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45节

  刘宽想了想过去两三年在火力发电、供电方面突破的一些技术,便点点头道:“是可以提上日程了回头微臣再带人去下面了解下具体情况,然后写一份相关奏本出来。”

  朱标露出笑容,拉开窗帘,透过玻璃窗看向外面,道:“想到将来某日,京师百姓可以用上电灯,我便有些迫不及待啊。”

  刘宽沉吟了下,却道:“殿下,微臣认为即便我们拥有了给京师全城百姓供电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也不要硬性通电,最好是让老百姓自己选择是否通电。”

  “朝廷生产的电不能无偿供给百姓,只用于电线、电灯就更不能无偿了这不利于电力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财政。”

  “虽说百姓这几年富裕了不少,但肯定还有一些相对贫穷的家庭,舍不得用电。”

  朱标听了恍然,随即道:“你这个提醒很重要,可以作为附加内容,写在给京师百姓供电的奏本之中。”

  “是。”

  两人聊着聊着,马车便循着宽敞的水泥路进了城。

  看到街道上时不时就过去一辆自行车,朱标忽然笑道:“以如今橡胶的产量,朝廷或许该在别处建几座车辆制造厂了。”

  “再考虑到,如今咱大明的钢铁产量,也许自行车、马车价格都可以下调一些,让更多百姓买得起自行车、马车。”

  刘宽听了真心赞道,“太子殿下仁义。”

  如今自行车、四轮马车基本都是由官营工厂生产,钱自然也是由大明朝廷赚去了。

  下调自行车、马车价格就等于朝廷向百姓让利,朱标能这么想,确实仁义。

  马车又前行了一段,刘宽眼见就要到太平街,可以下车了,却听朱标忽地感慨道:“也不知雄英在对马岛那边过得如何了。”

  原来,自去年秋天朱桢移交督办日国事务的差事后,朱元璋便将这差事交给了湘王朱柏。

  结果朱柏去干了几个月,什么成绩也没干出来,对日国事务完全就是一副顺其自然的样子,惹得老朱将其臭骂一顿,并于上个月将其调了回来,另委差事。

  或许是比较执拗,朱元璋就想找一个自家子孙去督办日国事务。

  在剩余的皇子中挑来挑去,找不到合适人员,最后干脆交给朱雄英去办。

  在老朱看来,大约督办日国事务涉及到了军事、权谋、谍战、商战等多个方面,能很好的锻炼人。他虽重视朱雄英的安危,可还是让朱雄英去了。

  刘宽听出了朱标对朱雄英的担心,便道:“陛下不是给对马岛安排了一部无线电台吗,太子殿下若想念雄英,可多发几次电报询问。”

  朱标不好意思道,“我这当父亲的老是主动问候儿子,怕是不太好吧?”

  “哈哈哈,”刘宽笑起来,“这有什么,父母爱子乃是天性嗯,若殿下真觉得不好意思,可以佯装关心他差事办得如何嘛。”

  朱标听得眼睛一亮,若有所思。

第419章 侍卫郑和,日国景况

  对马岛。

  南马卫城,督事府。

  如今南马卫城比之当年初建时不知繁荣多少,因为这里成为了大明、日国及原高丽商贾汇聚、交易之地。

  督事府作为城中数得上的大宅院,却并没有挂牌匾,因为“督事府”并非官称,而是南马卫军民私底下的称呼。

  从朱棣督办日国事务开始,再到楚王朱桢、潭王朱柏,以及如今的太孙朱雄英,都住在这座府邸中,使得这座府邸成为了对马岛实际的权力中心。

  甚至可以说是原高丽及日国的一大政治中心。

  府邸书房中,十七岁的朱雄英看了朱标发来的电报,稍稍思索后露出了无奈的笑容。

  他看得出,朱标是想问他的身体是否健康、生活是否习惯。可偏偏,朱标却在前面先问了一堆日国事务,最后才貌似不经心的询问几句他个人情况。

  他十七岁,从小就吃得好甚至可以称得上营养丰富而均衡,又每日习武锻炼,即便是身体底子弱了点,如今身体也好得很。

  更别说,去年随他去陕甘的医疗组,如今也跟着来了对马岛。

  这般情况下,他的身体怎么会有问题?

  他觉得,朱标与其操心他的身体健康,倒不如多注意自己的健康。

  ‘记得皇爷爷说过,历史上父亲似乎是洪武二十五年病逝的虽说如今父亲看着身体好得很,却也该提醒他注意些了,别过于操劳国事。’

  想到这里,朱雄英提起毛笔,给朱标写起回电来。

  半个小时后,他便写完这封回电。

  “来人。”

  一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侍卫闻声进来,抱拳道:“太孙有何吩咐?”

  朱雄英将封好的电报递过去,道:“将这封电报送去电讯组,让他们发往京师。另外再去让侍卫、亲军们准备一番,我要到码头去转一转。”

  “是。”

  侍卫应了声,接过信封,快步离开了。

  不多时,朱雄英便换了一身装束,带着几十名侍卫、数百亲军出府,前往城外的码头今日又有一队负责“移民”事务商船从南马卫中转,他想过去了解下情况。

  他早几年就在刘宽那里知道一个道理:要真正的了解一件事,不能只通过纸面文字或他人口述,还得实地调查。

  为了方便观察,朱雄英是骑马出行。

  不过他的着装打扮却跟侍卫一样,又呆在侍卫群里,再加上有亲军开道,安全还是很有保障的。

  在朱雄英的眼中,南马卫城虽然目前常住人口只有两三万,但因为城池建设时规划得比较好,治安在这个时代更是称得上顶级,因此是一座相当繁荣的小城。

  这一点,从街道两边诸多商铺、酒楼以及街上的往来不绝的行人就能知道。

  到了城外的港口,人流则更多一些。

  朱雄英转了转,便前往其中一个位置较为偏僻的码头这码头前停泊了十几艘大海船,正在补给淡水、蔬菜、干粮等物资。

  “郑和。”

  先前送电报的年轻侍卫在一旁抱拳道:“属下在。”

  “你去那些海船上随机找几个人过来,一个承接了移民事务的船主,一个水手,一个日国女子,一个日国男子。记住,不要都在一艘船上找。”

  “是。”

  郑和应了声,将马匹交给其他侍卫,快步向那些海船跑去。

  朱雄英看着郑和的背影,免不了又想起从刘宽那里所得知的原历史上郑和事迹。

  正如刘宽所说,郑和本姓马,家中本是元梁王麾下的小军官,他父亲在抵抗明军战死后,他亦为明军俘获。

  如果按历史轨迹,当年刚十岁的郑和本是要经历过类似“思想教育”、“服从性训练、测试”等流程,然后被阉入宫的。

  但老朱专门吩咐留意他这个人,他的经历自然与历史上不同虽然也经历了思想教育、忠诚与服从性的训练及筛选,却并未成为小宦官,而是成了预备侍卫。

  三年前,他训练有成,转为正式侍卫,便被得知此事的朱雄英讨要过来做贴身侍卫。

  三年的相处,让朱雄英意识到,郑和确实天赋颇高,是个可造之材。培养好了,也许将来能得到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或能臣。

  大约过了一刻钟,郑和带着四个人过来了。

  那船主是有些见识的,瞧见朱雄英带着这么多侍卫,周围还有精锐官军在,立马意识到眼前少年身份尊贵。

  “草民顾顺,见过公子。”

  水手后知后觉,跟着行礼问候。至于日国少女和青壮,则更慢一步的慌乱行礼。

  朱雄英露出平和的微笑,道:“不必多礼阁下有几条船,做这移民买卖多久了?”

  船主道,“草民是三年前才进入这一行的,目前只有两条海船。”

  “那你此番签下了多少日国女子、青壮的身契?价格又如何?”

  船主虽好奇朱雄英为何询问这些,却不敢不答。

  他道:“如今日国的移民买卖是一年比一年难做了,这次我只签到了三百名女子的身契,其中还有些是嫁过人、生过娃的。”

  “至于青壮,更是只欠下了两百来人。人难签,价格反倒是一年年贵了此次未嫁的少女要十贯,嫁过人、生过娃的也要五贯以上。”

  “青壮倒是便宜,三五贯即可,可运到海外我们也赚不到多少钱,兴许还要这些人将来在海外赚了钱才能偿还。”

  朱雄英听得微微皱眉,又问:“那你可知这移民买卖为何一年比一年难做了?”

  船主叹道,“原因很简单,日国如今人口比当年少太多了,愿意移民又符合移民条件的就更少,这移民生意自然一年比一年难做。”

  听完,朱雄英陷入思索之中。

  自他接受“督办日国改稻为桑及移民事务”的差事以来,便知道如今这两件事不如几年前好办了。

  从这点来讲,朱柏督办的那几个月倒也未必是不愿做,也可能真的是无计可施。

  因为过去这几年,日国因为连年饥荒、战争,本就死了不少人,而少女、青壮又一批批地被“移民”到外面去,这就让日国的男女青壮更少了。

  年轻男女的锐减,让日国新生人口锐减得厉害死去和出国的多,出生的却很少,日国人口自是断崖式下跌。

  根据光明卫的情报推断,日国在受“改稻为桑”、“移民”之事影响前,约有一千余万人口。

  而根据光明卫去年得到的相关情报推断,如今日国人口可能只有六百多万,锐减了一小半!

  人口减少这么多,尤其是青壮年少,就算大明还在推动“改稻为桑”,百姓也会有很多田地拿去种粮食。即便在大明海商、日国藩主的影响下,农民们种的粮食仍不够吃,可饥荒烈度也开始减小了。

  如果不是在家乡没有活路,日国人也不愿意到前途莫测的海外去。

  毕竟过去的几年,出海那些少女、青壮就没有回来的,顶多是托人寄封信或者带一些东西回来,证明他们还活着。

  至于那少数寄回的信中,说她们在海外过得很好,如今的日国人其实是没多少相信的。

  一则,那些人把海外的生活说得太好了,尤其是那些女子。二则,如果他们真的在海外过得很好,怎么不回家乡?

  所以,如今日国愿意到海外的人越来越少。

  朱雄英之前虽从各种文档、情报中了解到这些事,可亲耳听一位做“移民”买卖的海商讲述了具体情况,他才知道,如今“移民”之事比他预想的还要艰难。

第420章 朱雄英期待刺杀,朱欲更改衣衫

  问完船主,朱雄英又问了水手几句话。

  “你所在的船队这次要移民去哪些地方?”

  “回公子,先去北洋都司,再掉头南下,去东藩岛、吕宋都司。”

  朱雄英又问,“你们船队应该也做贩卖货物的买卖吧?”

  “那是,这货物海贸要是做好了,可比转运日国移民赚钱多了。”

  “比如我们这次去北洋,就会顺带贩卖一批从日国进的物资,然后收购一批北洋都司的皮毛等特产,到大明沿海港口或者干脆带到东藩、吕宋去卖”

  这水手见朱雄英神态随和,话就多起来。

  朱雄英也不着急,等他讲完,才又问:“如今海上可还有海盗?”

  “自然是有的,但比以前少多了,而且规模都不大海盗只敢挑那些船又小又少的商队抢,就这还得小心别碰上巡海的水师,不然八成会被剿灭。”

  问完水手,朱雄英又让懂日语的郑和当翻译,问了那日国少女、青壮男子几句话。

  大抵是关乎他们原来的生活状况,以及为什么“移民”出海。

  日国少女等于是被家里人卖掉的。

  青壮男子却是在国内混得不如意,听说南洋那边帮大明打仗不仅能挣到钱,攒够功劳还能分得田地、女人,甚至成为大明天兵(卫所军)。

  所以,这青壮男子把自己卖给了“移民”海商,得了五贯钱移民的头两年,海商只需将这些日国青壮男子及其身契交给吕宋都司,就能获得六贯钱,以及跟吕宋都司买卖货物的机会。

  但后来有司发现这样朝廷太吃亏,每年都得花不少钱往里填,于是就更改了政策。

首节上一节345/4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