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神武军全员晋爵三级时他们也跟着晋爵,真可以说是“躺赢”。
另一方面,神武军自受嬴政赐名之后,这伙食是大幅提高,肉酱是少不了的,苋菜、鸡蛋再加鱼肉也是常有的事。
因为是供给神武军数千人,餐餐猪肉不太现实,秦军补给还没宽裕到这程度。
但寿春就在淮河边捕鱼者众,一伍吃上一头鱼还是能做到。
这使浍那原本黑瘦的脸看起来都圆润了许多。
寒渲了几句,沈兵就对浍说道:
“屯长还记得我等在邯郸所制的水车吧,再制上……一千具。”
浍不由瞪大了眼睛:
“一千具?”
“可是副将,淮河之地并无缺水之忧,为何还要制水车?”
沈兵没有回答,只取过一张图纸,说道:
“你等按此图制作便可。”
浍看了一眼,却是十分简单的一个支架。
他虽是不懂这支架有什么用,但见沈兵不想多说于是也就没敢多问,应了声就拿着图纸退下了。
其实不是沈兵不想多说,而是说了浍也不懂。
他们从没见过这些玩意解释起来也费劲,倒不如制出一用就明白了。
当天傍晚浍就按图制出了两具水车……这只是沈兵要求的样品。
虽说这东西十分简单,但批量制作上千具可不是开玩笑的,一旦有什么不足那改造起来可就麻烦了。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沈兵还是先制出两具实验一番。
东西十分简单,就是水车上连着突出几段原木,随着水车旋转这原木就会像翘翘板似的先后带动杠杆一次又一次的敲打地面。
当然,杠杆另一头有个直木槌。
浍及师等一干人看着这玩意自个在那敲打十分有趣,但还是不明白它有什么用。
直到沈兵唤人搬来一个石臼摆到木槌下方,众人才恍然大悟:
“原来此物是用来舂米的!”
“此法大好,如此一来便再也无需舂米了。”
“却不是无需舂米,而是舂米便可由水车代劳了!”
“难怪副将要求一千具,我还道太多,如今看来一千具都不够,少说也要上万具!”
……
他们说的没错,这玩意就是用来舂米的。
舂米水车却比“水排”还要简单,但能解决的问题却不小。
这时代没有电,不像现代那样可以用机器“隆隆”一阵就将谷物米壳分离。
古人舂米全靠人力。
且家家户户每天都要吃饭,一日两餐,于是从早到晚天天都要舂米。
仅是舂米这一项,就要将绝大多数的妇人绑在家里没了自由。
古语有云“男耕女织”,指的就是男人在地里干活而女人在家织布。
当然织布也是一项繁重、耗时的劳动,全家人穿的衣物都是这样一寸寸织出来的。
舂米也有过之无不及。
且织布这事偶尔还可以缓一缓,有旧衣便将就着再穿一穿,到了转春之后没那么寒冷就压力倍减。
但舂米却是连缓都不能缓,一天不舂全家没饭吃。
所以不是这时代的女人不会干农活,而是这时代落后的生产力导致女人干家里的活就够忙的了,根本就没时间、没精力干农活。
于是沈兵就在想:这要是能用水力舂米,那可以解放、节省多少劳力?
最机灵的还是苍,不等沈兵吩咐就去取了一袋谷物来,再将谷物往石臼里一倒……就见那木槌一下一下又一下的往里舂。
因为木槌比平时家用的舂米槌要大上许多……女人力气较小,而水力则可以轻松带起木槌。
于是不过一柱香时间小半袋米就舂出来了。
众木匠不由兴奋的发出一阵欢呼。
浍忍不住感叹道:
“我等生生世世都受这舂米之苦,却不想有了水车后,舂米却可以如此轻松。”
“副将大才,浍佩服。”
沈兵笑了笑算是回应。
这玩意也可以算是一大变革。
最感兴趣的应该是农家许应。
虽然它不只是农业,因为士农工商甚至是大王都要吃饭,虽然贵族们不用自己动手舂米。
但它的影响之大却是比起纸的发明也有过之无不及。
可以想像,许应知道这东西后,马上又会动用他农家的关系网络,然后把其传播到中原各地。
往后只要有水、有河的地方,只怕就能看见水车。
第二百六十五章 舂米换屯田
然后这水车舂米试验了几回后果然发现了些问题。
比如力道不是很足,再比如舂米时不像人力舂米那么小心,于是总会带出些谷物出来。
不过这些问题却很容易解决。
前者只需调整杠杆支点的位置就可以,如此一来就可以将木槌举得更高,于是砸到石臼的力道就更大。
也好在用样品做了下试验,否则直接批量生产才发现这个问题,那就要改上千具了。
后者要改造的就是石臼。
也就是选择一个更大、臼沿更高的石臼,如此一来谷物虽然在里头被砸得四处乱溅也不会跳出臼外。
不过此法虽好却似乎并不适合在此时折腾。
因为这样一来就意味着百姓手中用于舂米的石臼便得尽数换过。
这做起来就难了,首先得找到合适的石材,之后还得将其敲出一个坑再打磨一番。
这在工具极为落后的此时少说也要几天时间才能制出。
于是沈兵就想了另一个方法:依旧使用原有的小石臼,只不过在小石臼外铺上一层麻布。
若是没有麻布便用装米用的麻袋或是旧衣也可以,总之就是将溅出的谷物重新收集再加工。如此一来就不存在浪费问题。
出于谨慎,沈兵又试过几回,确定没有问题之后这才开始批量生产。
生产上千具水车对沈兵来说那是小事一桩……数万军队放在那,他们平时都有制作投石机等攻城器械,现在也只是在浍等木匠的指导下制作水车。
甚至其中有部份人已有制作水车的经验。
魏国其实也不需要水车,魏国径流众多且灌溉水网密布,但人对新鲜的事物天生具有好奇心,好事者知道有水车、翻车这些东西后便会尝试着制作。
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也能像浍等工匠一样起着指导的作用。
然后数万人分成几批:伐木、运输、锯木、制作……上千具水车不过两日时间就制了出来。
沈兵将这些水车分散到寿春城的各处……这当然是要分散而非集中。
若将这些水车集中在一处,一则是会造成拥挤,二则是全城的百姓要舂米都得大老远的将米背至集中处,若是远的步行一来一回只怕也要大半天,还不如在家自己舂了。
而沈兵这样根据径流分散到各处,城内百姓便可以“就近原则”到附近的水车舂米,这才能真正达到节省劳力的目的。
舂米的规则是:舂米本身不要钱,但需到监御史那登记造册,凡舂十袋米便得屯一亩田交换。
且这屯田却也不是白屯,而是依旧按秦律十二税一,只不过要扣除发下的粮种。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因为百姓只需要这么一算:
用水车舂十袋米可以省下月余的劳力,将省下的这劳力用于屯田就已经没损失。
而屯田又能以“十二税一”也就是每十二便得十一的作物,那岂不是赚大了?
所以哪还不趋之若鹜?
沈兵是这么想的。
但让人意外的是应者却寥寥,告示发出一天也无人来舂米。
这时杨端和就找了上来。
他这段时间正忙于淮河的防御,整天在淮河防线跑上跑下布防……这其实是沈兵与杨端和的分工,沈兵负责寿春而杨端和所领的秦军就负责淮河及补给线。
杨端和是看到沈兵贴出的公示才赶来的。
看到公示时他还不知道水车舂米是怎么回事,于是当下就皱起了眉头:
“这沈兵为何如此糊涂?”
“若是能舂完十袋米,岂不是已屯完一亩地了?”
“还要与百姓交换?”
正好杨端和也许久没回寿春了,打算去看看,于是带着亲卫便去寻沈兵。
一路上看到许多水车,杨端和还暗自奇怪:
“这水车如何会建在城内?难道城内也要用水车屯田不成?”
不过他也没细想,找着沈兵时就问:
“副将,这舂米一事你可有仔细估量过?”
“舂十袋米可要耗不少时日……”
沈兵没跟杨端和多做解释,只是把杨端和带到水车前,然后演示了下水车舂米。
杨端和见那木槌自己一上一下的舂米不由大惊:
“竟有此等物事?”
“难怪副将会以舂米换屯田。”
“不仅省却了百姓舂米之苦,还可解决屯田之忧,此法大妙!”
杨端和这段时间正在为屯田的事发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