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202节

  初时蒙武以为城父也像其它城池一般,只是些老弱楚兵驻守,于是只简单的造了些攻城梯就迫不急待的下令攻城。

  是什么结果就不用多说了,被楚军一片乱箭就打下城来,死伤千余人。

  另一边,杨端和与沈兵的部队也赶到了汝阴。

  其实这时的大梁沿水路南下是可以到达淮河甚至抵达寿春的。

  起作用的主要是魏国,魏国强盛时为了发展南北水陆交通,开凿汴河河道注入沙水,沙水到陈城,然后再往南开凿在今沈丘北注入颖水,再由颖水入淮河。

  这也就是史上所说的鸿沟。

  只不过由于多年征战,之后鸿沟许多水道都被堵塞。

  直至隋炀帝杨广重新将这些水道拓宽挖深并裁弯取直,于是就是有名的“通济渠”。

  不过杨端和带领的秦军当然无法一路沿这条水路直攻寿春……如果这么做的话,就得沿着河道绕一个大弯进入淮河,再沿淮河南下。

  这一路下来的城邑只怕便是二十万人全堵进去都无法驻守。

  杨端和的十万大军沿河而下后只能选择最近点登陆再赶往汝阴,这也是补给最快、最安全的一条路线。

  杨端和看着蒙武送来的战报后,就皱眉对沈兵说道:

  “这蒙武似乎有些冒进。”

  “不过数日便至城父,这已远超我等预估。”

  沈兵提醒道:

  “楚兵一路弃城似有所准备。”

  “如今城父有兵,便意味着楚军或将以汝水为屏障防守。”

  杨端和点头道:

  “此言有理。”

  “城父南面便是汝阴,如此说来,这汝阴亦是楚军必守之地。”

  想了想,杨端和就对信使下令道:

  “命蒙武将军不得冒进,楚军似有意在城父防御,我等也应做久战打算。”

  信使应了声就去传令。

  这作长远打算的久战与短期就想拿下的速战那是有很大区别。

  久战就会保存实力寻找敌方漏洞,而速战却是不惜消耗兵力发起猛攻。

  但蒙武却不太愿意听。

  蒙武接到命令时就对部将说道:

  “都说王翦已老不足出战,不想杨端和也是如此。”

  “举凡大军战场,惑人耳目之迹象多多。否则,兵家何有‘示形’之说?”

  “评判诸般消息之唯一依据,在国力,在大势,而不在就事论事。”

  “项燕也算宿将,会做螳臂当车之举?”

  “据实评判,项燕所谋只有一途:据守汝阴迟滞我军,以使寿春南逃断后!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应该说蒙武这判断也有些道理的。

  他认为从大的方向看,楚国无论国力还是大势都不足以与秦相抗。

  因此项燕就只有带着楚军继续南逃进入密林水网一带借助地形偏安一隅。

  所以城父的防守是一种假现,是楚军用来迟滞秦军使寿春王室有时间逃脱的手段。

  在这判断之下,就应该是速战而不是久战。

  战场有时就是这么奇怪,不管从哪方面想都能从兵书上找出些道理来,于是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没有到最后谁也不知道也不确定谁是对的。

  蒙武此时是这么想的,也就没有将杨端和的命令太放在心上,而是继续指挥部队对城父全力猛攻。

  而杨端和这边在赶到汝阴后却是按部就班的伐木建寨,然后造投石机、采挖石弹、造船及攻城器械等。

  一边建造另一边杨端和又问沈兵:

  “黑甲水军是否能助我军破汝水?”

  沈兵摇了摇头,回答:

  “汝水东岸到处都是楚军投石机和弓弩手,而黑甲水军只有三千人。”

  “要破汝水只怕力有未逮!”

  杨端和看着地图叹了口气,道:

  “如此,便只有强攻汝阴了。”

  的确只有强攻汝阴和城父两城,否则就只能冒险强渡汝水。

  虽然秦军有浮桥可以快速过河,但这在对岸有大批楚军防御的情况简直就是开玩笑……秦军是渡过一批就被杀一批,就像添油一样上去任人宰割。

  如果不是因为有这些地利的话,项燕也不会选择这道防线作为保国反击的防线。

  不过沈兵心下却一点都不慌。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寄希望于秦军能攻下这道防线。

  他在等,等一个机会。

第二百一十六章 截杀

  沈兵刚走进帅帐就听杨端和说道:

  “蒙武败退,楚军以骑军偷袭蒙武军后方断其粮道。”

  “我军补给队被劫,蒙武军正退往汝阴。”

  沈兵惊问:

  “为何会如此?”

  杨端和回答:

  “蒙武急功冒进猛攻城父,后方城邑没有派兵驻守,且分兵进攻汝水。”

  “昨日蒙武军次于汝水大败,之后楚军便乘势反攻。”

  “此时蒙武才发觉粮草、箭矢将尽而后方粮道又被断……”

  接下来的话就不用多说了。

  粮道被断可是大事,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只需一天时间人就饿得手脚发软无力再战。

  不过十万大军当然不致如此。

  原因是军中通常会有存粮,一旦出现粮草危机就会限量供给,原本能供全军一日的粮食就够两日甚至三日,只不过全军都处于半饥半饱状态自然会影响士气。

  沈兵没有多想,说道:

  “我等应立时增援蒙武军。”

  杨端和立时就将目光投向了沈兵。

  沈兵马上就明白了杨端和的意思:

  “上将军是说,以大梁军增援蒙武军?”

  “属下非是抗命,只是大梁军行军速度缓慢,只怕……”

  杨端和回答:

  “所以还需要黑甲军。”

  这一来沈兵就没话说了。

  要赶去增援肯定必须要有骑军,而秦军大多都是步兵,骑军较少。

  比如杨端和十万大军拥有的骑军还不到一万人。

  这一万人主要是用作侦察和应急使用,比如秦军后方突遭敌军袭击,步兵一时半会赶不到,那就派骑军前去增援。

  杨端和解释道:

  “我担心此乃楚军的调虎离山之计,是以主力骑军暂且不动。”

  “若只以步兵增援又唯恐不及。”

  “是以先以黑甲军救援,随后便有三万大梁军跟进。”

  沈兵虽是不太乐意,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最佳方案。

  原因是如果派出杨端和的骑军步军去增援而黑甲军与大梁军留在汝阴,便会存在协同、指挥不畅的问题。

  这问题在古时尤为突出,比如黑甲军与杨端和的河内兵,两者分属两个指挥系统,先不说指挥风格不同,情报共享及命令下达都是个麻烦事。

  但黑甲军和大梁军都由沈兵指挥前去增援城父,就可以省了许多麻烦。

  沈兵只得回了声:

  “属下这就去准备,一个时辰后出发。”

  大梁军与黑甲军需要准备的东西其实只是粮草,自身需要的粮草再加上供给蒙武军的粮草。

  如果没有粮草的话,前去增援就是一句空话,因为蒙武军缺的不是人而是粮。

  于是三万大梁军随军携带的就是一车车的粮食。

  可想而知这很容易成为楚军的进攻目标。

  临行时沈兵召集了魏、陈端几人开了个会,讨论该以什么方式行军。

  魏和陈端两人十分有默契,你一言我一语的说道:

  “布骑混编一同行军。”

  “一千黑甲军在前,左右两侧各一千护送。”

  “并四处派出探子,一旦探到敌情并收拢部队应战!”

  这是传统的行军方式,各国都是这么做的,将骑兵作为步兵的耳目以及应急部队。

  但沈兵却没说话。

  魏不由疑惑的问了声:

  “副将以为有何不妥?”

  沈兵回答:

  “项燕非寻常人,他定会猜到我军会前往城父增援。”

  “且汝水由楚军控制,楚军随时都可以渡过汝水牵制我军。”

首节上一节202/447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