这小子是铜面人的可能,起码增加一成。

【你也诧异不已,你虽然疼爱这第一个孩子,但孩子还小,你并未在他身上关注太多,这还是你第一次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这样了不起的特质。】

【竹条抽打越来越无力,到最后,你自个儿都觉得无趣,干脆甩了竹条,静默不言。】

【而你这个四岁不到的儿子,见你打完之后,只是轻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你打算藏在心底一辈子。】

【当时朱瞻壑看着你,轻声说道:父亲,莫非你觉得孩儿聪慧些,你就可以当太子了吗?】

朱棣惊的嘴都快合不拢了,这……是一个四岁不到孩子能说出来的话?

妖孽,绝对是妖孽!

朱瞻壑这小子,一直都在被人低估!

这小子是神秘人的可能,起码再加一成。

【听到这话,你愣了很久,随即心中狂喜,大哥的那儿子聪慧,能有我这儿子聪慧?你能跟我比!?】

【自此以后,你再也不打这个如同妖孽一般的儿子,除非忍不住。】

【正当你以为事情到此结束的时候,你儿子的一句话,让你两耳皆鸣。】

第62章 你暴露了!朱瞻壑

朱棣凝神看着眼前的画面,他也很想知道,朱瞻壑这小子到底说了什么话,让老二两耳嗡嗡。

到底是怎样的虎狼之词?

【你看着儿子朱瞻壑那如同瓷瓶一般的脸庞,只见他肉嘟嘟的嘴唇微微张开,轻声说道:“父亲,要不算了?”】

【你听到这句话,看的那张极为稚嫩的脸,有一种极强的滑稽感,那是你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场景,你决定将今晚的对话完完全全埋在心里。】

朱棣心神震荡,皇朝局势,涉及颇深,其中的弯弯绕绕,又哪里会是一个四岁孩子所能理解的?

可朱瞻壑偏偏就明白了。

还劝说老二,放弃这太子之位。

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人,能觉醒前世宿慧,生而知之?

这小子,果然不简单,就凭这表现,圣孙怕是给他提鞋都不配!

【你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没有说什么,缓缓走进了房里,他哪里能算了?即便是他不想当太子,那些勋贵,那些投机者,都会想办法推着他去争这个位置,已经是不得不为的局面了。】

【永乐二年四月末,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你被封为汉王,封地云南,你想起父皇当年说的那句话,心中顿生愤恨,既然父亲不愿兑现承诺,那就自己去争取!】

【你找到父亲,向他哭诉,自己明明并没有犯什么错,为什么要驱逐到万里之外?你父亲想起往事,也是鼻头酸楚,觉得这样对你,的确太不公平了,准许了你留在京城的请求。】

【大明王朝刚经历战乱不久,武官的地位还很高,而这些人,却对你极为服膺,你的势力极为庞大,你苦心孤诣的经营自己的势力,太子党对你的存在极为恐惧。】

朱棣摇头苦笑,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当时情绪激动时说的一句毫无根据的话,竟然在老二心中留下了一根刺。

首节上一节44/1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