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3月,冒着雪花和寒冷的风,李秀成率领着大军过江,向长江北岸进发。当时,安徽北部地区因连年打仗,粮食颗粒未收,饥荒严重。太平军所到之处,不仅得不到粮饷,反而要用银两买粮来救济灾民。
洪秀全军事决策上的错误,对太平军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太平军的官兵在这里找不到吃的,只好靠吃野草充饥,那时,每天都有好多的人被活活饿死!
老天爷似乎也不作美,又连降几天大雨,太平军餐风沐雨,饥寒交迫,又苦又累。一夜之间,病倒的病倒,饿死的饿死,真是一片凄凉景象啊!
曾国藩在察看军情后洋洋得意地说:“??徽州、池州、宁国等地,姓流离失所,骨遍地。??太平军到了这些地方,就像鱼儿没有水,儿没有林,活不多久啦!”他诡计多端,不仅不调兵去救援长江北岸的清军,反而加强了对天京的围攻。
正当李秀成进退两难,心烦意乱的时候,雨花台陷落了,天京危在旦夕!这时,洪秀全的紧急命令频频传来,要他火速返回天京解围。
李秀成率兵返回天京途中,正碰上长江涨大水,道路被冲断,军队无法前进。而渡江的地点——九袱
州已被大水淹没。等候渡江的太平军,没有住房,没有饭吃,没有柴烧??
在清军水师的攻击下,天京北面靠长江的下关,也陷落了。许多太平军自动解散,逃往苏州、浙江。
事实证明,洪秀全的“进北攻南”的决策,是一次盲目的军事行动。洪秀全自食苦果,也使几万太平军将士因寒冷、饥饿、疾病、水淹而死在人烟稀少的荒野,死在血泊和无情的洪水之中。
太平军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次行动不仅没有减轻对天京之围的压力,也没有打通运粮的道路。
然而因为下关失陷,使得下游向天京水运粮食的惟一通道也被清军切断了。
李秀成面对这种情景,怎能不叹息呢!他说:“唉,失去了好几万战士啊!”“危险,国家危险啊!”
在军事上洪秀全的瞎指挥,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从此,军心、民心涣散,士气低沉,粮草更加短缺??
革命形势越来越恶化了,天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摇摇欲坠。
洪秀全此时哪还有什么“妙手回春”的力量?为了保住王位,他在深宫里,靠翻阅《圣经》,并一一
加以批注,编出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来聊以自慰。他叫洪仁发、洪仁达撰写《福音敬录》一书。书中反复强调他洪秀全与他儿子“幼天王”都是奉天诛妖的救世太平真主。因此,他的统治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接着,又搞了一个“天王改政”,下令改国号。先把太平天国改为“上帝天国”。一个月后,又把上帝天国改成“天父天王太平天国”。总之,他把国家大事,视同儿戏,朝令夕改,随心所欲。
与此同时,他还下命令改称号,例如,把国家叫做天国,把军人叫作“天军”,老百姓叫做“天民”??还设有“天将”、“神将”、“神使”等爵号。
洪秀全为什么要这样呢?
原来,在他看来,如果称天朝、天军、天民、天官、天将、天兵、御林兵??就意味着这所有的一切统统都属于他个人。那么,他的部下就不会有“奸心之意”了。其实,他之所以改政,是怕有人抢占他的王位。
过去,每逢前方打了胜仗,洪秀全就高高兴兴地说:“爷爷出头显神迹。”打了败仗,他就说:“万有爷爹不用慌。”“天下太平慢慢来,就见太平天堂通。”
洪秀全认为保卫江山,不必依靠人力,而是依靠神力。他不仅固执地“靠实于天,不肯信人”,而且
要部下无条件地服从他,对他的“天语”和发布的“天命”,不容许有丝毫的怀疑。并把这个作为鉴别忠奸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这时,洪秀全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他全靠着编造梦境、编造神话来自欺欺人。想用这种办法来安定人心。
可悲的是,洪秀全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能鼓舞人民的斗志,振奋人心,反而使得“人心格外不服,各心多有他图”。
自从“天京变乱”之后,洪秀全的疑心病越来越厉害。例如,对太平天国后期的两根顶天柱:陈玉成和李秀成,他始终“深为疑忌”,担心他们的权势太大,有朝一日,会推翻他自己。可怕的疑心病使他想尽办法去削减异姓将领的军权。而对姓洪的本家和皇亲国戚,即使他们无才又无德,也倍加重用。
例如,把“京中政事”都交给他的两个哥哥洪仁达和洪仁发掌管。这两个草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倚势欺人,贪赃枉法。洪秀全还重用驸马钟万信、黄栋梁、黄文胜等人。这些皇亲国戚腐朽无能,不仅挽救不了危亡,反而把政局搞得一团漆黑。这样就加深了君臣之间的猜忌。1862年—1864年间,洪秀全对太平天国后期领导核心的其他成员越来越不放心,他效法古代封建帝王“众建诸侯而削其
力”,滥封王爵,企图使他们彼此牵制,以维护大权独揽、至高至尊的地位。1861年前,洪秀全仅封王十人左右,到1862年10月,他封王就达三十多人。次年4月,更增加到九十多人。
1864年天京失守前,封王竟达二千七百多人。洪秀全的这些措施,不仅没有加强太平军内部统一,反而大大加深了革命内部的分裂。洪秀全没有懂得,拜上帝教之所以在初期能够起“蓄天下万心为一心”的作用,是因为它体现了农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现在日益脱离了群众利益的拜上帝教只能使军民丢弃它。
1860年8月杨笃信牧师访问苏州一个农民,这个农民对他说:“不论咸丰或者天王做皇帝,对我们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让我们过和平安静日子就够了。”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天国在走下坡路了,失败的预兆已经日趋明朗化了。
1863年,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像黑影憧憧般接踵而来。
苏杭守将向天京告急,呼救文件像雪花般飘来。
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组成联合武装,乘李秀成率兵回天京解围之机,在东南战场发起了猖狂的进攻。顷刻间,常熟、太仓、昆山、吴江等重要城镇都先后失守。敌人眼看就要攻下苏福省的首府苏州城了!
面临严重危机,洪秀全毫不灰心丧气,领导太平军顽强坚持战斗。1863年1月,他下诏告诫全军说:
“今兹天朝失去光荣,妖魔助其仇故,必因各人奸邪行恶,不守正道之故;只有朕个人在宫内祈祷是没有用的,因为吾人离开真理,不守天父之教,失败与灾难是其结果。尔等奉令献出一切财物于圣库,但尔等据为己有。尔等奉令赦免被征服者及对所占各城邑之人民勿事压迫,然尔等并不遵行,看今之结果如何!自今以后,各宜悔改,勿待更大的灾祸之莅临,人人当奋勇与妖及其番鬼盟军作战。
务须恪遵朕之诏命,勿惧妖魔奸谋,奋勇作战,以致得到天下太平,大业成功。”这个诏书中,洪秀全日益迷信宗教是不足取的。但是,它仍然不失为一个号召太平军团结起来,与中外联军奋战到底的战斗檄文,表现了洪秀全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洪秀全的号召下,苏浙太平军将士与中外联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战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当中外联军进攻苏州时,守城主将慕王谭绍光赤膊跣足指挥太平军誓死抵抗。太平军“在他们英勇首领激励之下,以大丈夫的气概,着20门左右的大炮在3小时内射击的猛烈炮火,始终拒守在自己的阵地上”,“勇敢地屹立不动,寸土不让”,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可侮的英雄气概。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太平军内部的分化也加剧了。纳王郜永宽一伙与清军暗里勾结。12月4日,号称“勇猛得像一头雄狮”的谭绍光被叛
徒郜永宽等杀害了,苏州城失陷了。
汪海洋等率领太平军,沉重地打击了中外联军,坚守杭州近半年,到1864年3月才失守。苏、杭失陷后,中外联军占领无锡,合攻常州、金坛。金坛太平军三次击退戈登的“常胜军”的猖狂进攻,打伤打死侵略者一百余人。常州太平军在护王陈坤书指挥下,浴血奋战,屡败中外联军,坚守了半年。5月11日,常州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失陷。
城破后,太平军展开顽强巷战,护王陈坤书被俘后押到李鸿章处,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在就义前慷慨陈词说:“欲保常为金陵犄角,奈事不成,只有尽忠”,表现了宁死不屈的顽强战斗精神。
苏浙战场的瓦解,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正如洪仁发后来所指出:“安庆之失,天京已危,及苏州一陷,得救之望绝少。”
江南的冬天,灰蒙蒙的雪花飘落下来,但只要一落地,便化成了水,遍地是一片泥泞??
苏州失陷使民心更散了。李世贤眼看天京很难保住,便到丹阳去找李秀成。
“走吧,咱们一块儿走吧,找出路去!”他说。
李秀成摇摇头,没有答应。
第二天,李秀成骑马连夜赶回天京,对洪秀全提出如下建议:
“京城保不住了。与其坐着等死,不如‘让城别走’,另想办法。”
他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李秀成冷静地分析了那时的形势:天京已是四面受敌,被包围得水泄不通;而城里大都是文官和老弱妇残??援兵来不了,粮饷进不来,就一切都完了。“让城别走”,主动撤离天京,再把分散在各地的太平军重新集结起来,把各地反清力量团结起来,重振天国,还有一线希望。
应该说“让城别走”总比坐以待毙好得多。但是,洪秀全固执而专断,他根本听不进去,满脸怒气,垂丧着头。
李秀成在一旁苦谏,双方展开了一场舌战:
“四面被包围,朝不保夕,怎么办?”李秀成神色焦灼。
“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出外去,欲在京,任由于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洪秀全固执地说。
“天京兵少,没有外援,战不能战,守不能守,怎么办?”
“我的天兵比水还多,还怕曾国藩这妖魔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