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80节

  本来以为离开了夔州东阳府,似乎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在眼前了,没想到……还是一场空。

  “岳父,我想去河西历练一番。长安这边水太深,不利于我成长。”

  方重勇忽然提出一个令王忠嗣猝不及防的问题来。但想想他也就释然了。

  “长安……确实不适合。”

  王忠嗣微微点头,并没有反对。很多事情是明摆着的,长安权贵太多,方重勇现在还太小,所以跟这个圈子的交集很少。

  然而,方重勇不可能永远都九岁,一旦他超过十四岁,就是大人了,与权贵圈子发生交集,是迟早的事情。

  而这个圈子,说实话,到现在已经烂透了,烂到臭不可闻。

  方重勇进入这个圈子,要么鹤立鸡群被孤立打击,要么同流合污变成废物。

  “你需要一个官职才行,就像是当初刘晏十岁担任太子正字一样。比如说凉州参军就不错。

  这是州府参军的官职,很灵活。”

  王忠嗣笑道,已经给方重勇找了个量身定制的官职。

  “可是,我不会做官啊。”

  方重勇一脸懵逼,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州府参军”是做什么的。

  王忠嗣哈哈大笑,摆了摆手说道:

  “你就放心吧,州府参军,是承担特种任务的。所谓特种任务,就是朝廷下达的特别命令。

  比如给你一个纠察不法的差事,那便是什么都可以插一脚。当然了,什么是不法的事情,还不是你说了算?”

  在大唐,孩童当官不是问题。当官出了事才是问题!

  州府参军这个官,就是方重勇怎么当也不会出事的官职。

  《通典》上说州府参军是“无常职,有事则出使。”

  入河西,参与防守河西走廊,这便是所谓的“有事”。至于具体是什么事,等朝廷安排就是。

  凉州乃是“上州”,有六曹参军,是唐朝州府功、仓、户、兵、法、士等参军职务合称。这些都是固定官职,一个萝卜一个坑。

  而州府参军不属于此,它是朝廷“空降”过来的官。

  州府参军可以什么都管,也可以什么都不管!属于“闲散无常职”!

  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裁撤这个职务,但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大唐的官制非常随性,用废了的官(如安史之乱后的六部尚书)就当成荣誉头衔,然后出现什么需求就“创造”什么官职。

  需要管理边疆屯田,就设立一个“营田使”。

  需要管理边镇军权,就设立一个“节度使”。

  需要管理边镇政务,就设立一个“观察处置使”。

  需要管理漕运,就设立一个“转运使”。

  至于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务不好细分的,就喜欢找一些“箩筐”往里面装,比如说这个州府参军就是个烂箩筐,什么都能管,又可以什么都不管。

  方重勇听王忠嗣介绍了这些边镇官职,脑子晕晕的。

  幸好现在还不是天宝末年,没有节度使之子入京为质子的规矩,这次去河西应该问题不大。

  但以后,就难说了。

  方重勇心有余悸的想道,不敢把这些话跟王忠嗣说出来。

  “岳父,凡事有备无患。去河西之前,要先去拜访一个人。”

  方重勇忽然正色说道。

  王忠嗣一愣,随即笑道:“有谁这么厉害呢?”

  “牛仙客。”

  方重勇嘴里吐出三个字。

  “牛仙客?”

  王忠嗣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当年萧嵩出河西,多次引荐王忠嗣为自己的部下,而牛仙客从出道开始就是在河西,王忠嗣自然是不可能不认识牛仙客。

  当然了,王忠嗣与牛仙客,二人一个是军政系统一个是民政系统,两者接触并不多。王忠嗣只知道,牛仙客对河西的事务很了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与吐蕃的战事一旦开始,便不会很快结束。彼此间的攻防,持续三五年很正常。

  凉州一旦处于战争之中,屯田会受影响,也有后勤断绝的危险。现在做的准备越多,到时候应对起来就越从容。

  岳父不方便直接出面,不如让小婿去联络牛仙客,约个地方见面聊聊。岳父以为如何?”

  方重勇侃侃而谈说道,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他去河西,打仗肯定没自己什么事。

  但除了战斗以外的事情,方重勇觉得自己不应该当一个局外人。

  他决心在做一个观察者,学习在这个时代保命技能的同时,顺便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此也好,我还要去龙武军大营述职,到时候你去驿站找我便是了。”

  王忠嗣点点头说道,起身便走。

第76章 河西事,唯吐蕃而已

  牛仙客还是那么卑微,起码看起来如此。一个工部尚书,家里没几个仆人,李隆基赏赐下来的东西也不敢使用,全都被封存起来了。

  家里的库房门上贴了个醒目的封条。做官做到这个程度,只能说不如回河西为地方官来得更自在些。

  方重勇领着王忠嗣前来牛仙客的宅院里探访,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六部尚书的宅院。

  陈设简陋,仆从数人而已。

  按照大唐官场的“潜规则”,一个六部尚书的宅院,起码要有五十名奴婢起步,而最多可以到达四百人。

  在这个数字之间,就会被社会舆论接纳,无人讥笑诟病。

  少了,会被史官贯以“家贫,鄙陋”的形容,惹人讥笑;当然了,若是有极高的文学才华,并且名扬长安,则可以忽略。

  比如说贺知章这种,家里没几个奴婢,又是身居高位,就会被人认为是如“竹林七贤”一般。

  而奴婢多了,则会被世人诟病贪婪奢华无度,如天宝年间李林甫麾下的狗腿子王,史书说他家中仆从无算,府邸恍若宫城。

  很显然,牛仙客的寒酸在长安权贵圈子里面不是什么好名声。

  “寒舍简陋,二位请坐。”

  牛仙客邀请方重勇一行人到书房落座,分别给二人倒了一杯“冬饮子”生姜与一些草药煮出来的汤水,可以驱寒,但也相当“朴实”。

  方重勇喝了一口,非常呛人,味道确实算不上好,拼命忍住才没有喷出来。

  “唐锦的事情,还是得谢谢方小郎君,虽然河西将士们最终没有拿到这些赏赐,但是唐锦的名声已经打出去了。未来凉州的白绢转运到长安,织成唐锦后,再返销西域,可以造福凉州百姓。”

  牛仙客郑重的对着方重勇行了一礼。

  他虽然到了长安,但心还在河西。进入中枢之后,牛仙客完全发挥不出自己的本事,六部里面闲散不干实事的风气,也让他很不适应。

  仿粟特锦推广开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河西走廊,是受益最大的地区。方重勇虽然有自己的私心,但办的这件事,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特别是对河西百姓来说。

  这些是非,牛仙客心里有数。要不然,他一个工部尚书,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上门拜访的。

  “王将军是想去河西建功立业吧?”

  牛仙客笑眯眯的看着王忠嗣问道,对方的来意,其实已经昭然若揭。牛仙客又不是不认识王忠嗣,二人早年便在河西有过来往,虽然算不上来往过密。

  “确实如此。”

  王忠嗣很是矜持的点点头。

  没错,他确实是在河西待了几年,但比起牛仙客,他对于河西事务,可以称得上是“无知”。

  既然“无知”,那就要去找“专业人士”来请教,所以王忠嗣对方重勇的主意非常赞同。现在多准备一些,等到了凉州后,就不会吃闷亏。

  “河西事,唯吐蕃而已,其余不值一提。”

  牛仙客叹息说道。

  王忠嗣面色微变,他父亲王海滨,就是死在吐蕃人手中。他自从军起,与之交手的敌人,也都是吐蕃人。

  王忠嗣年轻的时候在河西三年,以敢打敢拼著称。但若是谈起对吐蕃人的研究,那还是相当片面的,了解得并不深。

  “吐蕃军与唐军相比,如何?”

  方重勇好奇问道。

  “松赞干布遣禄东赞使唐,给太宗皇帝带去一件名贵的鹅型金铸酒器,其鹅黄金铸成,其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

  牛仙客幽幽说道,并未直接回答方重勇的问题。

  松赞干布那都是百年前的吐蕃领袖了,而送的这件酒器,则打破了方重勇的幻想。他从前一直以为是文成公主带去的唐代工匠养肥了吐蕃人,令其掌握了先进的冶炼工艺。

  但听牛仙客这么一说,似乎并非如此。

  “吐蕃枪细而长于汉者,弓矢弱而甲坚,人皆用剑,不战,负剑而行。有乌朵为辅,进退自如。

  吐蕃军备又岂止是不弱啊。”

  牛仙客对方重勇解释道。

  “乌朵为何物?”

  方重勇发现了一个陌生的词汇。

  “乌朵也叫俄朵。

  是用吐蕃牦牛毛搓捻成粗毛线,再编织成毛辫。

  毛辫上端有一个三寸的套环,使用时将套环套在中指上,中间编一块巴掌大的椭圆形乌梯,用来放石块、土块,末端用羊毛做鞭梢。

  这东西既可以军用,又是牧民们驱赶牛羊的利器。

  如果要赶牛羊,用手捏住乌朵两端,乌梯内放上石子或土块,提鞭挥抡,然后放开一端,石子便飞到几十丈以至一、二百丈远外,使头畜转换方向。

  牧民使用乌朵的本领高强,有的人打百余丈远的距离,可以百发百中,所以乌朵不仅用以赶牲口,而且用来驱赶野兽。

  至于吐蕃军中高手,数十丈内,射鸟雀之眼,弹无虚发。”

  牛仙客不厌其烦的给方重勇解释,一点高官的架子都没有。

  乌朵乃是唐军与吐蕃交战时,最嫌弃憎恶的武器,没有之一。石弹是动能武器,打在身上很疼,有盔甲防护也没用。唐军士卒们若是四肢被乌朵扔出来的石块打中,经常会骨折失去战斗力。

  由此可知,唐军与吐蕃军交战,其实是很凶险的。远不是古籍里常说的“一汉顶五胡”。更可怕的是,乌朵材料易得,利用离心力甩出去的石块威力极大,且男女老少皆可使用。

  王忠嗣亦是感慨说道:

  “乌朵也就罢了,更有吐蕃贵族人人披甲。此等锁子甲,包裹全身,只有双眼露在外面。无论攻城或是冲锋,皆锐不可当,不惧弓弩。

  吐蕃武备自成体系,并非仿我大唐规制,且皆为自制,不可小觑。”

  这踏马强无敌了啊!

  方重勇原以为吐蕃应该是跟突厥、匈奴这一类的游牧民族差不多的,没想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首节上一节80/8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