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269节

  既是如此,匈奴骑兵又为什么不穿插进防线夹击秦军呢?

  若只在城寨外策马转圈射箭,这要射多少箭、打到什么时候才能将五千秦军打败?

  但如果穿插进城寨防线就不一样了。

  城寨朝外也就是面向敌人一侧更完备,朝内一侧因为没有太多威胁许多地方还没建好,甚至连木栅都没立起。

  于是匈奴骑兵就可以乘虚而入攻破城寨。

  这其中匈奴骑兵还有一种让人叹为观止的操作:

  他们竟然会带着套马索飞驰而过,然后往城寨栅栏上一抛……接着合十数匹马的力量将栅栏拉倒,于是其中的秦军便暴露在了他们的箭雨之下。

  这在中原骑军看来是难以想像:能在飞驰马匹上保持平衡就相当不错了,匈奴骑军还能挥舞套马索,然后还能准确套中目标……

  其实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问题。

  匈奴人自小就在马背上生活,从懂事起就骑马放牧摆弄套马索,玩个几十年要做到这程度也不算什么稀奇事。

  带领这支奇兵突入秦军城寨防线的正是左贤王冒顿。

  他一直保持着谨慎的心理所以没有太过深入防线,而是过了防线之后就进攻最靠北的甲寨。

  然后冒顿马上就发觉事情不对了。

  城寨的栅栏一被拉垮,冒顿看到的不是慌成一团四处逃散的敌人,而是布好阵势严阵以待的军队。

  这些军队前排撑起一根根长竿,长竿上挂着一根根破布,这使冒顿甚至很难看清他们的样子,箭矢射上去甚至都会被这些布条阻挡或是改变方向。

  冒顿不知道的是这些长竿正是大梁军特有的“狼筅”。

  不过北方草原少有竹子,于是在这里“狼筅”已得不到补充……竹叶掉完了就只能用破布麻绳取代。

  然后,秦军甚至主动推倒木栅,接着一排排力道十足的弩箭就从城寨里射了出来。

  如果只是弩箭也就罢了,这其中还有数尺长就像一条蟒蛇似的铁弩箭带着啸声飞射而出,当场就将整匹战马钉在地上……

  冒顿立时就傻眼了。

  随后冒顿马上就知道这铁弩箭的厉害之处……若只是杀敌的话,这铁弩箭与寻常弩箭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因为铁弩箭这么大的家伙杀一到两名敌人,有时还会射空,小弩箭也同样可以杀一名敌人。

  那何必要用铁弩箭浪费这么多铁呢?

  原因在于这铁弩箭钉在地上就变成一处障碍,战马很难跨越的障碍,若将一匹战马射倒就更是如此。

  于是一排铁弩箭射出来,立时匈奴骑队在外奔跑就不顺畅了。

  想了想,冒顿就对亲卫下令道:

  “放鸣镝,请援兵!”

  亲卫应了声,就朝空中连射三枝鸣镝……

  鸣镝是匈奴常用的通讯用箭,就是在箭头的后半部加一个空心的哨子,射往空中时会发出特有的啸声。

  说是“通讯用箭”,是因为匈奴人平时用箭并非都是鸣镝。

  加个哨子后轻重失衡制作困难,匈奴人吃饱没事干了才会在每枝箭上都加哨子。

  然而等到的回应却是两声鸣镝……两声鸣镝就代表增援有困难。

  冒顿有些奇怪,外围是右贤王带领着一万骑军进攻,增援怎么会有困难?

  派出几个人一探才知道,原来外围骑军也遭到攻击。

  攻击外围匈奴骑军的不是别人,正是王贲所率领的一千步卒和两千骑军。

  沈兵的想法很简单,他的目标就是那突破城寨防线的匈奴骑军。

  这些骑军进来容易要出去就难了。

  但若要困住这些突进来的匈奴骑军,就必须打乱外围进攻的一万骑军。

  于是沈兵进行分工:

  五座城寨的五千余兵士利用城寨和地形困住突入防线的敌人,而王贲所领的军队负责击退外围敌人。

  前者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两者兵力差不多,敌我都是五千余人。

  而秦军有城寨及床弩之利,另一面又是无路可退的黄河,困住敌人并不困难。

  后者就难了,以三千兵力击退一万余骑兵。

  但其实也不难。

  因为沈兵要求的是击退而非击败。

  击退的意思就是让它远离城寨一带使城寨不至于遭到匈奴两面夹击。

  而秦军手里又有射程远得多射速又快的弩,尤其还有床弩……

  就像冒顿所想,床弩的重点并非伤敌,而是成为骑军的障碍。

  而外围万余匈奴骑兵又是策马转圈这才能进攻城寨,除此之外任何一方向都不好使。

  王贲这三千人马只需用弩、床弩卡住匈奴骑兵转圈的源头,就能硬生生将匈奴逼退。

  所以其主力反倒是一千步卒,两千骑军只是一左一右掩护其两翼的。

  这一千步卒一进射程就将弓弩指向敌人。

  随着王贲一声令下,弩箭就“嗖嗖”的射往正在转圈的匈奴骑军。

  匈奴人那简陋的皮甲哪里会挡得住锋利的铁制箭头,成片成片的从马背上掉了下来。

  更厉害的还是那床弩……数量不多,一千步卒只有十具。

  但十具床弩一次射出十枚铁弩箭钉在地上,那就像立起一道栅栏,立时就打乱了匈奴骑兵的队形。

第三百零七章 攻守兼备

  若是以前的秦军,这一千步卒另加两千骑军出城面对一万余匈奴不仅无法成功逼退匈奴反而自身还会处在危险中。

  初时秦军或许能打乱匈奴进攻城寨的节奏。

  但匈奴很快就会将目标转向这出城的三千秦军,接着便会分成几队将其包围从几个方向朝秦军转圈射箭。

  秦军虽说有装备盾牌,但盾牌大多都是防护力不佳的圆盾。

  防护力最强的应属罗马的方形大盾,不仅面积大还可以拼接成龟甲阵使敌人弓骑无法发挥作用。

  但即便是这样单纯使用盾牌防御对弓骑也是无法取得优势。

  罗马帝国以为可以,克拉苏率领数万大军远征帕提亚。

  帕提亚的军队则是更灵活的弓骑,他们应对武装到牙齿的罗马大军的策略就是诱敌深入……

  罗马多为步兵,深入敌境后补给就拉长。

  其面对帕提亚弓骑时虽然方形大盾能完美的挡住箭矢,但同时也使自己无法机动……一走动龟甲阵就松动,一松动就有人伤亡,有人伤亡龟甲阵就会出现新的漏洞。

  于是此战罗马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克拉苏也因他的自大、轻敌而客死异乡。

  所以真正有效的防御弓骑的方式不应该片面强调防守,而应该攻守兼备甚至还需机动。

  像罗马军队一样片面强调防守就意味着将所有主动权都交到敌人手里……给自己整个无法动弹的龟壳,敌人可以轻松的在外围遛达包括运送补给等,而已方除了躲在龟壳里什么也干不了,那不就是等死?

  所以现代网络上总是出现大量猜测,若西方最强大的罗马与东方鼎盛时期的汉朝碰撞在一起会是什么结果?

  两种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战术、不同的风格,谁输谁赢?

  这其实毫无悬念。

  罗马军队在战略上或许是进攻型的,但在战术上却被动防御,无论攻城掠地还是行军作战都是如此。

  而汉军自汉武帝起却十分注重骑兵,他们甚至用骑军打败了强悍的匈奴使其“漠北无王庭”。

  再加上汉军对“孙子兵法”之类的已运用的滚瓜烂熟,于是这两支军队要是撞到一块……不难想像,罗马军队就会面临“打不到跑不掉”的情况。

  尤其罗马军队那一身重装备,被汉军调戏几下只怕累也累死了。

  沈兵深知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原本可以像罗马一样装备方形盾并学着摆龟甲阵,甚至还可以用轻便得多的藤盾为支撑。

  但沈兵没有这么做。

  汉朝李陵率五千步卒被三万匈奴包围为什么还可以且战且走数百里杀敌上万最终因箭尽被俘?

  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主动权。

  若是像罗马军队那样组成龟甲阵如何能且战且走数百里?

  如何能杀敌上万?

  李陵军这主动权绝不是用盾牌组成龟甲阵打出来的,而是用弩箭射出来的,用射程比弓箭远得多的弩。

  因为弩的射程比弓箭远,尤其比马背上小拉力弓箭射程远……

  这一点无法避免。

  虽然匈奴骑术高明骑射了得,但马背上下盘不稳决定了其弓箭拉力不如地面大重量弓箭。

  而秦弩则是用脚蹬着用腰力撑开的,其射程要弓箭远上数十步。

  若是以前,秦军还要坐在地面蹬弩,这同样也使丧失机动性放弃主动权,且这么一来反应还更慢还真增加被弹面……

  尤其是开弩的那一刻,整个人几乎完全伸展着面朝天空。

  这时匈奴要是射一排箭雨过来……那个酸爽,随便也要中上几箭。

  但沈兵改进了弩之后,这些缺点就全都没了,而且可以边走边射,于是拥有主动权。

  匈奴从这边围上来,一片箭雨就其射回去。

  匈奴又从那边围上来,再来一片箭雨教他做人。

  若有时反应不及应付不过来……这在战场上是常有的事,尤其对阵来去如风的匈奴。

  正如之前所言,匈奴会像狼郡捕猎一般配合作战。

  比如前方吸引秦军火力,左右及后方突然同时发起攻击。

  若是中原各国实施这战术时就需要以旗号指挥,而匈奴则完全是依靠本能或也可以说是“心有灵犀”。

  这时秦军往往就反应不及同时也无法同时逼退四个方向的敌人,于是各方面的箭雨过来秦军就要死伤惨重。

  但王贲所领的这支军队却是步骑混编、远近搭配、快慢结合。

  步兵射程远,但速度慢。

  骑兵射程近,但速度快。

  平时硬碰硬时就以步卒的强弩对敌,碰到应变不及时就以骑军出战将匈奴挡在射程之外。

  神武军也不是普通骑军,尤其是所领的那支骑军,他们便是连马匹都备上了藤甲防护。

  他们几乎不用担心自身的安危放心朝敌人放箭。

  如果说有什么要担心的话,那就是骑术不够精在作战时掉下马来。

首节上一节269/447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