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594节

  “节帅,李光弼是愿意去朔方的,但是赤水军将校不愿意去。他们要等您岳父回到凉州后再说。”

  车光倩一脸无奈答道。

  “就是凉州安氏的安重璋,凉州张氏,还有论弓仁他们家那些人么?”

  方重勇脸上的喜色消失不见,沉声问道。

  “是啊,他们不动,李光弼就是个空架子,指挥不动凉州各军。

  如今边镇对于到底是听长安的,还是听洛阳的,都是心存忧虑,谁也不想莫名其妙当了叛军。”

  车光倩把他听到的一些事告知了方重勇。

  简单说就是,边镇各军,现在也有自己的想法了。毕竟基哥老了,保不了他们多少年。选择哪个皇子“从龙”才是要紧事。

  只要押宝押对了,那就是数不尽的荣华富贵。

  听基哥的调令参战,就算打赢了又能如何?

  基哥万一什么时候驾崩,谁来兑现战功?谁来给他们发赏赐?

  其实也不能怪边军上下都有疑心,而是他们心中的顾虑都非常现实。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经地义。

  所谓“四王之乱”,身后站着的就是河北边军。皇甫惟明赢了,李琬上位称帝了,河北边军将校就要升官发财。

  这种状况对于其他边军也是适用的。

  立场虽然不同,但是道理一样。

  让河西陇右二镇无条件保基哥,无条件跟河北叛军打生打死,凭什么呀?

  所以基哥的话不管用,方重勇的话就更不管用了!

  李光弼处于一种立场不坚定的摇摆状态,而他麾下各军则是坚决不想匆匆忙忙,就入关中入河东平叛。

  如今这结果,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节帅,朔方的经略军不能动,否则灵州不保,铁勒人要反。

  不如调阿布思部入太原,调李良臣部入汾州,可得胡兵两万人。”

  车光倩对方重勇建议道。

  “如此也好吧。”

  方重勇微微点头,长叹一声,真可谓是“兵到用时方恨少”。

  “节帅,末将在河西,打听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

  车光倩有些犹疑,吞吞吐吐不敢说。

  “说吧,你是我的心腹,可以畅所欲言。”

  方重勇拍了拍车光倩的肩膀说道。

  “节帅,河西不少人都在议论,说节帅必反,要带兵去洛阳支持太子。

  河西边军不愿意浑水,也有这方面的考虑,甚至是主要原因。

  他们在等您的岳父王忠嗣,带着安西北庭兵马到河西。

  王将军若是站太子,他们就跟着站太子。王将军要是站圣人,那他们也跟着站圣人。

  至于节帅如何,他们不想猜了。

  王将军要是跑太子那边,您父亲和岳父都在那边,想来节帅不去也不行了。”

  车光倩有些着急的解释了一番,直接把方重勇给干沉默了。

  (本卷完)

  下一卷: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知道你们很急,但是先别急

  我知道你们很急,但是先别急

  好多人没看懂小方的“态度”啊。其实问题的出发点本身,就是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事情,就跟“凝视深渊”一样。

  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知道或者意识到,本身就会触发规则。

  如果你没有谋反的心,你为什么要关心谋反的事?

  如果你不是要背叛大唐,那你为什么要说支持谁不支持谁?

  当你开始讨论支持皇帝或者皇子相关的事,就代表你已经是实实在在的谋反站队了。

  这个逻辑要好好体会,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讨论命令是否合理的时候,其实便已经是产生了不臣之心。

  支持谁,不支持谁,不是军人该想的,也不是可以拿出来讨论的。

  当你拿出来的时候,便已经到了图穷匕见,必须举起大旗了。

  而剧情推进,远远没到那个地步,大唐也没乱到那个地步。

  现在的情况是河北有四王,靠山是皇甫惟明的河北二镇,目的是清君侧。

  太子在洛阳,声望高涨,有老方支持,但是兵少,地方也很危险,是风暴核心。他们的目的是让太子以合适的方式继位。

  只是问题在于,洛阳要能坚守下来,才能一呼百应。基哥现在对此也是观望为主(也可以理解为期盼他们和皇甫惟明狗咬狗)。

  简单说就是现在实力弱小,但潜力很大,值得押宝。

  而河西与陇右,甚至包括西域的兵马,则是担忧大争之世开始,自己落后于人就有可能任人宰割。他们想入局,但是看不明白状况,并不着急下注。

  也可以叫“入局无门”。

  所以这些人对基哥的命令阳奉阴违,暂时不予执行。

  一句话:老子离得远,事情多,暂时走不开。

  基哥对于边军的控制力,是在逐步下降的,而且是断崖式下跌。

  只不过所有相关方,都在等“一锤定音”的大事件发生,也就是战场形势。

  那么,现在小方是什么态度呢?

  他的态度就是没态度。

  我一个职业军人要什么态度?我是大唐暴力机器的一部分,需要有什么态度?听命于皇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最少表现出来,在外人看来是这样的。

  有态度,就代表已经正式入局,要扶持某皇子上位了。而小方并不想那么快就入局,也不想给某个皇子打工。

  包括李那边,我书中前面已经说过了,小方不看好他,也不想当狗。

  来自后世的人,多了宿慧,战略定力不是随便说说的。大幕开启,肯定是波澜壮阔,但也意味着先出头的先烂。

  小方虽然不可能排除意外,但是他的总体计划是不变的。书中的暗示,只能等大幕掀开那天,你们回头看,才能看得懂了。

  这就好比是一个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斗,你是一个部门经理,心里怎么想外人不知道,但看上去,似乎只想做事而已,不想掺和这些杂事。

  你迟早会被这场办公室政治斗争所波及,被迫要站队,这是必然的。

  但是也没必要急吼吼的就去表态自己支持谁吧?

  能不表态就不表态,能敷衍就尽量敷衍,能拖延就尽量拖延,局势是会变化的。

  这种控制斗争节奏,混乱中保持定力,压制出手的冲动,只能说懂的都懂,靠个人理解体会了。

第468章 还有高手!

  天宝十二年春,正当方重勇带着银枪孝节军与河东军一部,击退蔡希德,将其驱赶到井陉故关与土门关的时候。

  黄河两岸也是战火纷飞。

  坐镇相州城(邺城)的皇甫惟明,下令兵分两路攻打河南。

  第一路偏师由大将李怀仙率领,麾下步骑万人,从汲县出发,攻打河内。作为奇兵,绕路河阳三城,企图从侧后攻取洛阳。

  当然了,皇甫惟明此举也有吸引官军回防洛阳的意图。

  只有把官军都吸引到虎牢关以西,才会把河南大片地方空出来,让河北军攻城略地!

  不得不说,皇甫惟明对于战局的思考与部署,是很周详的。

  一开始李怀仙这一路偏师进展极为顺利,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连克修武、武陟、温县等地。

  再往西,便是河阳三城了!

  而官军似乎是有意收缩兵力,李怀仙在这些地方遭遇的抵抗,都微不足道,没有折损多少兵马。

  然而,正当李怀仙准备攻打河阳三城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他的本意是想在攻克北中城后,从浮桥渡河,从西面攻打洛阳。但很显然,官军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坐视李怀仙攻北中城。

  官军中某支不明番号,不打军旗的队伍,约两千人左右。某日忽然趁着夜色,从黄河南岸的河阴县,强渡黄河。到北岸后,又干净利落的将被李怀仙拿下的修武、武陟、温县等地县城,重新夺回!

  这几处县城本来就相距极为靠近,又是刚刚被河北叛军攻下,人心未稳。再加上李怀仙不认为官军会过黄河挨打,所以也没有留多少人马守卫。

  这才导致三座县城一夜间被人拿下!

  河南兵力空虚,河北十多万边军枕戈待旦,谁敢过黄河与河北叛军交战?

  李怀仙的松懈,不全是麻痹大意,也有对战局的清晰认知。

  然而令他大跌眼镜的是:这一支官军攻克三地后,在县城上广树唐军旗帜,让本地县令组织百姓套上军服站城墙以为疑兵。

  然后这支军队并不留人守城,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北进发,趁着李怀仙攻打河阳三城后方空虚,强攻汲县县城。

  这里是李怀仙部的屯粮之地,粮草刚刚从贝州转运至此,是供他攻克河内用的。

  这支官军攻下守备空虚的汲县后,顺势一把大火,将粮秣全部烧掉,浓烟十多里地之外都看得清清楚楚。

  烧完粮草,他们又折返回黄河南岸,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怀仙不知后路被断,依旧按照原定计划,强攻位于孟州河阳三城中,地处黄河北岸的北中城。

  守将鲁炅,也就是被李,那位在洛阳自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太子,所任命的“河阳三城节度使”。

  面对李怀仙的强攻,积极守城死战不退。多次李怀仙部的先登都已经打上城墙,却硬是被鲁炅组织预备队给赶了下去。

  北中城本就面积狭小而城墙高大,很不方便攀爬。而且它还可以通过黄河浮桥,不断获得黄河南岸洛阳城方向而来的增援。

  李怀仙一时半会,也是望城兴叹。

  不幸的是,强攻两日不能破城的李怀仙,终于惊闻后路被断,所有新近攻克的城池,都被官军再次夺回,一时间如同惊弓之鸟,提心吊胆的,无法集中兵力攻城。

  而且对于要不要继续攻打北中城,李怀仙心中也满怀疑虑,又不甘心就这样退回邺城。

  进不能进,退又不想退,李怀仙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孤军深入,敌情不明,后路被断,要不要继续进攻不好啃的坚城,确实是带兵之人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首节上一节594/8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