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402节

  “除领土外,还包括它的军事、经济、科技等,而这些往往与人口挂钩人口足够多,军事、经济、科技等才能强大起来。”

  “朝廷虽限制藩国扩大领土,可没限制藩国增加人口啊。燕王殿下真有心强国,完全可以通过对外战争,大肆掳掠印度其他邦国的人口和钱粮。”

  “这样不仅能让燕国不断变强,还可以将富余人口交易给楚藩这样需要改良土人的藩国,去换取燕国需要的物资。”

  “而如此对外掠取个十几年,燕藩周边的邦国、王国必然都会变得很虚弱。”

  “那时朝廷制定的二十年限制也过去,岂不正方便燕国迅速扩大疆域?”

  朱桢立马赞同道,“妹婿这一计策太好了,四哥,这对燕藩来说是一箭三雕啊!”

  在劝说朱棣的同时,朱桢思路也打开了。

  不管朱棣同不同意此事,回头他都会告诉朱、朱这俩人同样可以通过对外战争掳掠人口,尤其是朱那边,若是能掳掠欧洲人口,那么对于他们楚国改良婆罗洲、爪哇土人相貌帮助可就大了。

  至于拿什么和燕藩、晋藩、齐藩交易人口,朱桢已经想好了,除婆罗洲、爪哇的香料、木材外,他还可以派人到澳洲开矿厂挖矿。

  他已经听说了,澳洲可是有不少好矿。

  朱棣听了刘宽这番话也是眼睛一亮,点头道:“确实是个不错的计策,俺会仔细考虑的多谢妹婿了。”

  这计策确实称朱棣心意。

  他最喜欢打仗了。

  然而,燕国领土在三年前就已经扩大到一定程度,多出来的都是绕过朝廷限制政策擦边占据的。因此这两三年,藩国文臣都在劝他将重心转移到内治上,减少对外战争。

  这可要他老命了。

  他当初之所以急着海外建藩,一大原因不就是为了能自由自在地打仗吗?

  这两年,他还真被文臣们劝住了,收敛了很多,可心里却一直在发痒。

  如今有了刘宽这计策,他终于又可以名正言顺地率领燕军四处征讨了。

  接着,朱棣向刘宽询问了几个藩国治理的其他方面问题,不怎么重要,解答起来也比较简单,而且也不是所有问题刘宽都能回答,所以没多大会儿就谈完了。

  接下来轮到朱桢说楚藩的治理问题。

  相较于燕藩,楚藩接手的地盘虽然也受婆罗门教思想影响严重,但相较于印度次大陆就轻了很多。

  一则,婆罗洲、爪哇在千年前还是属于佛教文化圈,并且兼受华夏文化影响。

  婆罗门教是近千年才传入并成为主流的,这一点,从婆罗洲上还有佛教国家便可知。

  二则,当地人骨子里其实跟印度土人不一样印度土人多次被外族征服,已经习惯被征服了,也因此更习惯种姓制度。

  而爪哇土人在楚藩建立前,还没多少被外来族群征服的历史,相反倒是有两三次反抗外来征服者成功的例子。

  因此,爪哇土人比印度土人更具反抗精神,虽然不利于统治,可也让爪哇人骨子里对种姓制度那一套并不忠信。

  事实上,原来满者伯夷国的种姓制度就没那么森严。

  那么朱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作为基本盘的人口太少。

  如今楚国所占据的婆罗洲、爪哇岛部分区域,土人总数高达一两百万,而作为基本盘的汉人则只有几万,尤其爪哇土人又不像印度土人那么好统治,所以在过去的一年多中,楚国也出现过几次地方叛乱,让朱桢好一通忙活。

  叛乱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楚国目前需依赖爪哇地方贵族(其实就是大地主)展开收税、教育等统治行为。

  而不少地方贵族表面顺服,心里其实仇恨汉人,纵然不敢叛乱,可在落实各种政策时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阳奉阴违。

  这种事,比叛乱更加阻碍楚藩的发展,也令朱桢和楚藩大臣很是头疼。

  听了朱桢的叙述,朱棣不禁暗暗庆幸。

  ‘幸亏印度土人习惯了顺服,不像爪哇人那么有反抗精神。不然以印度人口之众,只怕俺如今面对的麻烦比老六还大。’

  ‘如今看来,当初俺选印度建藩还真是选对了!’

  刘宽听朱桢讲完,则沉吟了会儿,道:“实话讲,对于这类事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建议,只有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供楚王殿下参考。”

  朱桢道,“妹婿讲来便是,能帮助我楚藩一二也是好的。”

  刘宽先问:“殿下目前是以东爪哇当做领土基本盘吧?”

  朱桢点头,“不错。”

  刘宽道:“楚藩在爪哇是以少御多,首先可以借鉴蒙元、燕藩乃至后世满清的经验,建立种族阶级。”

  “比如像燕藩一般,以跟随殿下过去的移民为贵族,以主动归顺和不曾叛乱者为普通国民,将战俘及曾叛乱过的土人贬为苦役、贱民。”

  “正好爪哇之前受婆罗门教种姓制度影响,推行这一套应该不会有什么阻力。”

  “至于第二点,殿下一直都在做,那就是增加基本盘,然后就是扩大基本盘和爪哇人之间的第三大群体,可以称之为附属移民。”

  “如殿下之前一直从日国、北、安南弄过去的移民,以及将来从印度等地弄过去的移民。”

  “附属移民数量多了,既可以充作大明移民的帮手,也可以缓冲大明移民和爪哇土人之间的矛盾就好像当年蒙古人用了大量色目人一样,后世满清也曾用大量归附的所谓汉军旗人,都是类似办法。”

  朱桢听得眼睛又亮了。

  他之前虽然在做刘宽说的第二点,可思路却没有这么清晰。如今听刘宽分析了一番,便更加自信,可以更坚定的执行该政策,也可以说服麾下个别反对此政策的大臣。

  同时,他不禁满眼期待地等刘宽后续建议。

  “第三点多和少是相对的,既然殿下觉得东爪哇土人太多,为何不设法减少一些呢?”

  “妹婿是让我搞屠杀?”朱桢先眉头微皱,随即醒悟道:“部队,妹婿是说我可以将爪哇岛的土人迁走部分?!”

  刘宽微笑点头。

第500章 朱棣欲招科技大能,交通规则与图刊

  “殿下既是以东爪哇作为领土重心,却觉得当地土人太多,那就将土人迁徙到婆罗洲,或者干脆迁徙到澳洲大陆去。”

  “爪哇人也都掌握着不错的农耕技术,完全可以成为楚国开垦婆罗洲、澳洲大陆的先驱。”

  “而东爪哇的土人减少,再加上附属移民增多,等数十年后作为基本盘的汉人也增多,土人教化也有了一定成果,楚国在东爪哇的统治自然就稳固了。”

  刘宽将完整的建议道了出来。

  朱桢先是颇为高兴地点头,随即想到什么,看向一旁朱棣,道:“四哥,我能不能用爪哇土人和你交换印度土人?”

  “方才妹婿的话四哥也听到了,在大明移民和当地土人之间增加一个附属移民,可以缓冲彼此之间的矛盾。”

  “另外,爪哇人农耕技术不错,某些方面甚至直追咱大明百姓,可是颇为难得的农夫。”

  朱棣其实并不觉得燕藩需要什么附属移民作为缓冲。

  但他看好朱桢和楚藩,有心交好,为长远谋画,便笑着道:“可以交换一批,但不用太多,另外同等人数下,你能否给予一些补偿?”

  “都是人,而且爪哇人还精通农耕,四哥怎好意思问我要补偿呢?”朱桢听了有点不乐意。

  不建藩不知当一国之主的难啊,这也要钱粮,那也要人力,钱粮人口物资再多都不会嫌多的。

  朱棣同样不肯吃亏,道:“六弟若不愿就算了,反正俺燕藩本也不需要什么附属移民。”

  “别呀。”朱桢妥协了,“补偿就补偿吧,不过四哥可不许狮子大开口。”

  朱棣笑道,“放心,俺不会让六弟太吃亏的,每交换一批人口只需补偿俺一些香料就行了”

  就这样,朱棣、朱桢竟当着刘宽的面谈起生意来。

  

  

  燕藩、楚藩离大明较近,因此朱棣、朱桢是回来较早的。等到三月份,齐王朱也回到了京师。

  至于远在非洲的晋王、代王,以及远在美洲的秦王、鲁王,回来的会更晚,甚至拖到下半年也可能。

  这些海外藩王回到京师后,会为马皇后守孝四十九日他们毕竟都是在海外建藩的一国之君,就好像朱标,不可能说抛弃国事不管,为父母守孝三年,连守孝三月都不可能。

  倒是禁酒肉、穿素服这类不影响他们处理国务的孝举,可以向民间看齐。

  守孝四十九日后,朱棣等人也并未急着离去。

  他们藩国离大明京师最近也有万里之遥,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当然要顺带办一些事。

  比如招募更多愿意前往他们藩国建立功勋的人才,与之前投资他们建藩的大明“股东”做当面交流,寻找更多的富贾为藩国“招商引资”,乃至了解大明如今一些前沿科技,等等。

  而京师也因为几位藩王的回归、外地富贾入京等事更繁华了几分。

  时间一晃到了五月初。

  这日,朱棣向朝廷申请参观火电站并获得允许后,便带着随从来到京师火电站。

  朱棣是六年前出海建藩的,此次回京对他而言,除了城内城外楼房更多之外,京师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通了电,甚至街头巷尾都安装了路灯,而朝廷也彻底开了宵禁,到了夜晚整个京师都会化为一座不夜城。

  因此,他很想了解下能向整个京师供电的火力发电站什么样。

  可惜的是,他拿着朝廷的公文来到火电站后,虽然受到火电站官吏的热情接待,可到里面参观一番后,对于火力发电的某些科技问题仍是一知半解。

  等参观完离开了火力发电站,朱棣不禁冲左右随员感慨道,“咱们燕国如今各种人才都缺,可最缺的,还是一位科技大能啊。”

  “此番若是能有一位科技大能随同参观火电站,说不定过几年咱们燕国也能建立起咱们自己的火电站。”

  作为护卫将官的朱能挠了挠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傻笑。

  另一边同为护卫将官的张辅因为学习了一些科学、科技知识,闻言不禁道:“大王,俺们燕国要发展科技,也该想办法先搞出蒸汽机、修建铁路,火电站、电灯这些东西感觉对燕国没多大用处。”

  张辅才二十岁,生得挺拔英俊,又颇具军事天赋,再加上其父张玉如今战功堪堪位于诸将之首,为燕国军方柱石,因此朱棣对张辅也很看重,几乎是当自家子侄培养。

  当然,若论信任的话,他大约还是对朱能这个父辈即为燕藩护卫将官的“家生子”更信任些。

  此时听见张辅的发言,朱棣不禁拍了下张辅后脑勺,道:“你小子懂个屁你以为发电站不重要,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将来电力会有多少奇妙的应用。”

  “另外,蒸汽机那东西,咱们燕国已经在‘研发’中了,相信近两年就能制造出来,铁路也修得。”

  “可发电站、电灯,咱们燕国没有技术,即便投入大量钱粮、人力,也未必能突破。”

  “这一次在京师机会难得,我们一定要招募到一位在科学、科技方面造诣足够高深的大才回去。”

  “就算招募不到科学之道的大才,也要多拐几个京师大学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走。”

  张辅听了若有所思,问:“大王,接下来我们是不是要去京师大学逛一逛?”

  朱棣打开折扇,“算你小子聪明了一回,走吧。”

  如今京师很多街道人流颇众,自行车、马车也多出了很多,因此警部下面增设了交通管理司,并制定了新的交通秩序。

  朱棣等人刚回到京师时,还曾因违反交通规则闹出一些笑话,如今却是适应了。

  因为朱棣想顺带浏览下街上的店铺和景物,一行人几十人都是安步当车。

  来到一处十字路口,瞧见站在路口中间圆台上的“交警”向这边竖起小红旗,朱棣等人赶紧在踏入人行道前止住步伐。

  当初朱棣刚回京师闹的笑话之一,就是“闯红旗”那时他见路上人忽然都不走了,还以为百姓们看出他身份贵重,故意给他让路呢,结果他带着随从走到路上,竟被几个小交警纠缠了许久,非要让他缴纳罚款。

  罚款也就罢了,他燕王在印度打了六年的仗,并不缺钱。

  可小交警还非要查他的腰牌,给他记过!

  并且警告他,如果记大过五次、中过十次、小过十五次,就不能入城,必须到交通管理局去学习交通法规,通过相关考试,才能再次获得在京师正常行走的资格。

  当时朱棣还以为被人针对了,生气的亮出身份,拒不配合最后被宫里来的一位太监从交通管理司接出来,才知道闹了笑话,感觉都没脸进宫了。

  如今朱棣可是知道,交通管理司是连皇子皇孙都敢惩罚的部门,所以在京师游览时,就很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了。

  “红旗停,绿旗行,灰旗出来等一等”,也成为了朱棣和随从们都会背诵的交通守则。

首节上一节402/4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