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屯回答:
“属下以为我等可以以布换粮,便如当下云中郡所为。”
“同是一名劳力,纺织所产要比种田高出两倍有余!”
沈兵又问了句:
“若有朝一日,匈奴切断云中郡粮道甚至将云中郡团团围困呢?”
胖子屯立时就没了声音。
沈兵解释道:
“民以食为天,粮食乃云中郡的生存之本,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屯田。”
“告诉百姓,云中郡种粮一律免税!”
这其实就是用另一种方式给农民补贴,农民哪还有不愿意之理。
胖子屯应了声就退下了。
扶苏感叹道:
“将军此举极有远见。”
“且百姓得此实惠,必将纷至沓来!”
沈兵没有说明的是,他此举其实并非防匈奴:云中郡背靠雁门郡,被匈奴切断补给的威胁不大。
沈兵真正防的,是有朝一日可能与秦军为敌……那时屯田就重要了。
王贲有些担忧的说道:
“云中郡容纳百姓十万之数已是极限。”
“据闻代国就要被我军所灭,到时……少说又有十万百姓迁入。”
沈兵不由大感头疼,这人少了也不是,人多了也不是。
赵王嘉从北地迁出的可是前套、后套两地百姓,至少有三十万之数。
这一来一回流失一部份,返回二十万人那都是往少里算。
一个小小的云中郡又如何容得下二十万人?
沈兵没有多想,当下就命令道:
“训练新兵,继续往外圈地做好准备。”
王贲哄然应声,就把命令传了下去。
这是当初沈兵既定的战略,也就是以步步为营的方式一圈一圈往匈奴方向扩张,这样就永远都是在防御可以暂时不用考虑骑兵作战的问题。
沈兵这么打算没什么错,只要慢慢发展成比例扩张就可以。
但嬴政似乎是等不及了。
确切的说不是嬴政等不及,而是李斯在背后搞鬼。
李斯毕竟是秦国丞相,他能混到今天那心计可不是寻常人能比得上的,当初可是为了权势连自己的师弟韩非也能狠下杀手,此时哪里会让沈兵好过。
他一思量,见无法限制云中郡发展,便换了一种方式。
这日李斯私下进宫对嬴政说道:
“大王,此时正值中原收成之际,匈奴大多分散到各地劫掠。”
“另代国若灭二十万百姓又无法尽数迁入云中郡。”
“我等何不取九原以待?”
嬴政迟疑了下,说道:
“可北地将军置下只有万余人马,只怕……”
李斯回答:
“大王明鉴。”
“上次云中城一战,北地将军以区区数千人便大败数万匈奴。”
“如今云中郡更有十万百姓。”
“若北地将军自百姓征兵并以之守城,再以精锐突袭九原……”
“收复九原亦并非难事。”
赵高当然明白李斯的心思,也在一旁附和道:
“大王,据闻匈奴擅长城外骑战而不善攻守,北地将军却攻守兼备。”
“且我军各地作物成熟粮草充足,此时取九原必能旗开得胜。”
“九原若下,往后匈奴便失去南下根基,雁门郡便再无匈奴之患了。”
这话说的对,九原若是划入大秦版图,匈奴的根据地就只能往北往西推,距离雁门郡少说也有几百里,要去劫掠就困难多了。
嬴政想想觉得也对。
而且一打探,发现驻守在九原的匈奴不过三千余人,更重要的还是匈奴竟然不修破损的城墙、城门……城门是沈兵从九原撤出时烧毁的。
嬴政根本不知道匈奴的战法,想当然的用中原各国守城作战的思维思考,于是以为李斯和赵高所言有理,当下一纸命令就发到沈兵那。
沈兵看到出兵九原的命令就愣了。
云中郡距九原两百公里,这距离可不是“步步为营”能堆到那去的!
但嬴政的命令又不得不从,于是全盘计划都被打乱。
更严重的还是……匈奴在九原郡只有三千人。
九原郡或许的确只有三千人,但匈奴骑兵可是在各处奔跑劫掠,一旦发现有秦军往九原进军,他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增援。
于是敌人很快就会变成三万甚至更多。
沈兵当下召集了王贲、魏等人商量对策。
但讨论来讨论去都是无计可施。
困难倒不是来自守城,也不是兵力。
这段时间云中郡倒是征了五千新兵并日夜训练,再练上一段时间用于守城倒是可以胜任……毕竟匈奴骑兵在攻城方面也是菜鸟,便是百姓守城匈奴都不一定能拿下。
困难在于北地军出城进攻九原必然会将补给线暴露在匈奴骑兵之下。
两百公里……
如果骑兵足够强,那么用骑兵保护这补给线就没问题。
问题就在于此时的神武军还不够强。
第三百二十八章 霹雳火球
若说以现有条件有什么方法可以保护补给线,那便是像之前一样以一千步卒加两千骑军。
但这样一来保护补给线的代价就太大了,每队三千人,步兵速度每天五十里,两百公里的补给线至少要设置七队才能保证一天之内赶至目标增援。
每队三千,七队就是两万余人。
沈兵置下部队全部只有一万余……也就是说连保护补给线都无法做到,更不用说进攻。
骑军可以日行百里,两百公里的路程需要一天内赶至目标增援,只需要在中间设置三个保护点,由此便可省下大量兵力。
所以骑军完成这任务没什么问题,也必须由骑军完成。
问题在于骑军无法与匈奴骑军匹敌。
若说嬴政进攻九原的命令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可以为沈兵提供所需的各种矿石……
九原就是现代的包头,这里被称为“草原钢城”,拥有丰富的各种金属、非金属矿藏。
钵那边的探矿一直都没消息,只怕是没找到矿。
若是能拿下九原……明知那里有矿让钵等人定点寻找就简单多了。
到时沈兵就不需要依赖北地之外的矿石,这就像粮食一样能自给自足,是对付赵高、李斯的基础。
思考良久,沈兵终于下定了决心,对仞说道:
“传书蒙良,令他即刻从各处收购硝石和硫磺,越多越好!”
确切的说应该是消石……古时称“硝石”为“消石”,民间将其用作药材,以为其可以治十余种病,这也是方士炼丹要加“消石”的原因。
仞应了声就去传令。
扶苏听着却一脸懵,问:
“消石?将军要消石有何用处?”
沈有没有细说,只是回了声:
“到时公子便知!”
这没法解释,因为这世上还没有火药这东西,解释也解释不通,只有亲眼所见才明白。
事实上也不能说此时没有火药,其实春秋时期我国的炼丹者就发现火药了,只不过炼丹者普遍认为火药炸炉那是炼丹失败……对于这种失败的副产品他们只会感到失望和沮丧,根本就没意识到其实这副产品比他们所谓的仙丹要珍贵、实用得多。
于是火药虽然有但一直没得到重视自然也不会有记载,直到隋唐时才“正式”发明出来。
沈兵对此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
原因就像谨慎发明马鞍、马镫一样。
马鞍、马镫对匈奴骑军更有利,火药的发扬光大却是在西方。
如果从春秋时期算起的话,火药在中国出现到传到西方至少早了七、八百年,但中国对火药的利用一直停留在十分原始的阶段,而西方却已是制式的火枪、火炮……
如果过早让火药问世,是不是代表着西方也更早崛起?
沈兵不敢轻易发明这对历史、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甚至将冷兵器转为热兵器战争的东西。
此时北地军无法对付匈奴骑兵,无奈之下沈兵只得考虑将其制出。
火药的制作其实十分简单,其主体就是消石,再辅以硫磺和炭粉。
威力大小就是以消石的最佳比例及纯度决定。
这就像青铜器铜、锡的比例,不知道准确的比例就只能反复尝试。
现代的黑火药基本是消石占四分之三。
沈兵为了掩人耳目或者也可以说“逐步升级”以保持技术优势,所以有意降低消石的比重将其定为二分之一。
甚至沈兵还装模作样的整出了三种配方:
一种是硫黄、窝黄、消石、麻茹、竹茹、清油等十余种原料,有些东西都是沈兵随便加的可燃物。
原因一方面是此时不需要威力太大的火药,另一方面则是努力把偷学的人弄晕,使其无法确定哪些才是最重要也最能提升威力的成份。
第二种是加入干漆、桐油、松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