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168节

  赵高与一众亲卫赶忙应声。

  赵高心下越发不解,只是纸的制法而已,如何又会是天意了?

  然而赵高又哪敢多问,一路瞎猜也猜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沈兵这边就爽了,军营里旦凡需要什么,沈兵就大手一挥“买”。

  拿什么买?

  要酒要粮乃至所有东西便只需给几张纸就行了。

  纸一旦值钱而且价格还很稳定一张能值十钱,那么它实际上就是硬通货相当于钱……这或许是最原始的纸币,没有任何图案也不需防伪的纸币。

  所以沈兵要钱干嘛?那堆在校尉府里的纸可不就是钱吗?

  直到这时,沈兵才有机会静下心来翻看水军名册。

  古时军队大多以将、部、曲编制。

  最高统帅是大将军或者也称上将军,比如王翦,作战的总指挥。

  上将军下便有几个副将、裨将,也称将军,比如杨端和。

  将军之下再分几个部,部下再分几曲。

  一部一校尉,比如水军校尉沈兵。

  一曲一军候,沈兵手下就有两名军候。

  一个校尉通常指挥一万人,一万人往往需要五名军候备用。

  这五名军候并非规定好带某某部队,他们平时是校尉的助手,如需要分兵作战时才临时分配指挥任务。

  比如沈兵置下有三千水兵,就只需要两名军候就够了。

  战时若需分兵作战将三千人分为两队,一队一千另一队两千。

  一千人这队没什么问题,二五百主就可以独立解决指挥问题。

  但两千人这队又如何指挥如何统一步调?

  临时指定其中一名二五百主?

  那这名二五百主便要指挥自己千人队又要指挥总体战略,难免手忙脚乱职责不清,另外还有两名二五百主互相不服的问题。

  此时若是派出一名军候指挥这支两千人的队伍作战便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了。

  沈兵置下的两名军候一名叫李笺(jiān)一名叫陈端。

  这两人是沈兵根据其训练表现指定的,皆为魏国贵族子弟。

  其实沈兵也想从平民百姓或普通士伍中挑几个人出来任军候,但结果却让沈兵失望。

  王候将相的确不是天生,但却是教育出来的。

  这时代可不像人人都受教育的现代,普通百姓除了极少数一部份人外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

  而那些没受过教育甚至连字都不识几个的人显然不太适合指挥部队。

第一百七十三章 亲卫

  这也可以说是沈兵的一种无奈。

  没受过教育的百姓比如苍,他的缺点就是凡事先考虑自身安全,这心态别说军候了,任个工师都名不符实。

  浍则过于谨慎小心,且由于生活困苦小农思想严重。

  仞满脑子想的都是杀敌立功而不是胸怀兵甲。

  这其中让沈兵意外的倒是看似鲁莽粗野的……

  沈兵原本也觉得他这直来直去的性格不太适合指挥部队作战。

  然而在让任教头这段时间却发现他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也不知道怎么练出来的。

  沈兵就此事也问过,他只道是长期带着村民围猎的原因。

  沈兵知道此事不会如此简单,因为这能力可不是打猎能练出来的。

  不过不愿说他也就不多问。

  像这样的只能说是万中无一,大多没受过教育的百姓在眼界、性格及技能上都不足以担当大任。

  魏军兵士也是如此,于是在训练中能脱颖而出的依旧是受过教育的贵族子弟。

  李笺和陈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笺原本只是个五百主,也就是指挥五百人的军官。

  但是他指挥的部队总能最快、最好的完成任务甚至还进行对比究错并及时改进。

  这是沈兵最看中的,这说明了他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断分析问题然后我完善。

  陈端则是在沉船事故中组织了一次成功的救援,于是直接被提拔为军候。

  这两人倒也有意思,沈兵查了下他们的资料,发现李笺好学兵法而陈端却自小在士伍中长大。

  简单的说就是前者主理论而后者重实用。

  这就是魏国……确切的说是六国的与秦国的差别。

  秦国那是将贵族子弟甚至百姓中出类拔萃者编入弟子籍统一教学,于是每名贵族子弟会的都差不多,就是识字、公文、律法、礼数、兵法及军事训练等。

  于是秦国出来的将领不需要看资料,这些基本都会,只是优劣不等。

  便是那不学无术的蒙良也受过这些基本教育。

  而其它六国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这种集中式批量教学,大多是各自请先生私教。

  哪种教育方式更好沈兵不好说。

  因为六国的私教更注重个体发展,比如适合学兵法就往兵法发展,适合习武便习武。

  而秦国的教育方式难免有抹杀个性的情况发生。

  但最终秦国教育制度胜出是勿庸置疑的,因为秦国这种教育制度可以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多的培养人才,然后再寻求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反观六国,一个贵族子弟就得一个甚至几个老师教:律法老师一个、兵法老师一个、骑术箭术老师再一个……

  便是普通贵族都难以承受只能退而求次。

  其结果就是为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

  若这棵树成材也就罢了,不成材或是其中出了什么意外,之前所有的付出便付之一炬。

  而秦国却是培养一片森林,最终总有几棵树能成材。

  就像现在摆在沈兵面前这由魏国方式培养的这两人才:一个偏理论一个偏实用,谁又能说清哪个更重要?

  这二人若是能彼此学习互通有无还好,若是两人不合明争暗斗,那便是一盘散沙了。

  另外沈兵任免的几个二五百主也差不多是这情况,他们虽在训练中有突出表现却总有明显的弱点。

  不过这些只是暂定,往后随着战斗的发展升起官来就简单多了:谁立的功谁上位。

  沈兵相信随着战事发展,这些兵士和军官也会逐渐成熟。

  就在沈兵翻看着名册时,魏进门朝沈兵拱手提醒道:

  “校尉,水军亲卫军尚未组建。”

  “校尉之意是……”

  沈兵“哦”了一声,这一点倒是忘了。

  这是这时代的传统,军官通常要有统兵量十分之一的亲卫。

  比如沈兵置下有三千水军,就该有三百亲卫。

  这是为了避免主将被敌人“擒贼先擒王”。

  另外还有主将的生活、饮食、扎营等,都由亲卫负责。

  这其实就是现代的警卫部队。

  区别是这时代为了能让亲卫誓死保卫主将而将他们的生命与主将安危捆绑在一起。

  想了想,沈兵就说道:

  “此时若从水军中挑选亲卫只怕会打乱编制。”

  “便从蒙山营再点三百骑军吧!”

  魏有些意外,沈兵说的蒙山营就是关押魏军俘虏的俘虏营,因为它坐落在蒙山山坳所以被称作蒙山营。

  如果说水军是因为命令不得已必须由魏军俘虏组建,这亲卫沈兵却可以从秦军中挑选且也应该要从秦军挑选的。

  因为亲卫该是最信任的部下当然不能随随便便点来就是。

  沈兵察觉到魏眼中的疑惑,他先是不解然后便想到了这一点。

  于是就笑了起来:

  “左校尉多虑了。”

  “沈兵自是信得过左校尉同时也信得过水军兵士。”

  “否则也不会任这水军校尉。”

  “左校尉只管放心去点来便是!”

  魏一时感动得老泪纵横。

  要知道他之前在魏王假置下时,虽是贵为将军可却各种猜疑、各种受气、各种寒心……

  现在虽只是一个小小的左校尉却能得如此信任和器重。

  回首不堪的往事,魏暗道往后便是再有大将军也不做了。

  于是魏也不多说什么,只朝沈兵拱了下手,然后就点兵去了。

  魏当然不知道沈兵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可以的话沈兵不会拿自己小命冒险,毕竟这可是亲卫,随时都可以要了自己命的亲卫。

  但若是再往细里想想:

  就算以秦军兵士任亲卫又有什么区别?

  水军可是有三千人,且往后还要出城作战。

  魏及其部下若有心要反的话,三千对三百那只怕便是探囊取物吧。

  既是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用秦军做亲卫就显得不相信这些降兵,往后指挥起来隔阂是少不了的。

  还不如大大方方的全用魏兵……

  不过沈兵还真有些后怕。

首节上一节168/447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