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最后15年 第19节

第二类:文字学方面

《干支为字母说》,这是一篇短篇学术论文。文章认为“干支”“起源甚古,约在殷商之前。……观《尔雅》所载干支之异名,概为复音字,其义绝不可解。”故陈独秀断定干支与汉字不同,乃外族传入之“译音”;指出阴阳五行家对于干支的解释是“逞臆妄说”;干支为星宿辰属之说,也不能完全说通,因此,论文认为:“干支之解释求之于义,不如求之于音,故近人干支为字母之说,有所取焉。”①该文未能公开发表。

《实庵字说》,这是继1913年《字义类例》之后,又一部逐个解析汉字的文字学著作,在1937年《东方杂志》第34卷第5,6,7号上连载后,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有人评价说:“实庵字说》于金石甲骨文字,多所发明。”又说:“其书最大成就,即在将有关联谊之字,分别释例,而所举间附以英语学名,于九经文字,鼎彝刻词,及音韵诸书,均有捃拾。……此较孙诒让所著《名原》,仅录古文者有别。”②

①陈独秀:《干支为字母说》手稿。

②梅,《实庵字说》,《新民报》(晚刊)1942年6月9日

说起这部书的写作,还有一段小插曲。陈独秀在从事这本书的写作时,恰逢当时国内学术界发生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是在原始氏族的废墟上直接产生封建社会,中国自秦汉时期以来就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陈独秀是赞同这种观点的,因而在《实庵字说》一书中,他从文字考证的角度来佐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他在考证“臣、民”等字后,认为,“古之中国氏族社会之后继之以奴隶社会若古希腊罗马然者,则大误矣,希腊罗马由奴隶制而入封建,中国、印度、日本则皆由亚细亚生产制而入封建者也。”陈独秀从文字考证,来阐述中国社会有无经历奴隶社会的观点,受到了郭沫若等人的批判。今天,历史早已有了定论,再来探讨已实无必要。

《识字初阶》,此稿在狱中只完成初稿,晚年以主要精力修改补充重订,更名为《小学识字教本》,成为文字学巨著。其内容汇聚陈独秀毕生文字音韵学研究之成果,致力于寻找汉字的规律,以解决汉字难认、难记、难写的问题,是陈独秀竭力鼓吹汉字拼音运动一时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另觅蹊径之所为。此稿分上下两编,上编解字根及丰字根共544个字,共分十类:象数、象天、象地、象草木、象鸟兽鱼虫、象人身体、象人动作、象宫室城廓、象服饰、象器用;下编是字根孳乳之字,目录上列了两章:(一)字根并共者并366字。(二)字根或字根并合字之附加编旁者。第一章又分甲,复体字;乙,合体字;丙,象声字。其中甲、丙两种在书稿中已完成,乙合体字,写到“抛”字,未作注释,乃成绝笔。因为1942年5月13日,作者写到“抛”字时,友人包惠僧来访,旋即卧病不起,27日就谢世了。因此,正编第二章只留下了目录。

即便如此,陈独秀临终前说过:“本书之体系业已完成,即上编亦可单独问世。”①当时有人提议请他人代写,以完成书稿。陈独秀说:“学力太差者,不能写;学有深造者,皆有自己的见解,又不愿写也。”②于是,该书稿就这样残留人间。

①转自何之瑜,《独秀丛著总目》附注。

②陈独秀致魏建功、台静农的信(1942年5月1日)

陈独秀认为汉字的确存在着难认、难记、难写的问题,但只要找到汉字的规律,也就不那么难了。因此,他一生探索汉字规律,每在政治活动的余暇,就孜孜以求。《字义类例》着重以“分析字义的渊源”,探寻字义产生、发展的规律,但未能探寻到整个汉字的发展规律。《实庵字说》进一步解剖麻雀,从每个字的具体分析上,寻找一般的规律。最后在《小学识字教本》中,找到了汉字的整个发展规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文字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历代学者甚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派:一是以字形为主,如许慎的《说文解字》;二是以字音为主,如王念孙的《广雅疏证》;三是音形结合起来,如近代有些文字学家。陈独秀对这三派,各取所长,形音义均作全面的研究,融以已意,独成一家。他的文字学著作最大的特色就是独创性。即使是初期的《字义类例》,不少地方也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尤其是《小学识字教本》中提出的“字根说”,虽然古已有之,但最终使之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科学系统的,“他却是第一人,这也是他最大的创见。”①无疑,陈独秀是吸取了前人的成果的。他在该书的自序中说:“本书解字多采黄生、顾炎武以来诸人之说。”但他却不是亦步亦趋,随声附和,更不是拾人牙慧,而是经过长期系统深入地研究后,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建立了一套科学的体系。

1939年春,陈独秀在《小学识字教本》上编完成时,写了一篇“自序”,寄给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陈钟凡,征求意见。他在附信中说:“此书出,非难者必多,书中解说亦难免无错误,而方法余以为无以易也。形、声、义合一,此中国文字之特征也。”各大学文字学科,往往形、声、义三人分教,是为大谬。欲通中国文字,必去六书之说,所谓指事、会意、形声,皆合体象形,声皆有义,又托于形;形、声、义不可分也。“……吾书三千字,字字形义并释,不取某声以了之,明知此事至难,然非此无由通识中国之文字也。”②陈钟凡评论这部书稿时说:

“其以形声义一贯解释文字的方法可谓缜密,是为文字学上有价值之著作。”③魏建功在读到《小学识字教本》稿时,“赞叹欢喜以为自古文字资料以来,文字学家趋末弃本,抱残守缺,两无裨补之失,俄然扫空。”④

①文天谷,《汉字并不难认,难记——陈独秀文字学研究评价》,《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②陈钟凡,《陈仲甫先生印象记》,1942年夏7月手稿。

③陈钟凡,《陈仲甫先生印象记》,1942年夏7月手稿。

④魏建功为《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作的序,《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及其他》清样编。

这部书稿表明,陈独秀的独创性,绝非故逞臆说,以示特异,而是始终坚持以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来从事文字的研究。不是把眼光盯在一文一字上,而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展开视野,从古代的生活、典章制度、文物习俗、自然科学成果等方面的联系上,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博大乃至精深,从而得出不一般的结论。为了求得一字之真义,陈独秀不仅旁征博引,从大量的古籍中,从地下发掘出的实物中寻找根据,而且作了精确的考证。如对鬲鼎、曾、复等字的分析,不仅引用了《周礼》、《左传》、《诗经》等十三四种古籍,而且考察了地下发掘出的螺、蚌、陶器、青铜器、铁器等实物,至如甲骨文、金文、篆、隶等更不用说是一一经过研究的了。可见,这部书稿中凝聚了作者非常巨大、繁杂的劳动。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陈独秀并非纯粹为学术而学术,而是着眼于实用,这是他一贯的风格。因此,他的著作,不仅对古文字学研究,而且对文字改革、识字教育以至整个文化教育,都有颇高的学术价值。当然,他的研究,也不无瑕疵之处。陈独秀研究文字学,都是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的,参考资料绝不能搜集得那么充分,尤其是狱中数年,自己上街买书、进图书馆查阅资料的自由也没有,精神上又受着各种折磨,特别是晚年从事《小学识字教本》的撰述,一直是在贫病交加中进行,以致未能写完就去世,还来不及从头到尾地修改,自然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但是,直到  年,文天谷教授还认为“仅就他三部著作(《字义类例》、实庵字说、《小学识字教本》——引者注)达到总的水平来说,恐怕目前还没有能超过的”。①后任台湾大学教授的台静农认为,陈独秀关于文字学的研究方法,“是极科学的方法,使两千年来的文化遗产,由芜杂而有体系可寻”。中山大学教授严学认为,“仲甫先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学家”,“一代学人,深藏若虚,著述以终,能无悼敬乎!”编辑出版家刘志成先生认为,“以历史唯物主义全面辨析汉字字根,研究汉语同源词,那应当首推风云学者陈独秀。”可见学术界还是给予了陈独秀这本书很高的评价。

①文天谷,《汉字并不难认,难记——陈独秀文字学研究评价》。

最为可惜的是,陈独秀这部文字学巨著《小学识字教本》的命运与他本人一样坎坷。1939年,国民党教育部所属国立编译馆得知陈独秀在从事文字学研究工作后,就约请他编一部教师用的《中国文字说明》,并预支给他5000元稿费。陈独秀后来就先把能自成体系、单独问世的《小学识字教本》上编交给编译馆,嘱先行出版。但是,为了书名问题,陈独秀与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发生了争执。“小学”是“文字学”的古称,后来又广义为“语言文字学”。陈独秀的这部著作,特点就是形、声、义合一,集他一生音韵学、文字学研究之大成。不像别的学派那样,将形、声、义三者割裂。因此,陈独秀的这部著作,无论从狭义或广义上说,称为《小学识字教本》是最确切不过的。陈立夫显然是怕引起读者误会为“小学生”用的识字课本,主张把“小学”二字改掉,或用《中国文字说明》。陈独秀坚决不肯,并表示“若教(育)部有意不令吾书出版,只有设法退还稿费,别谋印行”①。结果,直到陈逝世,该书还未出版,预支的稿费,也按陈的嘱咐,未动一分。后为了缓和矛盾,编译馆将此稿油印了50册,分赠学术界人士,从而使此稿流传各方,直至1971年,台北语文研究中心将此书正式出版,易名为《文字新诠》,由赵友培题签,梁实秋作序,形式堂皇,却不记作者是谁,也不登陈独秀写的序。1955年,四川巴蜀书社,又以《小学识字教本》原书名正式出版。此是后话。

①陈独秀致魏建功的信(1941年9月19日)。

除了上述文字学方面的文章外,陈独秀还撰写了《中国古代史表》一文。1940年11月,此文发表于《东方杂志》第37卷第22号。

陈独秀对中国古代诗词有很深的研究,他本人也很喜欢写五言诗、七言诗和对联,不喜欢规矩严格的词。他就是写五言、七言格律诗,有时对仗也不工整,“七绝”中还会突然冒出一个八字句来。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是不愿意受任何限制的。诗如其人,这与他本人放荡不羁的性格倒有几分相符。

年轻时,陈独秀经常与一帮朋友诗词唱和,写过不少的诗,但自从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以后,忙于组织和宣传发动工作,撰写的理论文章居多,而难以有闲情逸致题字作诗,他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入狱以后,陈独秀有了整块的时间,或潜心文字学研究,或写作诗词。因此,他在狱中写了不少诗词,有的是为他人题画写字,有的是自吟自赋。诗言志,就其狱中所写而言,不管是送人的,还是自存的,所写内容都不是风花雪月,卖弄文采,也不是无病呻吟,顾影自怜,而是鲜明地表示他积极向上、坚持革命的志向,刚直不阿、威武不屈的风骨,同时也表现了他泼辣尖锐、生动幽默的文笔。

1934年,陈独秀在狱中随兴之所致,写了脍炙人口的《金粉泪》56首。这组诗因其矛头猛烈攻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所以既不发表(当然也不可能发表),也不示人。直到1936年或1937年,老朋友汪孟邹到狱中探望他时,看见陈独秀牢房墙壁上挂的章士钊为他写的一幅条幅时,才引发出陈独秀首次将《金粉泪》示人。章士钊写的条幅是:

夜郎流客意何如?犹记枫林入梦初。夙鄙诸生争蜀、洛,那禁文网落藩、吴。议从刻本威奚在?煎到同根泣亦徒。留取

心魂依苦具,眼中台鹿会相呼。

三十年前楚两生,君时扪虱我谈兵。伯先京口长轰酒,子谷香山苦嗜饧。昌寿里过梅福里,力山声杂博泉声。红蕖聚散

原如此,野马风棂目尽迎。(伊德画一囚室,其人目送棂间,日光一线,生平梦想事件均浮动于中)

独秀兄近自江宁函索拙书,因便为长句写寄。世乱日亟,衣冠涂炭,如独秀幽居著书,似犹得所,奉怀君子,不尽于言。

士钊,甲戌初冬。 ①

①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第171——172页。

汪孟邹看后,深有感慨地说:“行严(章士钊)的诗有些像你的《存殁六绝句》,尽读世人沧桑,读起来有些悲凉。”

《存殁六绝句》是1910年陈独秀与高君曼同居杭州期间,怀念亡友吴孟侠、何梅士、汪仲尹、熊子政、章谷士、葛循叔和存友赵伯先、章行严、孙少侯、郑赞承、江彤侯、苏曼殊时写的组诗。其一讲吴樾和赵声,诗云:“伯先京口夸醇酒,孟侠龙眠有老亲。仗剑远游五岭外,碎身直蹈虎狼秦。”“孟侠”讲的是故人吴樾,胸怀炸弹,“碎身直蹈虎狼秦”;“伯先”讲的是在世的友人赵声,“仗剑远游五岭外”,不幸于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不久即呕血而死。组诗的其六写的是苏曼殊与葛循叔,诗云:“曼殊善画工虚写,循叔耽玄有异闻。南国投荒期皓首,东风吹泪落孤坟。”①陈独秀深切怀念亡友葛循叔,“东风吹泪落孤坟”,而存友苏曼殊1909年夏与自己分手后,次年11月去了南洋,“南国投荒”,在南洋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全诗充满了对悲壮革命历程的反思和追忆,对存殁旧友的无限怀念之情。章士钊在20世纪50年代见到周恩来总理时,“偶及旧事”,周恩来对《存殁六绝句》,“犹能朗诵不误”。②

①《民立报》,1912年3月9日。

②章士,《疏黄帝魂》,《辛亥革命回忆录》(一),第196页

章士钊写条幅,是在1934年秋后的一天,陈独秀突然想找四个朋友各写一幅字,拼成一小屏挂在墙上,“朝夕瞻对,以释消愁。”他最先想到的便是章士钊,于是便在当年9月27日,致函汪原放,说托刘静贞转上宣纸一条,请即送交章士钊:“请其大笔一挥……最好能写他的近作诗词,愈速愈好。”章士钊接信后,随即作诗并写成条幅,于1934年冬天自己裱好后寄给陈独秀。这次汪孟邹看了章士钊的条幅,联想到陈独秀的《存殁六绝句》,并环顾了一下陈独秀的书架说:“你现在闲居斗室,可还写诗?”

陈独秀急忙从书架中抽出一沓纸来,即从未示人的《金粉泪》56首交给汪孟邹看,汪连看了几首,怕狱卒发觉,不敢再看了,就急忙卷起来说:“你给我拿回去,让原放看看吧!”汪孟邹本来就是个胆子极小的人,虽与陈独秀私交很好,在白色恐怖下,他不敢参加共产党,有一段时间与陈来往都很害怕。可是,这次他却胆子大了起来,竟把这组“反诗”携出监狱,之后之辗转秘藏,保存了下来。

《金粉泪》是一组七言绝句,全诗感时伤事,倾吐了陈独秀胸中的感愤,抒发了他抗日反蒋、忧国忧民的情思。《金粉泪》命题的意旨,是因南京旧时为“六朝金粉”的繁华古都,而今成为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国民党的达官贵人们不顾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在六朝金粉之中,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在他们暴虐统治下的全国人民,却水深火热,血泪河流。此时,蒙冤服刑于南京监狱的陈独秀,对此感慨万千,愤然将这组诗命名为《金粉泪》。诗的内容,都是根据作者读报和接待来访人员中所见所闻的事实,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广阔的范围内,针对国民党的政策,淋漓尽致地揭露、讽刺、痛斥、控诉了国民党的罪恶统治,指出了他们必然灭亡的前途,无限同情中国人民的苦难。

陈独秀在《金粉泪》中,写了很多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屈服退让、卖国求荣的诗。此处聊引数首:

飞机轰炸各城堕,将士欢呼百姓愁。

虏马临江却沉寂,天朝不战示怀柔。

(“飞机轰炸”指日机轰炸锦州,“天朝”指国民党政府。)

长城以外非吾土,万里黄河惨淡流。

还有长江天堑在,贵人高枕永无忧。

苏马幽居蒋蔡逃,胡拍手汉号淘。

儿皇忠悃应无失,毋事皇军汗马劳。

(“苏马幽居”指东北抗日义勇军将领苏炳文与马占山,被强制退休。“蒋蔡逃”指主张反蒋抗日的福建人民政府将领蒋光鼐、蔡廷锴被赶跑了。)

人心不古民德薄,中夏亡君世道忧。

幸有安排谢邻国,首宜统一庆东邮。

(“庆东邮”讽刺国民党政府表面上不承认“伪满洲国”。)

首节上一节19/34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