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暗想:方重勇提出来的“鉴查之策”,当真是妙啊!专门揪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往死里整,却绝不上纲上线。
一句话,只要您有钱给,那都不是事!
基哥认为,朝廷官员和宗室权贵们,享受着国家的庇护,享受着国家的特权。现在陇右那边缺军费了,让他们放放血,也不算过分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让这些人出钱,是看得起他们!
在基哥看来,郑叔清说的问题,简直就不是个问题!
“谢圣人体谅,那微臣这便去办,秉公处置。”
郑叔清叉手行礼,随即准备离开勤政务本楼。
忽然,基哥像是想起什么一样,叫住了郑叔清。
“呃,这次你抓的人,嗯,朕是说那些穿着不当的五陵年少,多么?有多少?”
基哥面色犹疑问道。
“回圣人,并不是很多,也就一百多人而已。”
郑叔清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
“有一百多人,确实有点多啊……”
基哥喃喃自语说道,也是吓了一跳。没想到随便一抓,居然抓了这么多人!
“圣人,这些人不好放啊。要是放了,鉴查院以后再抓人,说话就不好使了。”
郑叔清看到基哥有些犹豫,连忙建议道。
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为了立威而来的,要不然以后他说的话谁还会听呢?
“如此也好,就这么办吧。”
基哥点了点头,他虽然知道郑叔清这次会捅出大篓子来,不过也想看看最后结果会怎么样。
“收到的罚款,尽快送到陇右的兰州。苏毗王欲投靠我大唐,吐蕃势必不会善罢甘休的。”
基哥板着脸提醒了一句。
“回圣人,微臣手下有一人精于数算,此事交给他不难办。”
郑叔清谦逊说道。
他对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心里有数的,再加上他现在已经被基哥搞怕了,生怕对方认为他郑某人“善于理财”。
基哥微微点头,大手一挥,示意郑叔清退下。
“精于数算理财么?”
老郑离开后,李隆基若有所思,他想到了另外一个人,那件难办的差事可以交给这个人去办。
……
长安发生的事情,方重勇也是无从知晓,他更是没料到“鉴查”行动,第一刀居然就砍到李林甫头上。
方重勇正在陇右筹谋一件大事:准备迎战吐蕃!
杜希望临走前,也将苏毗王投诚的信交给了方重勇。这让一直想苟过任期的方衙内大呼卧槽。
苏毗王如果是诈降还好,如果他是真的投降大唐,那正好给了吐蕃人出兵的口实。
两国交战,也是讲究师出有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很多时候两国边境上的一点小事,都会无限放大,成为开战的借口!绝不能小看其影响力。
苏毗王在苏毗区已经失去了实权,具体管理苏毗地区政务军务的,是吐蕃的孙波茹,茹主才是当地军政的一把手。
而苏毗王只是可以参政议政的吉祥物,并无执政之权,更谈不上有多少亲信部曲。
苏毗王若是投靠大唐,最多是打了吐蕃赞普的脸,然后让大唐天子和百官勋贵们满足一下虚荣心。
仅此而已,不会给大唐边防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也没办法扶持苏毗王再去搞个什么“苏毗国”。
苏毗王也是奴隶主,没有那个群众基础。恶劣的自然条件,也让大唐伤不起,耗不起。
因为吐蕃人本身就没有完全征服苏毗地区,在这片地广人稀,气候恶劣的地方玩战争游戏,投入产出比太低,还不如拿来声色犬马,起码能听个响。
离得近又不惧高原反应的吐蕃人都是如此,大唐就更没理由吃力不讨好了。
所以苏毗王投唐这件事,对于负责接应的陇右边军来说,完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办好了,那是应该的,这本身就是苏毗王“深明大义”,他又不是陇右边军鼓动才如此的。
办得不好,陇右边军就成了无能之辈,连投靠过来的人都保不住护不住,将来谁还会投靠大唐?
到时候肯定有人要背锅。
如果只是这样也还罢了,不过是让陇右边军接应苏毗王和他的部曲而已。关键问题还在于,苏毗王投靠大唐,给了吐蕃人出兵陇右的一个绝佳借口!而吐蕃出兵的方向就是陇右!
苏毗王反叛后,吐蕃马上就会派人来找大唐要人,让基哥马上把苏毗王交出来!
如果基哥肯吃这个闷亏,那他就不是基哥了!
人是不可能交的,不仅不会交人,基哥甚至还会大肆封赏苏毗王,以打脸吐蕃人,树立标杆榜样。
当然了,这也是吐蕃人意料之中的事情,他们正愁宣战没借口呢!
吐蕃马上就会对内宣传:苏毗王为什么会反,那就是因为大唐在鼓动吐蕃权贵造反啊,怪不得苏毗王到了大唐就被封王封侯。
他们都是事先串通好的!
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那就掀桌子吧!咱们去战场上用刀剑讲道理!
然后最大的倒霉蛋,就是直面吐蕃人兵锋的陇右边军,讲理都没法讲。
方重勇都能猜到,吐蕃人对苏毗王的想法一定是洞若观火,知道了也装作不知道,说不定他们就是在等这个机会呢!
这位苏毗王暂时还没来,所以陇右边境还保持着相对的平静,于是方重勇就跟个准备过冬的仓鼠一样,卯足了劲积极备战。
这已经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了!
如今的吐蕃,已经不是武周之前的吐蕃,他们的军事策略与军事部署,已经相当完备,不可小觑。
吐蕃与大唐边界线很漫长,武周以前,吐蕃人打仗,每个东岱都是青壮上前结阵厮杀,老弱妇孺及奴隶,在后方干后勤的活。
这样的好处,就是走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后勤的压力。
然而这样做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一旦前方战局失利,吐蕃人的骑兵可以跑,步卒也有机会跑,但营地里负责后勤的人却完全没法跑!拖累了整体的行军速度。
所以武周以前,唐军利用吐蕃人行军的特点,打了不少胜仗。
不过,事情在后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吐蕃人在与大唐的长期对峙当中,形成了三个大的战争策源地,也可以说是三个大的后勤基地。
每次作战,由大论出面,组织某些不善作战的东岱承担“囊霞”的任务,负责军队后勤与战利品的管理。而另外一些善战的东岱出战兵,对外攻伐。
简单的说,就是吐蕃形成了三个“大军区”,每个军区都可以独立作战。这种情况和大唐的节度使异曲同工,出现的时间也是前后脚的关系,可以看做是吐蕃人对战场形势变化采取的新策略。
要打哪里,就从对应的“军区”出兵,这一点上跟大唐别无二致。
最西边的进攻发起点,是方重勇前世的青海西部柴达木河流域。也就是以都兰、香日德地区为中心,再加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流域。
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大唐的甘州、肃州、瓜州和沙州,威胁河西走廊的安全。当然了,吐蕃人也可以直接向西,穿越阿尔金山,进攻西域南面的边缘地区,威胁安西都护府。
河西节度府与安西节度府共同应对这一路的吐蕃人,几年前,与方重勇打过照面,并在战阵上厮杀的便是他们。
中间的发起点在方重勇前世的共和、兴海、贵南等地,也就是沙珠玉河、大河坝河、茫拉河流域的广袤区域,进攻的方向主要是河陇结合部的鄯州、廓州、凉州等地。
方重勇所在的陇右节度府,直接面对这一路吐蕃人的兵锋。
而最东边的,就是青海河南、果洛两州,甘南的久治和川北的阿坝州,进攻方向是陇右东部的河州(目前还是兰州的南部)、洮州、叠州、岷州,以及剑南的松州和茂州。
陇右与剑南两个节度使分兵应对这一路的吐蕃人。
其中,陇右节度府这个方向,可谓是大唐与吐蕃冲突的最核心区域!
所以这天一大早,方重勇就按先前约定,与陇右各边军军使齐聚一堂开会,商议大事。
其他各军都是军使到场,只有安人军来了数十人,几乎军中所有将校都云集于此,怎么看怎么显得怪异。
不过安人军的人,除了军使哥舒翰外,并不能进入开会的大堂,只能在府衙院子里面等候。四周都是隶属于临洮军亲兵,披甲带刀武装到了牙齿,气氛十分肃杀!
“今日叫诸位军使到场,主要是为了宣布一件事。”
节度府大堂内,坐在陇右节度使的主座上,方重勇面色平静说道,不苟言笑。
在场众多军使没人吭声,都等着他的后文。隐约之间,这些人全都感觉要出大事!
“本节帅之前,将许多陇右边镇之事,包括安人军哗变之事上报给圣人。圣人就回了四个字,那便是便宜处置。
所以,某现在就宣布对于安人军,以及安人军将校士卒们的处置决定。”
一听这话,在场所有人都看向哥舒翰,想听听这位倒霉蛋到底会怎么说。
因为哥舒翰是安人军的军使,无论怎么处置安人军,他都是受影响最大的人!
而且这位代理方节帅,貌似并不是在跟他们这些丘八打商量,而是态度强硬的直接告知结果。
“节帅要如何处置安人军,末将都无异议。”
哥舒翰硬着头皮说道。
“哥舒将军深明大义,真是我大唐边军之表率啊。”
方重勇叹息说道。
随即他环顾众人,一脸沉痛道:
“安人军哗变闹饷,居然不顾边防,抛弃驻地四散而逃,彻底败坏了陇右边军的声誉。
害群之马不可留,所以本节帅现在宣布,撤销安人军的番号。
其兵员与将校,皆编入陇右其余各军。具体细则,明日本节帅会派人告知诸位。”
此话一出,石破天惊!
别说是哥舒翰了,就连盖嘉运这种已经给方重勇跪下当狗的将领,都被惊得耳朵嗡嗡作响!
这位“临时节帅”,胆子实在是太大了,他完全是把鸡毛在当令箭用啊!
在大唐军法中,边镇节度使,是有权力在边镇设置新番号的,也可以撤销原有的番号,只不过无权扩充编制。
简单概括就是:节度使可以设立新军番号,也可以撤销旧军番号。
然而哪怕是长征健儿,在兵部账册上也是记录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节度使可没办法往兵部花名册上加人进去!
朝廷给边镇的军饷,那是一个子都不会多给!除非皇帝下令,经过中书门下省认定,兵部再执行,增加兵员数量。
增加兵部账册上的兵员,这个事情不是不能做,只是过程与流程是个大麻烦,轻易搞不定还很耗费时间,远远不是一个节度使能搞定的。
增加或减少番号,节度使则可以“一言而决”。
方重勇前世的史书上,哥舒翰在攻下石堡城以后,有一系列组合拳在陇右拓边,然后新设立了包括“神策军”在内的十个军。
不过新增的兵员,那可是基哥强力推进才批下来的,不是哥舒翰本人的功劳。
如果把开元初年郭知运在陇右设立的一系列“军”也算在内的话。节度使撤销军镇番号,或者设立新番号,不说像吃饭喝水一般简单,那至少也没有难到要向朝廷步步请示等批准的程度。
然而,方重勇只是个代理节度使啊!一个代理,就这么心里没数,要搞这种瞎折腾的活计?
陇右节度使衙门大堂内沉默了很久,哥舒翰这才对方重勇叉手行礼问道:“方节帅,此事要不要先报长安,等圣旨下来以后再来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