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也着实被沈兵这大手笔的计划惊到了,他想了想就点头说道:
“若是能成功破冰,此计的确可行。”
“可是,啬夫……”
“此计可不比水淹大梁,它可会将荥阳以下尽数淹毁。”
“这百姓及良田……”
这下面的话就不用多说了。
以往黄河下游凌汛不会有这么大的水,现在秦军若是在河套平原破冰将上游蓄的水灌到下游又积在这一带出不去,那淹没的面积可就大了。
这倒是沈兵没考虑到的地方,他之前只一心想着这一带到处都是楚军。
杨端和插嘴道:
“此一时彼一时。”
“之前我等考虑庶民死伤才水攻大梁。”
“但此时我等已身陷大梁没了活路,难道还在这等死不成?”
“更何况,此计若成解了大梁之围,不也是救了大梁魏国军民?”
这话说的有些牵强,因为大梁的魏国军民也可不死,只是秦军要崩溃之前会拉他们垫背而已。
但这说的也确是事实。
秦军是军队,可不是那些会“割肉喂鹰”的圣人,在有活路可走时岂会选择死路?
郑国也不是迂腐之人,考虑一番就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这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不过这时又有了难题:
这破冰放水的计策是要王翦带人去实施的,此时大梁已被楚军团团围住,又如何能将消息传出去?
这方面倒是杨端和有经验。
他笑道:
“这个简单,楚军不是号召魏兵及百姓去投么?”
“我便给他送去几个魏兵!”
这么一说沈兵和郑国马上就明白了。
这果然是个好计,秦军不容易混过楚军防线,去投靠楚军的魏兵又是另一回事。
事不宜迟杨端和马上就做了准备。
出于谨慎,杨端和还带人去关押魏军俘虏的山坳走了一趟。
做什么就不用说了,就像之前李牧一样,挑选身材、脸型相似的兵士并取了验伪装。
另外,为了不让情报走漏,杨端和还采用了一个特殊的送件方法……将密信藏在有夹层的觥里。
这特制的夹层装满墨水,一旦身份泄漏只需一抽外部的麻线,密信就会被墨水涂黑。
第一百四十九章 使节
不得不说古时的通讯十分麻烦。
这在现代也就是发个电报就了事的东西,这时代却折腾了好多天。
首先是送密件的探子混进楚军。
这一步不是什么问题,毕竟本身魏国的验就不严。
这里所说的“不严”不是查验不严。
事实上此时各国的查验方式都大同小异,随身带着个描述姓名、身高、外貌的验,查验时对照一下。
这是一种较原始的查验,而且人的外貌身高等都会变,尤其这时代十七岁就当兵,许多人加入军队后还会长高外貌也会变化。
另外还有打仗负伤残疾等也会变化。
于是这验就需要每年更新一次,这就叫“自占”,也就是到期自己到伍长那主动申请办理。
这在秦国很严格,如果到期不“自占”就要受罚,且连带着伍长也要受罚。
但其余六国就没那么严。
原因是六国弄这户籍主要是为了征税而不是识人,要是有人因负伤不自占,该免的税没免,贵族阶级还偷着乐呢。
其结果就是相当一部份人手里的验没及时更新与本人对不上,时间一久也就习惯成自然于是查不查都无所谓……查也查不出什么,也就没有查的必要。
所以信使没费多少力气便混进了楚军。
从楚军混出去也不是难事,此时这楚军那是又有魏军又有百姓,甚至还有赵军,鱼龙混杂好不热闹。
难就难在拿不到马,前往邯郸却有六百余里。
而且还是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的,一路上少不了被盘查,如果没被冻死饿死的话怎么说也得十余天才能赶到。
其中倒有两个机灵的,他们在路上劫了两名楚军信使扮成楚军的模样,一路放开胆策马前行,结果他们第四天就赶到了邯郸。
赏赐自是少不了他们的。
王翦收到密信再对照一下地图,当即就赞了声“好计”。
然后二话不说就拿着密信去见嬴政。
嬴政看了密信同样对着地图看了下,接着额上皱着的眉头就舒展开了。
“妙计,果然还是沈兵有办法!”
密件只有一小张牛皮,所以并没有提这个办法是由沈兵想出来的,只有“河套凿冰放水约期”几个字。
意思很明显,就是约定个日期凿冰放水淹了楚军。
但嬴政马上就猜这计策是出自沈兵之手。
也难怪。
这样天马行空颇具创意的计策,若不是出自沈兵之手还能有谁?
其实王翦也如是想,不过此时嬴政这么说不免让他心下一酸:
唉,这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这把老骨头是不是要被淘汰了?
是不是要被大王给忘了?
本想说上几句什么话。
但转念一想,自己不是正要低调推功吗?
于是便沉默不言语。
嬴政又在地图上看了看楚军的兵力布置,就哈哈大笑起来:
“若是此计能成,便不只是救援大梁而是将这数十万楚军打得大败了。”
“楚军今趟是有难了!”
说着他就不再迟疑,当即对王翦下令:
“你部暂缓南下原地待命。”
“另率三万部队赶往河套凿冰开河!”
王翦应了声便去安排。
嬴政这命令没什么问题。
首先是王翦南下的兵当然要“原地待命”。
若是收回的话难免会让楚军怀疑,此外若没有了秦军的威胁,楚军也就会把兵力调开,到时放水淹楚效果就没那么好了。
其次就是到河套一带凿冰放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一带就是原李牧抵挡匈奴的北地,赵国被灭后赵嘉一众就逃到那附近。
确切的说不是附近,原因是赵嘉逃到了北地的东头而河套却在西头,两地相距近千里。
原因是赵嘉必须紧靠燕国与其抱团取暖,否则分分钟就被秦给灭了。
虽然这抱团取暖事实上没什么效果,但至少两国还可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同盟。
嬴政更担心的是那一带赵兵残余或是流匪,再加上还有北面匈奴的威胁……
匈奴担心的李牧已死,北地就没有什么可以挡住匈奴了。
所以这三万兵不只是北上破冰,还是顺便接收了北地将其纳入版图。
再多的兵也没有了,三郡也只剩下三万。
这甚至让嬴政心下有些慌:
十万去攻魏国被包围在大梁,十万去救援。
三万去了北地,三郡之地这么大的一片地只有三万兵防守……这要是让齐国或燕国知道了派兵来攻,那就要命了。
其中燕国还算好,毕竟刚刚被打败把燕王喜吓得半死,另外粮食也被搜刮得差不多了,他们想过冬都不容易,出兵可能性不大。
但齐国却是长期修身养息存着大批的粮草和兵马都没动,这要是乘虚而入发兵三郡……那这全盘计划就要被打乱了。
这该如何是好?
想了想,嬴政就心生一计:派使节出使齐国。
这出使齐国的目的很奇怪,说是希望借道齐国去攻打楚国的曹州……
这战略也的确可行。
秦军从邯郸往南那是水网密布寸步难行,于是当然也威胁不到楚军主力的根据地曹州。
但如果能借道齐国先跨过黄河再南下就不一样了,出了齐国边境不过数十里就能到达曹州并将其包围。
当然,嬴政此举不是真的要借道齐国取曹州。
他早就知道齐国会找借口推托。
嬴政是借此释放两个信息:
一:秦军希望跨过黄河将战场转移到楚国境内并南下增援大梁。
二:秦军在邯郸还有足够的兵力开辟新战场。
为什么要传递这两信息就不用说了。
前者是为了迷惑楚军,让楚军以为秦军在做这个打算于是将更多兵力集中到曹州一带……这一带也将会被水淹。
后者,则是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所有人:邯郸兵力充足,别想乘人之危。
从客观上看嬴政这一着似乎有些多此一举,齐王建早就被忽悠得把秦国当作盟友更不会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