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战场的形势,突然显得紧张起来了。无论是为
了保卫天京,或是为了革命的长远利益,太平军西征是迫在眉睫的事。
西征,是要援救安庆。天京军事会议的部署是:由陈玉成和李秀成的部队,作为西征的主力军,进攻武昌,打敌人的后路,逼敌人从安庆撤军,使安庆之围,不战自解。
为了集中兵力,打一场硬仗。会议决定把李世贤和杨辅清的两支军队,调到西战场,配合行动。
会上,还确定了进军路线:陈玉成带兵由北路西上,李秀成带兵由南路西上,李世贤和杨辅清的部队,由皖南沿江西前进。限定各军于明年4月,在武昌会师。
这个作战计划,是由洪秀全批准后执行的。
假如当时,诸将领团结一致,计划是能完成的。但是,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陈玉成的部队,按规定来到皖北定远,与龚得树的捻军联合起来,组织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南下。
第二年的春天,陈玉成率领赖文光等攻占了霍山,越过大别山进入了湖北。3月下旬,大军攻克黄州(今黄岗),离武昌仅160里。
3月18日,陈玉成的部队攻占黄州的当天,满清政府在武昌城里的一些官员,吓得魂不附体,逃的逃,自杀的自杀。湖北巡抚胡林翼的老婆,看见“满城无
人”,只好自己找船只,带着幼子去逃难了。消息传到太湖后,胡林翼急得吐血,咒骂自己说:“笨人下棋,死不顾家。”
这时,只要陈玉成乘胜前进,两天就能攻下武汉。但是陈玉成的部队占领黄州的第五天,英国参赞巴夏礼,从汉口赶来,求见英王,说:“武汉三镇是一个巨大的贸易场所,不管你攻占哪一个,都会损害贸易。你们必须远离这儿。”
这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清政府签订卖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勾勾搭搭的内幕,陈玉成并不清楚。但他表现得很坚决,表示一定要攻打武昌。这时,巴夏礼捏造说:“忠王和诸王都不会来了,你单独去打,当心后面的安徽军来打你??”
陈玉成听了,开始犹豫起来,于是他既不发兵攻打武昌,也不撤退。一直等到4月下旬,会师的日期到了,仍不见李秀成的大军来到,他只好率兵赶往安徽,去解安庆之围了。
这次西征,不能按时会师,主要的责任在李秀成。他一心想攻打杭州,扩大自己的地盘,对西征计划,却按兵不动。
洪秀全对此大发雷霆,他下命令:要李秀成火速率兵去长江北岸,与陈玉成一同攻打武汉。遗憾的是,
李秀成却带兵去江西、湖北,扩充自己的队伍去了。
6月,当他率兵慢悠悠地来到武昌的时候,陈玉成早已撤军走了!
那时候,曾国藩在祁门大营,听说太平军的主力军来到了西战场,吓得要命。他害怕太平军来活捉他,就写好遗嘱等死。李秀成也明知祁门的守军不多,如果他攻打祁门,一定能活捉曾国藩。但他无心攻打,而是转到浙江、常山过年去了。事后,他很坦然地说:“我不是来西征的,是来招兵的。”
第二次西征失误,太平天国得了浙江却丢了安庆,得不偿失,后果是严重的。
“不守住安庆,而去攻占浙江,是失策啊!”不少的将领叹息地说。
安庆是天京的西大门。安庆的陷落,是太平天国新的革命高潮已经结束的标志!
第九宁死不屈
1861年4月,得知安庆被围的消息后,陈玉成急忙率兵前往营救。
因为转战千里,军队到达安庆并驻扎在集贤关一带时,已经疲惫不堪了。曾国藩气势汹汹地叫嚣着:“打下安庆,把敌人置之于死地!”这次,他把湘军的主力全调到了安庆城的周围。
5月,安庆向天京呼救!告急!
洪仁发在洪秀全的命令下披上盔甲,率兵离开了天京。章王林绍璋、辅王杨辅清等也先后率援兵赶赴安庆。
转眼间,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会战,拉开了帷幕。
陈玉成指挥军队在城外与湘军浴血奋战。双方兵力,实在悬殊太大:太平军不仅人数比敌方少,武器弹药与粮草,水师与骑兵等都远不如敌方。加上军队西征未成,早已疲惫无力了。清军却不同,他们养精蓄锐,兵多粮足,武器精良。太平军在这种不利条件下,专靠勇敢和硬拚,是很难取胜的。陈玉成苦战了几个月,不但没法突破清军的防线与援军会师,而且伤亡惨重??
洪仁发率领的援军,为受到阻击,败退到桐城。
9月,守卫在安庆城里的太平军,在米粮都断绝的情况下,孤军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了!安庆终于失守了。
安庆失守标志着太平天国走下坡路了。
这时,一直幽居在深宫的洪秀全不仅不冷静总结失败的教训,反而气急败坏,多次派人到庐州,责备陈玉成,追究他丧师失地的责任,并处以革职。
这使陈玉成非常苦闷,日夜思量着怎样摆脱困境,报效天国。经过反复思考以后,决定派陈得才、赖文光率兵远征河南,广招人马,扩充军队,无论如何也要把安庆夺回来。
他不顾个人安危,独自留在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庐州城。
次年,清兵开始围攻庐州。陈玉成身边的兵力本来就少,加上缺少粮草,已是危在旦夕了。恰在这个时候,他又轻信了土匪头子苗沛霖的花言巧语,决定从庐州突围前往寿州。结果,不幸中计被俘。
6月24日,这位年仅26岁的太平天国名将,英勇就义了。
陈玉成的牺牲,使太平军失去了一位“威名震天”、“近世罕有”的杰出统帅;也使太平天国失去了它后期的一根擎天柱。
自从洪秀全打到南京后,就“意欲不动”,在军事上缺乏积极进取的远大目标。到了天朝的晚期,洪秀全的一切军事行动,都是为了保住天京,保住他的王位。这就决定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
当李秀成第二次率兵攻打上海,与中外反动武装力量浴血奋战的时候,曾国藩趁太平军对长江防守空虚之机,率兵攻下了芜湖、巢县、无为、东西梁山、太平关、和州等地,眼看就快打到天京南面的雨花台了!
洪秀全在宫里坐卧不安。他一天连续三次下令召李秀成回京救援。
1862年6月,李秀成感到君命不可违抗,不得已才从松江(上海附近)退兵。他在苏州召开的救援天京的会议上说:
“敌人乘胜而来,实力雄厚,不要过早地与它决战。”他主张先采取守势,等到把苏州一带筹集的粮草与火药??全都运到天京以后(大概在2至4个月以后),再狠狠打击敌人,解除天京之围。
李秀成的这个战略部署是有道理的,也是符合兵法的。但洪秀全对此却很不理解,而且十分不满。他甚至怀疑李秀成对他“不忠”,怀疑李秀成有“个人打算”,是故意违抗他的命令。
在洪秀全的一再催逼之下,李秀成深感不能违抗
天王命令,只好率军来天京解围。
10月,在凄凉的秋雨中,李秀成等十三王率各路太平军二三十万人,向雨花台外围的清军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这是一场空前激烈的战斗,由于太平军将士同心奋战,打得湘军焦头烂额,“伤亡颇众”,连曾国荃也差点送命。再加上湘军中流行疾病,“精锐只有三成”。曾国荃哀叹道:“知尽能索,肆应不暇,濒于危急屡矣。”直打得曾国藩吃不下饭、睡不安觉,连连叫苦说:“心已用烂,胆已惊碎。”
形势是有利于太平军破围的。但是,经过46天的激战,没有攻下湘军营盘。
一转眼,寒冷的冬天到了。在冰天雪地,寒风怒吼的季节里,太平军既无棉衣,又缺粮食,受到饥寒交迫的煎熬,无奈,李秀成只得下令撤退。
洪秀全对此大发雷霆,对李秀成“严责革爵”,并强迫李秀成接受他的“进北攻南”的军事决策。
“进北攻南”的军事决策是要太平军调集兵力到长江北岸,干扰敌军的后方,迫使清军回头救援北岸,这样就减少了围困天京的兵力。并派兵去迎接陈玉成剩余下的部队,收复皖北,打通运粮的道路,解除天京缺粮的危机。
李秀成认为洪秀全的决策是错误的,但作为臣
子,若加违抗,就有要被杀头的危险。这使得他不得不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